彭曉玲
聶子瑞以極限沉浸的形式親歷了改革開放如何驅動了中國的扶貧奇跡。
袁隆平院士去世后舉國皆哀,是因為那段刻骨銘心的餓肚子的記憶并不遙遠。
16年前,年輕的美國實習記者Erik Nilsson(中文名聶子瑞)來到中國時,也看到了這片土地上的貧窮。后來,他去汶川地震災區(qū)和玉樹地震災區(qū)采訪,探訪麻風村,與青藏高原上的牧民同吃同住,走遍中國每一個省份,一點點見證了巨變。
遺憾的是,這些新聞在西方媒體上幾乎消失了,西方對中國依然有很多誤解,“可能是他們真的不了解中國,也可能是他們偏見”。作為目擊者、記錄者,同時也是一名參與者,聶子瑞覺得中國的扶貧無論規(guī)模、深度還是推進速度,都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有太多故事值得書寫。
“這也是我寫《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的最重要原因?!甭欁尤鹫f,這本書的英文名是“Closer to Heaven”,希望隨著貧困人數(shù)的減少,像天堂一樣的生活會離人們越來越近。
汶川地震改變人生觀
2005年,22歲的聶子瑞第一次來中國時,只想待一年就走。他得到在《中國日報》實習的機會,打算等積累了采訪經驗,就去別的國家做戰(zhàn)地記者。
聶子瑞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一個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qū),小時候常幫著大人伐木或撿野蘑菇補貼家用。后來家里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上大學的錢還是得靠自己打工積攢。高中時他就想做一名戰(zhàn)地記者,兩年后“9·11”事件發(fā)生,這個夢想更堅定了。
來到中國后,聶子瑞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跋裱笫[,你剝下一層以為對它了解了一些,但是馬上就有另一層,一層一層,即使你花一輩子,也了解不完。”他這樣比喻。一年實習期結束,哪怕女朋友還在美國,他也決定留下,成為《中國日報》的外籍記者。
2008年5月,聶子瑞利用“五一”假期回美國結婚。幾天后,震驚世界的汶川地震發(fā)生了,報社只好另派一位記者替他去災區(qū)采訪。那位記者很不幸,乘坐的小巴在路上遭遇了泥石流,車身被滾落的巨石砸扁,頸椎受傷。一行人困了4小時后才得以艱難逃離。
從美國回來后,同事的遭遇讓聶子瑞有種“幸存者的內疚”,強烈的職業(yè)精神也驅使著他立即趕往災區(qū)。只不過他完全沒想到,接下來的5年里,他會先后15次去災區(qū)采訪,直至重建基本完成。
“剛去時那里就像地獄?!甭欁尤鸹貞洠灾劣诖撕蠛芏嗄晁叨疾惶?,腦海里總想起震裂的山脈、坍塌的樓房。隨著救助和重建迅速展開,他又看到災區(qū)一步步從“地獄走到天堂”,撕扯感在內心撞擊?!叭ャ氪ú稍L的經歷徹底改變我對整個世界、我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對生和死的態(tài)度,以及對現(xiàn)實中和寓意中的光明和黑暗的觀念?!?/p>
在不可能的地方找到光明
一次次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從北京去汶川的途中,聶子瑞也看到了中國的另一面,意識到地理和貧困之間的關系。2010年,玉樹特大地震發(fā)生后,他對地理環(huán)境導致的貧困感受更深了,“災區(qū)的人們承受著另一種災害,極為緩慢而持久”。
于是,在玉樹災區(qū)持續(xù)做報道的同時,聶子瑞和妻子開始參與志愿者工作,幫助災后重建。2011年,他和朋友們發(fā)起一個志愿項目,把中國最貧困地區(qū)的校長帶到北京培訓。一位來自玉樹曲麻萊縣葉格鄉(xiāng)的小學校長說,他們學校沒有通電,希望得到幫助。
葉格鄉(xiāng)的實地走訪令聶子瑞震驚不已。當時,鄉(xiāng)里大部分成年人都是文盲,孩子們是第一代能寫會算的。他們中有78人住校,擠在7頂帳篷里,睡的是沒有鋪墊的木板。帳篷里沒電,天一暗就漆黑一片。
在聶子瑞的幫助下,帳篷里安上了兩塊太陽能電池板,晚上孩子們終于可以學習了。學校還收到志愿者們捐贈的電腦、圖書、衣服等物品。慢慢地,更多適齡兒童愿意去上學了。
此后,聶子瑞組織的公益項目,還為當?shù)鼐用裉峁崴鳎瑸樨毨в文撩裉峁┤~大學獎學金,為殘疾兒童提供手術經費。
“如果汶川是讓我在看似沒有光明的地方找尋光明,青海則讓我在看似不可能找到光明的地方創(chuàng)造了光明?!甭欁尤疬@樣總結自己的扶貧感受。
扶貧中的“冒險”故事
“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美的風景。”聶子瑞這樣解釋自己對藏區(qū)的喜愛,藏區(qū)的文化、藏民的善良,也令他難忘。每次都受到熱情款待,有一次一天就吃了6頓午飯,最后實在吃不下了,藏民們才沒再給他塞各種美食。
聶子瑞認為,身為記者要了解中國,最好的方式就是騎著駿馬、牦牛、駱駝,甚至是鴕鳥,親身探訪這個國家廣袤的苔原、牧場、草原、雨林和荒漠。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新疆,一位哈薩克族老人向他展示如何用金雕捕捉狐貍和兔子;在玉樹給牦牛擠奶時,他還被踢了一腳……“我在中國的地震帶、沙漠、山區(qū)和其他地質危險地區(qū)見證了意想不到的扶貧故事?!?/p>
如此閱歷,不僅令絕大多數(shù)記者羨慕,普通人更沒有機會親歷。聶子瑞說,他有意用中外讀者都能理解的方式講故事,把經歷寫成一本“冒險書”,從外國人的視角重新打量中國扶貧。“我特別高興的是,很多中國人看了這本書后對自己國家有了更好的了解,外國人也能獲取更多關于中國的信息?!?/p>
自2012年以來,中國每2.24秒就有一人脫貧,脫貧人口約比德國的總人口多1000萬。非常巧的是,整個過程基本和聶子瑞參與扶貧報道、做志愿者同步,中國扶貧取得的巨大成績,他是最有發(fā)言權的西方記者之一。2016年,聶子瑞成為“中國政府友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外國專家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而設立的最高獎項。
“中國對減輕全球貧困做了很大貢獻,但媒體的天性就是偏好報道‘負面,比如突發(fā)的自然災害或者事件,而不會去報道生活越來越好、生活‘平常?!甭欁尤鹫f,“吸引眼球”的事看多了,會給人造成錯覺,認為世界在變得越來越糟糕?!坝行﹪掖_實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世界是在向更好發(fā)展,貧困、饑荒、戰(zhàn)爭在歷史上也是最少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p>
摘編自《第一財經日報》202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