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鳳玲
單縣中心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山東單縣 274300
惡性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網(wǎng)狀系統(tǒng)惡性腫瘤,多發(fā)生于淋巴結、結外部位淋巴組織,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疾病;近年發(fā)病率呈逐步提升趨勢,發(fā)病年齡一般40歲左右,病死年齡為45歲,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非霍奇金淋巴瘤即為常見惡性淋巴腫瘤疾病,腫瘤對于放化療較為敏感,但易于出現(xiàn)耐藥性,再次治療時緩解率較低。CEOP方案為常見根治化療方式,雖然可控制疾病發(fā)展,但患者長期控制有效率僅為50%。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為CD20特異性嵌合單克隆抗體,其中約95%B細胞淋巴瘤可表達CD20,也可和B細胞抗原結合,進而產(chǎn)生免疫反應,有效清除B細胞。有學者認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注射液、CEOP方案治療時可有效提升治療總有效率[1-2]?,F(xiàn)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復發(fā)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lián)合CEOP方案不同治療方式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復發(fā)患者,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23~46歲,平均(35.19±1.87)歲;病灶直徑<10 cm者25例,≥10 cm者15例。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2~48歲,平均(35.25±1.62)歲;病灶直徑<10 cm者26例,≥10 cm者14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通過病理學分析確診;②患者治療前肝腎功能正常;③患者外周血白細胞≥3.0×109L,X血小板≥80×109L;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期接受其他藥物治療患者;②骨髓穿刺檢查未見淋巴瘤浸潤患者;③臨床病例數(shù)據(jù)不全患者。
對照組為CEOP方案治療。其中環(huán)磷酰胺(國藥準字H32020857)第一天750 mg/m2;表阿霉素(批準文號:X19990296)第一天25 mg/m2;長春新堿 (國藥準字H20065857)1.4 mg/(m2/d); 強 的 松 ( 國 藥 準 字H33020824)60 mg/(m2/d)。第1~5天,每21天重復。治療時間1個月。
觀察組為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國藥準字J20120020)375 mg/m2靜脈滴注。稀釋方式為藥物于0.9%生理鹽水溶液稀釋至1 mg/mL。首次輸注速度為50 mg/h,當無不良反應時可每隔30 min提升50 mg/h,最大劑量為300 mg/h,同時也許進行心電監(jiān)護。治療時間1個月。
①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依據(jù)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內(nèi)評價標準[3]。完全緩解:患者腫瘤完全消失時間超過1個月;部分緩解:病灶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直徑乘積降低50%之上,其他病灶也并未增大,持續(xù)超過1個月;穩(wěn)定:患者病灶直徑減少低于50%持續(xù)一個月;進展:患者病灶兩徑乘積增大超過25%,或者出現(xiàn)新型病灶??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②對比患者治療后腫瘤標志物變化。其中主要分析患者的TK-1(T淋巴細胞)、VEGF(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③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對比。其中主要對比IgA(免疫球蛋白A)、補體成分:C3、C4變化。④患者不良反應率。發(fā)熱、皮疹、低血壓、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⑤對比患者生存期,治療后1年內(nèi)復發(fā)概率。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VEGF以及TK-1腫瘤標志物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變化對比[(±s),pg/mL]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變化對比[(±s),pg/mL]
組別VEGF治療前 治療后TK-1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318.60±15.40 321.88±17.92 0.878 0.383 206.24±14.50 114.12±15.97 27.010<0.001 3.19±0.28 3.21±0.35 0.282 0.779 2.51±0.37 1.10±0.14 22.542<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IgA免疫功能指標以及C3、C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g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3、C4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g/L]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g/L]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IgA治療前 治療后C3治療前 治療后3.20±1.06 3.05±0.85 0.698 0.487 2.71±0.42 2.64±0.71 0.537 0.593 1.47±0.24 1.52±0.24 0.932 0.354 1.42±0.20 0.84±0.32 9.721<0.001 C4治療前 治療后0.67±0.15 0.68±0.20 0.253 0.801 0.42±0.19 0.24±0.23 3.815<0.001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對比
對照組:生存期(14.50±1.06)個月、1年復發(fā)率8例(20.00%);觀察組:生存期(16.24±1.13)個月、1年復發(fā)率2例(5.00%)。觀察組患者生存期更長,且疾病復發(fā)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14,χ2=7.103,P<0.05)。
非霍奇金淋巴瘤為全世界范圍內(nèi)常見惡性腫瘤疾病,近年發(fā)病率有持續(xù)提升趨勢,傳統(tǒng)治療方式主要為CEOP方案,此種治療方式雖然可有效破壞腫瘤細胞,但也會損傷患者身體以及健康組織,且有疾病復發(fā)率高的問題[3-4]。為有效解決單純CEOP方案治療的問題,該次提出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治療,此種治療方式不僅可提升治療效果,也可降低患者抗藥敏性。
CEOP治療時主要包括:①環(huán)磷酰胺,此種藥物屬于免疫抑制劑可通過多個途徑有效控制細胞基因合成,抑制細胞增殖。且藥物有較高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可改善患者腎臟功能[5]。②長春新堿則為常用抗腫瘤藥物,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也可控制小細胞肺癌,有效控制淋巴肉瘤發(fā)展,提升疾病控制效果。③表阿霉素為常見抗生素類腫瘤抗生素,也可有效抑制基因合成,抗腫瘤譜相對較廣,相比于阿霉素心臟毒性較小可有效控制腫瘤細胞生長,因此也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控制[6-7]。④強的松則為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主要用于過敏性和免疫性炎癥疾病,也可有效控制惡性淋巴瘤和腎上腺皮質(zhì)類激素病癥,可有效抑制組胺和毒性物質(zhì)形成和釋放。以上藥物聯(lián)合使用即為CEOP方案,可有效控制腫瘤生長,但也有復發(fā)率高的問題[8-9]。為有效降低復發(fā)率提升長期治療效果,該次研究便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此為基因工程內(nèi)人鼠嵌合單克隆抗體,主要包含IgG以及k恒定區(qū)、鼠源可變區(qū),為美國FDA首個批準的腫瘤治療單抗藥物。此種藥物可定向作用于B細胞表面CD20抗原,其中B細胞淋巴瘤占各種淋巴瘤90%左右,其中CD20抗原主要表達于95%之上B淋巴以及正常B淋巴細胞,且不表達造血干細胞和原始B細胞[10-11]。即便殺傷各種表達CD20淋巴瘤細胞、正常細胞,B細胞依然可不受到影響,同時也可繼續(xù)成熟同時建立B細胞群,剩余血漿細胞則可繼續(xù)維持正常免疫防護工作。CD20主要于B細胞表面表達穩(wěn)定,和CD20抗體進行結合之后并不會輕易脫落、內(nèi)化,也可保證抗體殺傷B細胞的高效性。此種藥物主要作用機制為:抗體較為依賴細胞毒作用;也有補體介導細胞毒性作用;當抗體和CD20分子相互結合之后可引發(fā)更為直接的效應,其中主要為抑制細胞生長,改變細胞凋亡;此種藥物也可通過致敏腫瘤細胞協(xié)助,有效提升傳統(tǒng)細胞毒性療效[12-13]。對比該次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87.50%高于對照組67.50%(P<0.05)。因此可知當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進行治療時,細胞毒效應可直接作用于細胞Fc受體上并和腫瘤細胞抗體Fc作用有效殺傷細胞;且抗體和腫瘤細胞結合之后Fc段補體結合位點可激活補體系統(tǒng),進而形成攻膜復合體,引發(fā)細胞裂解死亡;同時也可通過和致敏腫瘤細胞協(xié)作,有效提升疾病治療效果。對比談琴[14]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接受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lián)合CEOP方案治療后總有效率可達75%之上,和該次研究結果87.50%相比并無較大差異,因此可知該治療方式效果顯著。
免疫功能變化為患者腫瘤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免疫功能指標可有效判定患者疾病治療效果。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后C3以及C4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其中補體作為機體免疫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協(xié)同患者K細胞以及抗體殺傷免疫系統(tǒng)重組重要成分,也可協(xié)同K細胞以及抗體殺傷腫瘤細胞[15]。當患者接受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lián)合CEOP方案聯(lián)合治療時可有效提升免疫功能進而提升補體水平。
腫瘤標志物作為判定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該次研究提出觀察組患者接受聯(lián)合治療后VEGF、TK-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此種狀況和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提升且總有效率更高有關,因此患者腫瘤標志物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接受化療后常會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此為治療后常見問題。采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治療時主要不良反應為寒戰(zhàn)、惡心以及皮疹等問題,不良反應可由輕至重,逐步惡化,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支氣管痙攣,血壓降低等問題,此時需立即停止用藥,為患者進行抗過敏或吸氧治療[16-18]。但在該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率37.50%和對照組30.00%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知聯(lián)合治療時并不會提升不良反應。主要原因為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為單克隆抗體生物制劑,自身含有較多異體蛋白成分,治療過程中尤其為首次治療時易于出現(xiàn)心律失常和寒戰(zhàn)等不良反應。但此種不良反應在治療過程中均通過放緩滴注速度、抗過敏藥物均可得到有效緩解,再次使用時各種不良反應即可消失。對相關學者[19]研究結果,CEOP方案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率為32.16%,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治療時患者不良反應35.60%和該次研究結果37.50%相比并無顯著提升。
由于疾病易于復發(fā)且病死率較高,因此探究不同治療方式下患者復發(fā)率和生存時間十分重要。該次研究結果提出,觀察組患者生存期更長,且疾病復發(fā)率更低(P<0.05)。出現(xiàn)此種情況主要原因為,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治療后患者耐藥性有所降低,同時疾病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患者不良反應也并無顯著提升,因此治療過程相對平穩(wěn),治療對于患者機體所產(chǎn)生的損傷也較少,因此生存率較高[20-21]。
綜上所述,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采用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lián)合CEOP方案治療時不僅可提升患者疾病治療總有效率,控制腫瘤標志物和免疫指標,提升生存時間,無嚴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