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霞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溝通;青春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2-0074-02
一位女高管丁總最近向我訴苦,原來乖巧的女兒進入青春期后,就像變了一個人,動不動跟她對著干,甚至還當眾給她甩臉子。有時,她想跟孩子聊聊,卻都被拒之門外,更可氣的是她在門上還貼了“私人場所,請勿打擾”字條。
青春期孩子的表現(xiàn)存在個體差異,表現(xiàn)得很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幼兒叛逆期(兩三歲)和兒童叛逆期(八九歲)沒有得到父母合理的對待,平時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存在一定問題,或者家庭結構存在某些缺陷。幼童期,孩子還比較柔弱,如果當時的自我成長受到壓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對家長進行反擊,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他們就會以空前的強度暴發(fā)出叛逆的力量。
孩子青春期,親子之間的問題會在溝通沖突中全面暴露。如果家長與孩子在這個時期一直處于敵對狀態(tài),叛逆或許會持續(xù)孩子的一生。我身邊有很多真實的案例,年近中年的人依然像青春期孩子那樣跟父母斤斤計較、相互攻擊,親子溝通模式就好像永遠定格在青春期。所以,家長千萬要重視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問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如何與孩子做好溝通?做好以下三步很重要。
一、告訴孩子,我愿意跟你一起改變和成長
(一)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快速改變
青春期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迅速增強,變得好辯,思維敏捷,勇于挑戰(zhàn)。心理上,情緒波動大;情感上,易受傷害,敏感易怒;生理上,身體快速發(fā)展,并出現(xiàn)第二性征,有了像成年人一樣的生理需要。他們的內(nèi)在一半是兒童、一半是成人,充滿矛盾和糾結,他們自己也不好受,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的關愛和智慧對待。家長要接受孩子的改變,包容孩子的種種不足。
(二)改變管教的方式和態(tài)度
面對迅速成長的青春期孩子,父母往往一開始還沒有認識和適應這種改變,沒能及時調(diào)整以往的管教方式。但是孩子已經(jīng)改變了,原來的管教方式自然會遭遇挫折和抵制。明智的做法是,學著放手,學習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青春期孩子。多給孩子提供參與決定和選擇的機會,智慧地引領孩子做出適合他的選擇。與其說孩子在成長、面臨著一種蛻變,不如說在這樣的過程中,家長更需要成長,需要蛻變。
丁總一貫乖巧的女兒進入青春期后用叛逆的態(tài)度對待媽媽,想必平時對孩子太強勢,引起女兒反擊,甚至以拒絕溝通來“示威”,以行為告訴媽媽,她已經(jīng)長大了,媽媽不可以沿用過去的態(tài)度。當媽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過去對孩子控制太多,或否定太多?然后嘗試改變以往不恰當?shù)墓芙谭绞胶蛻B(tài)度,比如可以給孩子寫封情真意切的信,傾訴自己的反思和困惑,尋求孩子的諒解,重新對媽媽建立信任和連接,放棄抗拒和厭煩心理。
二、告訴孩子,我理解和接納你
調(diào)查顯示:青春期孩子在成長階段面臨的煩惱大多是學習壓力過大、與老師交流不暢、父母不理解自己、交友不順、自由太少、想自立而又不能等。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這些煩惱,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在與孩子溝通時,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會傾聽和“閉嘴”
很多父母都不會傾聽孩子,經(jīng)常說教和嘮叨。而孩子最討厭的莫過于被嘮叨,尤其是這句“都是為你好”。當孩子還愿意跟你說話時,請用心傾聽,多聽少說,適時閉嘴,不催促、不打岔,維持良好的眼神接觸,做到專注而不分心,不敷衍。盡量保持溫柔的態(tài)度,放慢語速,放松面部表情。
(二)不要輕易否定
聽到孩子的想法,即使你有不同意見,也請不要急于說“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同理心理解孩子。否則,被否定次數(shù)多了,孩子就不再跟你溝通,或者表面上一套,背后一套,不再對你真誠,或者會用極端強烈的態(tài)度、情緒表達他的意見。
(三)放下姿態(tài),勇于認錯
如果在溝通中遇到障礙,要先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做得不妥,要勇于向孩子認錯。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來自家長的理解和接納時,才愿意打開心門,把自己的煩惱和困惑講出來,家長才能真正了解并幫助孩子。
有個青春期孩子,每次向媽媽要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總說不行,后來他開始偷偷從家里拿錢,他的父母為此很苦惱。但這個孩子在當教師的舅媽家里度假時,舅媽并沒有因為他有偷偷拿錢的毛病而嫌棄他,反倒理解他那是因為與媽媽溝通不暢的“非常手段”。在舅媽家里,他吃完飯會去洗碗,下樓時會順手帶走垃圾,舅媽對他真誠贊賞。雖然舅媽家的錢都是放在明處,但他并沒有偷偷去拿,有什么心事還愿意跟舅媽溝通,并且向媽媽提出想在舅媽家多住一陣子。
如果孩子正常的溝通得不到支持,他就不再信任大人,對大人關閉心門,轉為地下行動。這會讓孩子陷入一個危險的境地,離開了父母的監(jiān)管,有的孩子甚至背著父母偷偷學壞。當然,對孩子的需求也并非要有求必應,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同理心理解和接納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想法中積極的一面,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予以否定。
三、告訴孩子,我尊重和信任你
我同學的兒子上了初三,突然提出要退學,媽媽自然是焦慮萬分。她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了解到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學業(yè)不順利、與朋友的關系緊張等。她理解孩子的想法,但不等于說孩子的想法可以付諸實施。實際上,孩子對退學以及退學之后的生活,考慮并不充分。
因此,重點不在于決定上不上學這件事,而在于針對這件事對孩子予以理解、接納、尊重與幫助。如果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就會跟父母對立起來,那樣問題就更加難以處理。
因此,媽媽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她向班主任請了一次又一次的假,并說服班主任再給他時間考慮。在此過程中,媽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煎熬,但是她選擇和兒子站在一起,理解他,并尊重他的決定。甚至,她準備接受兒子不再回學校的“最壞結果”,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她的尊重和信任。這期間,她跟孩子講述了她的人生故事和職場經(jīng)驗,提供給孩子一些名人傳記圖書,供孩子參考。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告訴她:“媽媽,我覺得我還是上學吧。”從此以后,她的孩子開始在學習上發(fā)力,中考打了一個翻身仗。因為這是他自己做出的決定,他已經(jīng)做好了主動迎接挑戰(zhàn)的充分準備。
我這個同學是研究家庭教育的,她在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矛盾沖突中克服了自己的焦慮情緒,選擇用理性的溝通方式去面對孩子。可見,在家長智慧的引導下,孩子會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想法,并實現(xiàn)自主的厘清與修正。這真是“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有個反面的例子:一對高知父母面對因為不堪學業(yè)壓力要退學的孩子,總是想扭轉孩子的想法。但越是這樣,孩子就越像一個斗士,越戰(zhàn)越勇,絲毫沒有屈服的意思。結局是親子關系惡劣,父母和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極大的打擊和傷害。
與青春期孩子的互動與溝通,猶如乘過山車,但即使在驚心動魄時刻,只要沒有偏離“軌道”(傷害自己或者他人,或者違法亂紀等超越底線的事情),就只需你系好“理解、接納、尊重、信任”的“安全帶”,保持淡定從容、不急不躁的良好心態(tài),和孩子一起度過充滿驚喜和驚險的青春期神奇之旅,等到達終點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收獲的將是滿滿的喜悅和成長。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