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夢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閱讀,他曾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提到:“閱讀書籍的習慣不能憑空完成,欣賞文學的能力不能憑空培植。”
所謂閱讀的習慣就是在閱讀活動中經過反反復復的閱讀實踐而形成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葉圣陶先生還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提到:“閱讀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要做一個社會主義時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比任何時代都重要?!?/p>
小學生閱讀現(xiàn)狀
閱讀具有功利性。對于是否應該功利性閱讀這個話題一直爭論不休??v觀目前小學生購書情況,為了提高寫作能力,購買各種教寫作的書籍;為了應試,購買各種包含習題集的課外讀物。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購買各種提升情商及技能的書籍;閱讀沒有從興趣出發(fā),或者說閱讀的興趣因為升學等某一迫切需求而擱置。
課外閱讀時間嚴重被壓縮。學生放學后時間被各種課外輔導班占用,同時還要完成學校的任務及課外輔導班作業(yè)。做完以上任務后就到了休息時間,所以學生的閱讀時間嚴重被壓縮,對高年級學生來說,甚至完全沒有閱讀時間。
閱讀過于碎片化。時間的碎片化導致了閱讀的碎片化;因閱讀的功利性嚴重,學生為了快速提升成績,只讀老師推薦的好文,缺乏系統(tǒng)性閱讀,忽視了整本書閱讀。
年齡與閱讀量成反比。通過網(wǎng)絡上的同步閱讀書籍銷售情況分析,小學階段,低年級的銷售量遠遠高于中高年級,隨年級呈遞減趨勢。這種情況一是與課內知識及課后作業(yè)隨年級遞增有關,二是與閱讀興趣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有關。
雖然目前小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存在一些問題,但無論政府還是家長,都很重視閱讀。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城鄉(xiāng)公共文化體系一體建設,創(chuàng)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導全民閱讀”。這是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xù)第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由此可見,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重視程度。小學生閱讀不僅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小學時期更容易培養(yǎng)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策
制訂特定的閱讀計劃。任何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都必須有長期的、系統(tǒng)性的計劃。對于閱讀習慣來說,要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有明確的閱讀材料及有合理的閱讀量的規(guī)劃。制訂一個閱讀計劃表:保證每天40—60分鐘的閱讀時間,可以將閱讀時間按照其他興趣班一樣固定下來,如在學生完成課內作業(yè)后或者睡前;選擇適合相應年級閱讀的整本書,而非零散的單篇文章;規(guī)定每天的閱讀量,比如一年級學生選擇同步閱讀類圖書,一般情況下,此類圖書大概一百多頁,每天可以閱讀15—20頁,根據(jù)小學一年級孩子平均的閱讀能力,一小時內完全可以完成這個閱讀量,按計劃一個星期就可以讀完一本書。
重視閱讀內容的多樣性。閱讀的多樣化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體驗,感受閱讀魅力。依據(jù)語文教材及閱讀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種類有不同興趣。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兒歌、童詩童謠、童話、生活故事、生活知識類作品比較感興趣;而小學中年級學生對童詩、童話、神話、生活故事、傳記、短篇小說、散文、知識類小百科更感興趣;小學高年級學生更傾向于閱讀詩歌、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傳記、小說、散文、科普叢書。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圖書。
重視閱讀材料的完整性。碎片化閱讀是目前學生和成人都存在的閱讀問題。碎片化閱讀有其優(yōu)點,就是能隨時隨地完成。但是其缺點大于優(yōu)點,碎片化閱讀很難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甚至會阻礙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而學生在學習語文教材時,讀的雖然都是經典的好文章,文章也具有多樣性,但是缺乏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所以可以讓學生學習完課文后,延伸閱讀課文作家的其他文章,這不但保證了閱讀的多樣性,也是拓展閱讀面、擴大閱讀量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深入了解作家的語言風格、寫作方式的有效途徑。讀整本書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構建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和氛圍是學生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條件。這個閱讀環(huán)境包括內在環(huán)境和外在環(huán)境。內在環(huán)境是指學生周邊的人,而外在環(huán)境是指真正的地理上的閱讀環(huán)境。先說內在環(huán)境,學生在學校接觸老師、同學自不必說,這些身邊人每天都在學習、看書,所以無需多言。而這里要討論的學生周邊的人是指家長。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讀書成為家里成員的休閑活動之一。只有身體力行,才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定期與孩子交流讀書感受,可同時和孩子讀同一本書,和孩子及時交流讀后感,讓孩子感受到閱讀路上有朋友,不孤單。再說外在環(huán)境,對于地理上的閱讀環(huán)境,盡量打造一個“書無處不在”的環(huán)境,讓學生視書為生活必需品,不刻意提醒便能看到,不費力便能得到。
采用合理的閱讀方法。好的閱讀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葉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兩本著作《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分別討論了精讀和略讀之間的關系及具體實施辦法。小學生在閱讀圖書時,不能每本都精讀,更不能每本都略讀。閱讀同一本書,也可能有些部分精讀,有些部分略讀,這主要要看圖書的種類及內容。精讀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段落內容或詞語的能力;而略讀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見識,提高理解能力。對于晦澀的字詞等,不必要求小學生精讀,如果一味強調精讀,會適得其反,讓小學生失去閱讀興趣。但若始終略讀,就會失去讀書的意義,無法達到讀書的目的。所以精讀與略讀是兩種閱讀方法,學生要學習這兩種方法,在長期閱讀中慢慢摸索其相互關系,達到最佳閱讀效果。
“讓學生愛上書籍,終生與書籍為伴”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孩子好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汲取豐富的精神食糧,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殷切期盼。培養(yǎng)孩子愛上讀書,讓孩子胸襟開闊、及時反思、知識淵博、積極探究、勇于嘗試、勤于思考、堅持原則,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葉圣陶所說:“學生起初沒有這樣的習慣,所以要他們去養(yǎng)成,而養(yǎng)成的方法,唯有讓他們去嘗試。”
作者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