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應 朱豐全 閔 杰 周 玲 葉 枝
(1.麻城市植物保護站 湖北麻城 438300;2.麻城市順河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 湖北麻城 438300;3.麻城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 湖北麻城 438300)
稻水象甲(LissorhorptrusoryzophilusKuschei),屬鞘翅目象甲科,主要為害水稻等禾本科農(nóng)作物,是一種世界性檢疫害蟲[1]。稻水象甲具適生性強、具遷飛性、孤雌生殖繁殖量大、傳播途徑廣及食譜雜等特點[2]。其對水稻的危害最嚴重,幼蟲啃斷和蛀食稻根,成蟲取食稻葉,嚴重影響水稻的正常分蘗和生長,造成水稻減產(chǎn)[3]。稻水象甲發(fā)生的田塊,一般減產(chǎn)10%~20%,受災嚴重田塊減產(chǎn)50%~60%[4]。湖北省自2008年首次發(fā)現(xiàn)稻水象甲以來,迅速在全省擴散,尤其近幾年,稻水象甲發(fā)生面積逐漸增多,對水稻作物危害十分嚴重[5]。為驗證20%氯蟲·噻蟲嗪SC對該地區(qū)水稻的防治效果,2020年在湖北省麻城市進行了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該藥劑生產(chǎn)實踐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選擇在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zhèn)謝家灣村某農(nóng)戶水稻田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土質為沙泥田,前茬作物為空閑田,水稻品種為宜優(yōu)207,播種日期為2020年4月10日,移栽日期為5月10日,試驗藥劑為20%氯蟲·噻蟲嗪SC。
20%氯蟲·噻蟲嗪懸浮劑,由湖南新長山農(nóng)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由深圳諾普信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25%噻蟲嗪水分散顆粒劑,由河北冠龍農(nóng)化有限公司生產(chǎn)。
試驗共設5個處理和一個空白對照,分別為:A:20%氯蟲·噻蟲嗪SC,180 g/hm2,B:20%氯蟲·噻蟲嗪SC,240 g/hm2;C:20%氯蟲·噻蟲嗪SC,300 g/hm2;D:5%氯蟲苯甲酰胺SC,600 mL/hm2;E:25%噻蟲嗪WG,150 g/hm2;F:空白對照。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計24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40 m2,試驗區(qū)周邊各留 2 m為保護行,小區(qū)間隔約0.5 m。
水稻秧苗移栽后密切監(jiān)測田間稻水象甲發(fā)生情況,在稻水象甲發(fā)生初盛期進行葉面噴霧,本次試驗施藥時間為5月20日,采用葉面噴灑方式進行施藥。
采用平行跳躍五點取樣法進行調(diào)查,每點調(diào)查10株,于施藥前調(diào)查蟲口基數(shù),施藥后1 d、3 d、7 d、10 d各調(diào)查一次。
調(diào)查結果按以下方法計算蟲口減退率、校正防效。并用SPSS17軟件通過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顯著性分析。
由表1可知,藥后1 d,不同濃度20%氯蟲·噻蟲嗪SC對稻水象甲防治效果存在差異,但差異并不顯著,且均高于對照藥劑5%氯蟲苯甲酰胺SC 600 mL/hm2和25%噻蟲嗪WG 150 g/hm2處理。隨著20%氯蟲·噻蟲嗪SC施藥量從180 g/hm2增加到300 g/hm2,校正防效成逐漸升高的趨勢,從88.79%升高到100%。藥后3 d,試驗藥劑隨著施藥量增加,校正防效逐漸升高,且均高于兩種對照藥劑。藥后7 d,20%氯蟲·噻蟲嗪SC 240 g/hm2和20%氯蟲·噻蟲嗪SC 300 g/hm2校正防效分別為100%、95.58%。藥后10 d,20%氯蟲·噻蟲嗪SC的三個濃度梯度處理的校正防效都達到了100%。
表1 不同藥劑對稻水象甲成蟲防治效果
隨著藥劑施用天數(shù)的增加,各處理校正防效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其中20%氯蟲·噻蟲嗪SC 240 g/hm2和20%氯蟲·噻蟲嗪SC 300 g/hm2能在較短時的時間(10 d)達到最高防效。
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試驗藥劑20%氯蟲·噻蟲嗪SC對稻水象甲防治效果良好,起效快,對水稻安全。且隨施用量增加,起效速度防治效果逐漸提高。藥后10 d,不同濃度20%氯蟲·噻蟲嗪校正防效均達100%,因此可采用最低劑量,即180 g/hm2(12 g/667 m2)來防治稻水象甲,即可保證防效,亦可減少農(nóng)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