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賜美
(濟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臨床醫(yī)療工作中,醫(yī)院感染是常發(fā)生的不良情況,影響醫(yī)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從臨床數(shù)據(jù)看,影響醫(yī)院感染概率比較高的是醫(yī)源性因素[1]。外科手術患者由于手術部位顯露在外面,醫(yī)院環(huán)境里有許多感染性病菌,容易引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如刀口感染[2]。醫(yī)院感染是一種全球性問題,它與醫(yī)療工作緊密相關,不但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還會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和預后[3]。減少醫(yī)院感染的重點在于強化護理管理,加強醫(yī)院的護理管理工作,從而使感染外科醫(yī)源性的概率降低[4]。因此臨床上的重點是外科護理管理[5]?;诖?,本研究選擇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接收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并探討強化護理管理在預防醫(y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接收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納入標準:住院患者、能夠生活自理、能夠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疾病者、昏迷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患者,無法配合本研究者。
將這20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n=100)與對照組(n=100)。試驗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為55∶45例;年齡在29~67歲,平均年齡為(49.89±3.78)歲。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為56∶44;年齡在30~68歲,平均年齡為(50.18±3.56)歲。兩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患者及其家屬清楚課題的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性護理。內容如下:保證病房環(huán)境無菌,嚴格按無菌的要求和標準完成各項操作,與下一班護理人員交接時,需強調護理管理的注意事項及強調總結護理管理的具體方法。
以對照組為基礎,給予試驗組患者強化護理管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以下四點。一是定期組織護理工作人員為患者詳細介紹與外科感染相關的基本知識和相關常識,對于容易出現(xiàn)失誤和感染現(xiàn)象的環(huán)節(jié),需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保證醫(yī)務工作者可以從根源上意識到醫(yī)源性感染有多么的重要,保證其能夠嚴格按照無菌要求操作各項步驟。二是成立三級護理管理質控體系,責任承擔方有科室護士、護士長、護理部主任,保證分工明確、分級管理。三是指定實施無菌技術的詳細細則和洗手制度,保證各個科室指定詳細、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除此之外做好術后分類處理醫(yī)療垃圾的細則和規(guī)范,每個月監(jiān)測并詳細記錄病房內微生物的含量,使用紫外線燈照射病房以達消毒效果(2天1次),每次消毒60~70 min,詳細記錄消毒前后的微生物含量,保證微生物的含量低于500 cfu/m3。四是定期組織護理工作人員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護理管理制度和強化管理,例如如何規(guī)范洗手、堅持一人一用一滅菌,并在第一時間內將特殊感染患者隔離起來。對護理工作人員及易感人群(如老人、新生兒)做好預防感染的相關措施。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率:院內感染包括呼吸系統(tǒng)感染和非呼吸系統(tǒng)感染兩種[6]。②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選擇SD-SCA(自我管理行為量表)來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該表包括12個方面的內容,總分84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能力越強,反之越弱[7]。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選擇我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來評估患者的滿意度,包括特別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3種[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與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率 試驗組(5%)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25%)(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率[n(%)]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SD-SCA評分都明顯升高,但是試驗組患者的升高幅度更高(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分,)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分,)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97%)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73%)高(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醫(yī)院在治療患者時,同時還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環(huán)境。病原體可以通過接觸、食物以及空氣等途徑進行傳入,屬于易感人群的患者,其抵抗力不高,無法耐受病原體的侵襲,從而引發(fā)醫(yī)院感染[9]。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操作,一旦出現(xiàn)操作失誤的現(xiàn)象,容易引起院內感染[10]。因護理操作和管理不當引發(fā)院內感染的比例達40%及以上,出現(xiàn)醫(yī)源性感染不但會使患者的疼痛感加重,還會加重患者的經濟壓力,浪費醫(yī)療資源[11]。所以,目前外科護理管理的重點關注點在于正確分析引發(fā)院內感染的因素,加強護理管理,從根本上使外科感染的風險降低[12]。
引發(fā)院內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護理工作人員沒有足夠重視及了解感染的危險性和重要性、不能有效監(jiān)管和明確管理細則、針對病例原因不明確者,不能做到第一時間將其隔離、未做好保護措施[13]。目前主要選擇侵入性治療方法以治療外科疾病,會大大增加感染風險,在就診時,患者的心理壓力會變得更重[14]。本研究針對以上護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問題,強化了護理管理措施。
本研究的結果如下:①試驗組患者的感染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χ2=15.6863)。②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SD-SCA評分都明顯升高,但是試驗組患者的升高幅度更高(P<0.05)。③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χ2=22.5882)。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5]。
綜上所述,為預防或減少醫(yī)院感染,可以加強醫(yī)院護理,強化護理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醫(yī)院感染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和護理滿意度,效果理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