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德, 胡思琪, 賀勝焜, 劉美玲, 陳立謀, 鄧蜀湘, 曹夢悅, 奉水東
(南華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湖南省衡陽市 421001)
目前肺癌死亡約占全球癌癥18.4%[1],在中國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群健康。2015年,中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39.81/10萬[2],是所有癌癥中死亡率最高的。大約85%的肺癌屬于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ErbB受體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s,TK)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是肺癌的刺激因子和驅動基因[3],在肺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針對EGFR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EGFR-TKI)是目前肺癌,特別是晚期或復發(fā)性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而EGFR突變是其敏感性的重要決定因子[4]。EGFR突變除可以預測對EGFR-TKI敏感性的反應外,還可能是晚期NSCLC患者的重要預后因素[5-6],但是在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中,其預后的報道結果并不一致,甚至互為矛盾,基于此,本研究擬對EGFR突變與肺癌預后的相關性進行Meta分析,以便客觀認識EGFR突變在肺癌預后中的價值,為肺癌的正確施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圖書館、EMBASE、CNKI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搜集有關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預后相關性的隨訪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0年11月。此外,以手工檢索和文獻追溯的方式,進一步獲取相關文獻。檢索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英文檢索詞包括EGFR、mutation、lung、pulmonary、cancer、tumor、carcinoma、neoplasm、survival、prognosis、resected等;中文檢索詞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肺癌、肺腫瘤、突變、生存率、生存期、預后、切除等。
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為隨訪研究,研究對象是經(jīng)病理學診斷的手術根治肺癌患者;②對手術根治術前進行了EGFR突變檢測,并分為有突變組與無突變組;③觀察了無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④所有研究對象為原發(fā)性肺癌患者,采取的治療方法基本相同。排除標準:①綜述、個案報告、會議報告及非手術肺癌病人的文獻:②存在部分或全部數(shù)據(jù)重復發(fā)表的文獻;③風險比(HR)和95%可信區(qū)間(CI)等重要數(shù)據(jù)不全或缺失的文獻。
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有分歧,則通過討論或與第三人協(xié)商解決。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摘要和全文以確定是否納入。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①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第一作者、發(fā)表時間等);②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樣本量、TNM分期等);③EGFR突變人數(shù);④HR及95%CI相關數(shù)據(jù);⑤突變檢測方法和隨訪時間。
由2名研究者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the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有爭議的地方由第三人來裁決。該量表主要包括對象選擇、可比性以及結局與暴露3個方面,滿分9分,以NOS評分≥6分定義為高質量文獻。
采用Stata 12.0軟件進行Meta分析。以HR及95%CI作為EGFR突變與肺癌預后相關性的評估指標,變量賦值刪失=0,死亡/復發(fā)/轉移=1;Q檢驗和I2定量評價各研究之間異質性,若P≥0.05且I2≤50%提示無明顯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HR,反之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并進行亞組分析探究異質性來源。發(fā)表偏倚采用Stata 12.0軟件進行Begg檢驗線性回歸法定量評價,檢驗水準為α=0.05。
按照制定的文獻檢索方法,最終納入15篇文獻(圖1)。隨訪共3 386例手術肺癌患者,其中有EGFR突變者1 096例,無EGFR突變者2 290例。15篇文獻經(jīng)質量評估均為高質量文獻(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和質量評估
以DFS作為肺癌預后評價的指標,共納入7項研究[9,11,15-19],共1 101例肺癌患者,其中有EGFR突變者336例,無突變者765例。異質性分析顯示,I2為60.9%,具有高度異質性,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有EGFR突變者DFS與無突變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圖2和表2)。對可能存在異質性原因TNM分期進行亞組分析顯示,TNM分期Ⅰ期及以上的合并效應值異質性明顯降低,EGFR突變的肺癌手術患者在不同病理分期的DFS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3)。
圖2 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DFS關系的Meta分析
表3 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DFS關系的亞組分析
以OS作為肺癌預后評價的指標,共納入13項研究[7-10,12-14,16-21],共2 285例肺癌患者,其中有EGFR突變者760例,無突變者1 525例。異質性分析顯示,I2為40.1%,表明無明顯異質性,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顯示,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OS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有EGFR突變的肺癌手術患者OS更長(表2和圖3)。
圖3 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OS關系的Meta分析
對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DFS和OS關系的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剔除納入文獻的方法,逐一觀察單項研究對合并效應值的影響程度。分析結果顯示,單項研究對合并效應值無明顯影響,說明結果比較穩(wěn)定。
EGFR突變肺癌患者無病生存期的文獻無發(fā)表偏倚(Z=0.9,P=0.734);EGFR突變肺癌患者總生存期的文獻無發(fā)表偏倚(Z=1.04,P=0.296),表明本研究結果受發(fā)表偏倚的影響較小(表2和圖4)。
圖4 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DFS和OS關系的Meta分析漏斗圖
EGFR能介導腫瘤生長信號分子從胞外轉導到胞內,它位于7號染色體短臂上,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型生長因子受體。EGFR屬于HER/ErbB受體,它包括HER1、HER2、HER3和HER4受體。這些受體具有類似的分子結構:胞外配體結合域、單螺旋跨膜結構域、細胞質TK結構域(除HER3)以及信號域(具有羧基末端),在缺乏配體的情況下,EGFR突變會導致受體及其下游分子的異常激活,可通過細胞增殖、減少細胞凋亡、血管生成和轉移來促進腫瘤的發(fā)生[22]。迄今為止肺癌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一旦被發(fā)現(xiàn),往往進入中晚期,即使經(jīng)過手術治療、放化療和生物學治療,5年存活率不超過15%。已有研究報道,EGFR突變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敏感性的預測因子,對于臨床施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3]。然而,在治療方法差不多的情況下EGFR突變與肺癌術后生存和復發(fā)的關系各研究報道并不一致[24-27],因此本研究擬對他們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綜合判斷。
本研究結果顯示,EGFR突變的肺癌手術患者相對于無突變者DFS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I2為60.9%,表明具有較高的異質性。考慮TNM分期可能對研究結果帶來的影響,因此以此進行了亞組分析。其結果顯示,TNM分期在Ⅰ期以上的合并效應值異質性明顯降低,說明納入研究的肺癌手術患者的TNM分期會影響預后的結果,病理分期越全面對研究的穩(wěn)定程度越好。因此不同病理分期,肺癌手術患者的DFS會有所差異。在EGFR突變的肺癌手術患者的總生存期研究中,HR小于1,提示EGFR突變是保護因素,證明有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生存期更長,提示EGFR突變可以作為預測肺癌手術患者OS的潛在標志。
采用逐一剔除文獻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EGFR突變與肺癌手術患者預后的關系,單項研究對其合并效應值(DFS或OS)沒有明顯的影響(P>0.05),說明結果穩(wěn)定,比較可靠。通過發(fā)表偏倚的檢查分析發(fā)現(xiàn),結果受發(fā)表偏倚的影響程度較小(P>0.05)。因納入文獻的人種、年齡、輔助治療方式等的不同,也可能導致一定的臨床異質性,但受原始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獲取的限制,無法按照這些因素進行亞組分析。
綜上所述,EGFR突變可作為肺癌手術患者總生存期(OS)的預測指標,但與無病生存期(DFS)之間的關系,因受納入文獻數(shù)量和質量的影響,仍需要增加樣本量進一步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