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文,廖洪通,鄒達良,司徒富江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中山陳星海醫(yī)院)腦病中心,廣東 中山528415]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主要是因多種因素導致腦組織局部發(fā)生供血障礙、腦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性病變,進而產(chǎn)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jīng)功能缺失表現(xiàn)。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技術也在不斷發(fā)展,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是診斷該疾病的重要手段[1-2]。目前臨床上DSA 主要應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但對于DSA檢測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的研究相對較少?;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行DSA 檢查腦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的100 例非腦梗死腦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68例,女性32 例,年齡50~80 歲,平均年齡(65.91±5.83)歲;觀察組中男性72 例,女性28 例,年齡57~79 歲,平均年齡(67.31±4.7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DSA 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全數(shù)字化血管造影X 線系統(tǒng)采集圖像,懸吊型醫(yī)用血管造影X 射線機,型號:Artis zeeⅢceiling。選擇5 F 的椎管分別放置進入患者雙側頸內(nèi)動脈、雙側頸外動脈、雙側鎖骨下動脈,并注入對比劑,對比劑注射速度控制在4 mL/s,注射量為7 mL,最高壓力限制為300 psi,采集患者腦血管圖像,對各項參數(shù)進行恰當調整,可適當調整C 臂選擇角度,使X 線中心光束與特定目標區(qū)域的血管長軸呈現(xiàn)垂直角度,以取得該區(qū)域血管的清晰圖像。旋轉DSA 圖像采集,進行三維重建成像,從不同角度對血管狹窄情況進行觀察,使用直徑為10 mm 的正圓形鋼球對患者血管狹窄情況進行測量,從而得到責任血管狹窄程度數(shù)據(jù)。結合CTP 或MR 灌注掃描評估血管灌注情況,根據(jù)灌注參數(shù)圖計算患者的腦血容量(CBV)、平均通過時間(MTT)、對比劑峰值時間(TTP)及腦血流量(CBF)。
1.3 觀察指標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CBV、MTT、TTP、CBF水平。將觀察組患者按照腦血管狹窄情況分為中度狹窄組、重度狹窄組、完 全閉塞組,進一步 比較其CBV、MTT、TTP、CBF 水平。
1.4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DSA 血流動力學比較觀察組患者的CBV、CBF 水平低于對照組,MTT、TTP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DSA 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1 兩組的DSA 血流動力學比較()
2.2 觀察組不同腦血管狹窄患者的DSA 血流動力學比較觀察組不同腦血管狹窄患者DSA 檢查的CBV、CBF、MTT、TTP 水平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其中完全閉塞組的CBV、CBF水平低于重度狹窄組和中度狹窄組,MTT、TTP 水平高于重度狹窄組和中度狹窄組(P <0.05);重度狹窄組的CBV、CBF 水平低于中度狹窄組,MTT、TTP 水平高于中度狹窄組(P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腦血管狹窄患者的DSA 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2 觀察組不同腦血管狹窄患者的DSA 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與中度狹窄組比較,*P <0.05;與重度狹窄組比較,△P <0.05。
腦梗死也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在腦卒中患者中所占比例超過60%。腦梗死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可使大腦各處動脈發(fā)生狹窄或者閉塞性病變,其中大中型動脈為主要累及對象[3]。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內(nèi)膜上的斑塊破裂以后,血小板、纖維素等成分形成血栓,脫落的栓子阻塞遠端動脈,這被認為是腦梗死發(fā)生的機制[4]。在腦梗死發(fā)生的早期,如果堵塞的是微小動脈,很難在CT 等影像中觀察到病變的部位。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的X 線成像技術,是常規(guī)血管造影與電子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產(chǎn)物,在腦血管病變中應用廣泛[5],其原理是將需要檢測的部位分別取注入造影劑后的X 線圖像和沒有注入造影劑的X 線圖像,經(jīng)過影像增強器增益以后進行掃描,通過電腦進行處理,將兩幅圖像信號轉換為數(shù)字信號相減,取得信號的差值,再轉換為影像學信號,從而得到去除了骨骼等組織后的單純血管影像圖,能夠清晰地顯示出血管的走形和內(nèi)部變化情況,避免骨骼、肌肉等影像對血管影像的干擾。
研究[6]表明,93%腦梗死患者血流灌注的變化在形態(tài)學變化之前發(fā)生。對于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靜脈溶栓的效果較好,但是對時間的要求極為嚴格,需要在腦梗死發(fā)生后6 小時內(nèi)進行。在腦梗死早期觀察患者灌注情況的改變,確定半暗帶,對于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和病情判斷具有重要的作用[7]。CBV、CBF、MTT、TTP 是腦血管造影中重要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本研究中,入選患者均給予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CBV、CBF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MTT、TTP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腦血管造影血流動力學改變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不同程度的早期腦梗死患者中,隨著梗死程度的加重,CBV、CBF 水平逐漸降低,而MTT、TTP 水平則逐漸升高,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腦血管造影血流動力學改變可有效評估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腦血管造影血流動力學改變對于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診斷及病情評估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臨床對于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盡早給予DSA 檢查,以確定診斷、病變部位和病變血管的嚴重程度,為后續(xù)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