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森
中國的豪華汽車市場,是一片競爭紅海么?
如果放在上期雜志截稿的時候,我大概率會毫不猶豫地給出一個“是”的答案。但經(jīng)歷了這期體驗的某個嶄新品牌之后,我真正開始重新審視起這個問題來。
如果說身為傳統(tǒng)豪華“三駕馬車”的奔馳,寶馬和奧迪,依托自身龐大而又明細的產品架構和經(jīng)銷服務網(wǎng)絡,以60-80萬臺每年的驚人銷量,穩(wěn)穩(wěn)占據(jù)了中國豪華汽車市場的大半江山,那么體量和聲量都要略遜一籌的英系、美系、日系豪華品牌們,則在以第一梯隊為榜樣,以自身某一方面的競爭優(yōu)勢為主導,同樣著力于對內的產品體系構建,以及對外的經(jīng)銷網(wǎng)絡升級。
就連原本遠離這一價格區(qū)間的自主和純電品牌,也在近年來呈現(xiàn)出超越量變層級的質變突破。以“自主豪華”和“電動豪華”的嶄新趨勢,層出不窮的高品質車型不斷實現(xiàn)著價格提振,在30、40、甚至50萬元的價格區(qū)間不斷吸收著原本屬于合資豪華品牌的年輕一代客流。
綜上所說,這一彰顯品味,突出品質的汽車細分市場,早已不復曾經(jīng)賣方主導的黃金時代。一片紅海,近乎是為大家所公認的既成事實。
但這一以銷量為核心參考標準的“既成事實”,就真的毫無破綻么?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前幾年自主品牌蔚來汽車屢屢突破國產價格“天花板”的傳奇操作呢?我相信,在銷量之外的參考維度里,服務與體驗的重要性層級,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嶄新的豪華品牌成功“破局”的秘訣所在。
而在本期內容里,對于一個嶄新的韓系豪華品牌之于產品與服務層面的多重體驗,也讓我再一次確認了這種破局之道的成功可能性。面對比自身強大太多,成長太久的對手,唯有先把銷量增長放在一邊,一心著力于品牌服務體系建設,和產品生活方式呈現(xiàn),方才是這類全新入局者的機會所在。
那么各位,希望你們可以從我這次的體驗里,同樣感受到我對“紅海藍?!备拍畹囊淮巫晕彝品?,以及這種反常規(guī)邏輯背后更為深層的感悟與思考。
對了,我所提到的這個嶄新的韓系豪華品牌,名叫GEN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