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軍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是由多種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而誘發(fā)的腦膜炎或腦炎,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誘發(fā)因素多樣化,但多與寄生蟲、螺旋體、病毒以及真菌有所關聯。疾病一旦形成,可導致患者出現昏迷、抽搐、感覺異常、吞咽障礙、大小便困難以及肢體癱瘓等癥狀。通過相關數據可發(fā)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是導致我國死亡率升高的常見疾病之一。所以,盡早對疾病進行診斷,并實施有效治療措施,對疾病好轉,抑制疾病惡化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臨床中針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診斷方案較多,比如MRI、CT 等,但不同診斷方法對疾病檢出率存在一定差異性[1,2]。因此,本文就針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患者應用MRI 增強掃描與CT 增強掃描進行診斷,觀察其臨床診斷價值與優(yōu)勢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患者30 例,根據就診前后順序分為比對組及測試組,每組15 例。比對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最小24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7.77±7.98)歲;病程最短11 d,最長5個月,平均病程(2.34±0.89)個月;疾病類型:化膿性腦膜炎3 例,病毒性腦膜炎8 例,結核性腦膜炎2 例,新型銀球酵母菌腦膜炎2 例。測試組:男8 例,女7 例;年齡最小25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7.99±7.76)歲;病程最短13 d,最長5 個月,平均病程(2.36±0.92)個月;疾病類型:化膿性腦膜炎4 例,病毒性腦膜炎7 例,結核性腦膜炎2 例,新型銀球酵母菌腦膜炎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通過細胞學檢查與腦脊液檢查,確診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疾病;②患者本人或者家屬自愿簽訂此次研究同意書;③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 ①精神系統(tǒng)疾??;②中途更換診斷方式者或者退出者;③妊娠、哺乳期女性;④傳染性疾病者;⑤致癱殘疾者。
1.3 方法 檢查前,先對患者實施宣教,告知其檢查流程與相關所需注意事宜,身心放松,不要過于害怕與焦慮,針對患者對疾病與檢查方面的疑問進行正面解答,消除其疑慮,提高檢測配合度。
比對組:實施CT 增強掃描,選擇64 層螺旋CT進行診斷,設定相關參數,層間距10 mm、層厚8 mm、間隔時間3 s,告知患者保持仰臥位姿勢,實施橫斷位增強掃描。
測試組:實施MRI 增強掃描,應用MRI 成像儀,設定相關參數,層間距2 mm,層厚度5 mm,對患者顱腦底部從上到下實施增強掃描。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患者的診斷準確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對組化膿性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66.67%(2/3),病毒性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62.50%(5/8),結核性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50.00%(1/2),新型銀球酵母菌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50.00%(1/2),總診斷準確率為60.00%(9/15)。測試組化膿性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100.00%(4/4),病毒性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85.71%(6/7),結核性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100.00%(2/2),新型銀球酵母菌腦膜炎診斷準確率為100.00%(2/2),總診斷準確率為93.33%(14/15)。測試組的總診斷準確率高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而且疾病一旦形成,感染病灶會逐步向周邊神經浸潤與蔓延,還可通過血液傳播病變,屬于臨床重癥疾病。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疾病類型可分為腦膜腦炎,腦膜炎以及腦炎,而具體可分為神經炎、結核性腦膜炎、脊膜炎以及腦囊蟲?。?,4]。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可導致患者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異常、肢體抽搐、昏迷、吞咽障礙以及大小便障礙,若不盡早干預,還可誘發(fā)腦功能損傷,這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健康非常不利,還可縮短其生命時間,降低日常生活質量[5]。所以,盡早對疾病進行診斷,并實施相關干預,可有效抑制疾病惡化,改善患者機體不適。從而恢復其工作狀態(tài)與日常生活水平。
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疾病多樣化,病原體多元化,從而增加診療難度,針對患者實施診斷前,需對患者的病史、臨床特征以及疾病表現等方面進行觀察,實施病原學、腦脊液檢查。由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遭到不同程度侵犯,從而導致患者腦功能出現不同程度障礙,腦結構異常。所以,給予患者MRI 與CT 增強掃描診斷有利于將病變組織清晰的顯示出來,更有助于醫(yī)師對病情進行觀察與診斷,從而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改善患者機體不適,促進機體早日康復。
CT 診斷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可重復性操作等優(yōu)勢性,更易于患者接受。而且在檢查期間,有助于將患者的顱腦橫面解剖關系、腦組織結構變化情況清晰的顯示出來,進而了解病變組織。但CT 診斷在應用期間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易出現誤診、漏診情況,而且分辨率較低,畫質模糊,進而影響對疾病的檢查精確性[6]。此外,在實施CT 診斷期間,若病灶<1 cm,受到分辨率的影響無法對疾病類型進行檢出。若后顱凹、顱底位置存在骨骼重疊情況,亦出現偽影,從而增加CT 診療難度[7]。
MRI 增強掃描主要是通過多參數成像原理,從多個方位對患者病變組織實施全方面的診斷檢查,有助于對病變進行定性,通過臨床診斷相關數據總結出:MRI 增強掃描在確診疾病范圍、了解病變周邊組織以及病變內部結構中有著較大的應用價值。針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疾病診斷應用MRI 增強掃描,若患者存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化膿性炎癥、纖維蛋白性疾病等類型,可表現出長T1、T2;針對肉芽膿性或增殖性炎癥時,MRI 可表現出T1 信號與T2 信號延長;若病變部位存在纖維成分、鈣鹽沉積,MRI 可表現出長T1 信號與T2信號,同時還可存在低信號。但MRI 醫(yī)療費用較高,部分患者無法接受,而且平掃對炎性病變、周邊水腫區(qū)分不足。為進一步保證診斷準確率,可實施增強掃描[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測試組的總診斷準確率高于比對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果表明MRI增強掃描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疾病的診斷價值更高,利于對疾病類型進行鑒別,從而開展針對性治療,快速抑制疾病惡化,改善患者機體不適。
綜上所述,針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應用MRI 增強掃描診斷的價值較高,且MRI 增強掃描的分辨率較高,可多角度成像,有利于鑒別疾病類型,可作為診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的首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