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陳紅梅
摘要:《圍城》的隱喻使用是全書的一大亮點,錢鐘書先生善于打破常規(guī),將隱喻手法與不同的修辭手法及不同的文化負載詞相結合,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展現(xiàn)出抗戰(zhàn)時期的知識分子群像。本文從認知角度對《圍城》中的隱喻進行分類,并探討不同隱喻的用法,總結小說隱喻的特點,以更好地欣賞錢先生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圍城》;隱喻;表達;認知
中圖分類號:I207.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2
0 引言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展現(xiàn)了抗戰(zhàn)初期中國社會的知識分子群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隱喻表達。當代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通過闡述隱喻的性質、特點和分類,明確區(qū)分隱喻與其他修辭的方法或原則[1]。本文從認知視角對小說《圍城》中的隱喻進行分類并總結其特點,以期為其他文學作品的隱喻研究提供參考。
1 隱喻理論概述
隱喻是一種比喻,即用一種事物比喻另一種事物[2]。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從修辭學角度研究隱喻的人[3]。他認為,隱喻本質上是將不同事物進行對比,從這個角度來說,隱喻和明喻具有一致性?,F(xiàn)代語言學家們嘗試在語言系統(tǒng)之外尋找隱喻產(chǎn)生的原因。20世紀后期,美國學者約翰遜和萊考夫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隱喻研究進入高潮[4]。在這本書中,他們首次從認知視角提出概念隱喻,認為人們以往對隱喻的看法太過狹隘,倡導人們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隱喻的認知特性。
2 《圍城》中隱喻的分類
錢鐘書先生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背景、時代特點等元素,充分運用隱喻思維,在《圍城》中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知識分子生活圖景[5]。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可分為以下三組類型:顯性隱喻和隱性隱喻、根隱喻和派生隱喻、基于客觀相似性的隱喻和基于創(chuàng)造性的隱喻[6]。
2.1 顯性隱喻與隱性隱喻
按照認知的表現(xiàn)形式對隱喻進行分類,可將其分為以下兩種類別:顯性隱喻和隱性隱喻。顯性隱喻即明喻[7],通過使用“……像……”句式在本體和喻體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即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8]。
例1:辛楣一來,就像閻王派來的勾魂使者,你什么都不管了[9]。
例1中,作者使用明喻的手法,巧妙地將辛楣比作閻王派來的勾魂使者,本體和喻體放在一起作比較,從側面烘托出方鴻漸自趙辛楣到來之后魂不守舍的狀態(tài),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
隱性隱喻即暗喻[10]。暗喻一般不使用喻詞,而是簡單地說A是B[11]。明喻體現(xiàn)的是兩者的類比,而暗喻體現(xiàn)了一種隱含[12]。此外,兩者表現(xiàn)相似性的方式不同[13]。明喻通過客觀的比較將這種相似性呈現(xiàn)出來;隱喻所呈現(xiàn)的相似性往往需借助想象力,因此不容易被察覺。
例2:這輛車久歷風塵,該慶古稀高壽,可是抗戰(zhàn)時期,未便退休。
本句將一輛公共汽車與一個人進行類比[14]。通過短語“久歷風塵,古稀高壽”可知,這輛公共汽車已經(jīng)使用多年了,就像一個上了年紀、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身體功能大受影響。
2.2 根隱喻和派生隱喻
按照認知的功能對隱喻進行分類,可將其為以下兩個類別:一類是根隱喻,另一類是圍繞根隱喻展開的派生隱喻[15]。前者在隱喻中作為中心概念出現(xiàn),而后者是對此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根隱喻體現(xiàn)的相似性一般是隱含的,因此不太容易被人們察覺[16]。派生隱喻是根隱喻的外在體現(xiàn),是圍繞根隱喻衍生出來的[17]。
例3:假如再大十幾歲,到了回光返照的年齡,也許又會愛得如傻如狂了,老頭子戀愛聽說像老房子著了火,燒起來沒有救的。
回光返照指人將死時神志忽然清醒或短暫的興奮[18]。此處根隱喻是將老年人比作老房子,派生隱喻則是將源域“老頭子戀愛”這件事映射到目標域“燒起來沒有救”。隱喻的使用使整句話變得幽默風趣,更容易激發(fā)讀者的興趣[19]。
2.3 基于客觀相似性的隱喻和基于創(chuàng)造性的隱喻
顯然,要在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創(chuàng)建一種聯(lián)系,必須具備某種相似性[20]。這種相似性可以是客觀存在的,也可以是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21]。我們將前者稱之為“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如形狀、外形的相似,將后者稱之為“創(chuàng)造相似性的隱喻”[22]。創(chuàng)造相似性相對而言比較復雜,它可能是客觀上的相似,也可能是主觀上的相似。
例4:有他,菜可以省一點;看見他那個四喜丸子的臉,人就飽了。
小說中詩人曹元朗是個胖子,他的臉和四喜丸子本身具有形狀上的相似性。作者頗具想象力,在此處以客觀上的相似性為基礎使用隱喻[23],表達生動形象,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人物畫像,使小說中的人物更加飽滿[24]。
例5:這女人尖顴削臉,不知用什么東西燙出來的一頭鬈發(fā),像中國寫意畫里的滿樹梅花。
此例中將小說主人公回旅館途中遇到的女人的鬈曲頭發(fā)比作“中國寫意畫里的滿樹梅花”,相似點在于卷曲的形狀[25]。這一比喻出現(xiàn)之前,讀者恐怕并不知道頭發(fā)和梅花存在什么相似性[26],將隱喻的兩個對象并置之后,還需要發(fā)揮一定的想象力[27]。此處作者將主人公途中遇到的這個女人當作一棵梅花樹,將卷曲的頭發(fā)比作樹枝上綻放的梅花??梢?,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隱喻,有利于讀者解讀其中的人物特征[28]。
3 《圍城》中的隱喻使用
3.1 與其他修辭結合使用
錢鐘書先生在小說中使用了不少隱喻,并注重將這些隱喻與不同的修辭手法相結合[29]。例如,他將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與隱喻結合使用[30]。小說第五章方鴻漸等一行人去三閭大學的途中,作者把車比作“正害瘧疾”,坐在車梢的人給它震得“骨節(jié)松脫、腑臟顛倒”。此處將夸張的描述與隱喻結合使用,突出了路途的顛簸。此外,作者還善于將隱喻與擬人修辭相結合[31],如方鴻漸因跟丈母娘關系惡化被迫離開丈人家時,心想“索性讓運氣壞得它一個無微不至”,這種用法別具一格、耐人尋味。
3.2 與文化負載詞結合使用
作者在《圍城》中還使用了很多具有中國特點的文化負載詞,如成語、諺語、歷史典故等,并創(chuàng)造地將隱喻與這些文化負載詞結合使用[32]。例如,“以后飛機接連光顧,大有絕世佳人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風度”,這句話雖沒有正面描寫戰(zhàn)爭,字里行間卻透露出戰(zhàn)爭的殘酷。此外,作者還將隱喻與歷史典故相結合,如“你既然不肯結婚,連內(nèi)助也沒有,真是‘賠了夫人又折朋”,這句話仿擬典故,意在說明小說主人公當時的難處[33]。
3.3 與幽默語言結合使用
同時,將隱喻與幽默語言相結合也是小說的一大亮點[34]。幽默語言在小說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整部小說的語言基調[35]。例如,小說中提到主人公吃過女人的虧,已經(jīng)是“驚弓之鳥”,看見女人的影子都怕,表達生動、夸張且極具幽默性[36]。作者在提及文憑的作用時,說它“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遮羞包丑,幽默感十足。
4 結語
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離不開隱喻的使用。探討文學作品的隱喻表達,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剖析作者所要揭露的社會問題及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本文從認知角度對《圍城》中的隱喻表達進行分類,并通過舉例探究隱喻的具體用法,總結了小說中隱喻的使用特點。以隱喻為視角來解讀文學作品,為讀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張瑞,邵華.中英文化中隱喻的比較研究[J].英語廣場,2020(11):47-50.
[2] 張綠茵,祁文慧.淺析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配角文化及配角文化創(chuàng)新[J].漢字文化,2020(24):129-130.
[3] 田海榮,葛紀紅.淺析小說《我彌留之際》中的創(chuàng)傷隱喻[J].英語廣場,2020(13):8-11.
[4] 方澤斌,邵華.廣告中的隱喻思維初探[J].漢字文化,2020(16):59-61.
[5] 周秋璐,祁文慧.中英習語中的動物隱喻探析[J].英語教師,2020(16):182-184.
[6] 柴蘭蘭.《水仙花》生態(tài)意蘊解讀與譯本鑒賞[J].英語廣場,2020(26):3-6.
[7] 陳桂霞.論沈從文《邊城》中的生態(tài)敘事及其審美取向[J].英語廣場,2020(26):32-35.
[8] 陳惠雯,劉雪麗.古詩詞中自然景物類意象的應用[J].漢字文化,2020(24):49-50.
[9] 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359.
[10] 陳凱瑩,祁文慧.淺析主要語言影響理論的解釋機制[J].海外英語,2019(11):217-218.
[11] 陳思穎,戴雪芳.譯有所為, 如何而“為”?——《圍城》英譯本的翻譯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2020(35):10-13.
[12] 陳想想.淺析《平凡的世界》中的語言特色——以2015年電視劇版臺詞為例[J].漢字文化,2020(24):76-77.
[13] 丁鴻斌,周莉.貫通中國百家文化的金庸故事[J].漢字文化,2020(23):32-33.
[14] 杜子馨,吳雪峰.《三國演義》中儒家“五?!彼枷氲慕庾x[J].漢字文化,2020(24):186-187.
[15] 胡斐,徐伊凡.《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人物塑造的反諷并置[J].英語廣場,2020(29):16-18.
[16] 居景雨,劉雪麗.淺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J].漢字文化,2020(24):86-87.
[17] 李佳慧,王志鵬,吳雪峰.詩歌盛行的驅動因素分析[J].漢字文化,2020(24):72-73.
[18] 李敏,周莉.漢字的傳奇和延續(xù)[J].漢字文化,2020(24):5,58.
[19] 李擎.后慕課時代中國文化話語權的重建[J].學術探索,2018(11):147-151.
[20] 劉暢,韓啟群.我國生態(tài)文學翻譯現(xiàn)況初探[J].安徽文學,2018(12):111-113.
[21] 劉辰生,周莉.論中國方言的重要性及保護措施[J].漢字文化,2020(24):15-16.
[22] 郝苗苗,周莉.“沉默是金”——論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非言語交際[J].英語廣場,2020(32):65-68.
[23] 李思敏,祁文慧.中西風俗習慣差異對習語形成和翻譯的影響[J].英語廣場,2020(32):34-38.
[24] 劉存.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文化差異及實踐創(chuàng)新——評《大學英語教育的文化思考與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2):230.
[25] 劉楠,邵華.淺談文體學理論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2020(17):47-49.
[26] 劉婷婷,張弛.淺析《面紗》中的雙重東方形象[J].英語廣場,2020(23):3-7.
[27] 呂雪梅,鮑志坤.魯迅翻譯思想三大“異”及其價值[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20(3):81-83.
[28] 沙玉財,周莉.網(wǎng)絡時代下中國文化的方向[J].漢字文化,2020(24):159,165.
[29] 沈秋怡,錢程.從文學形象探討風骨·俠文化——以關羽為例[J].漢字文化,2020(20):34-35.
[30] 衛(wèi)靈,祁文慧.瞬間的交錯——從文體學角度解讀《在一個地鐵車站》的意象敘事[J].英語廣場,2020(29):66-68.
[31] 周蕓,張弛.《圓屋》中的模擬策略探析[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20(03):22-26.
[32] 朱鑫宇,周莉.論銜接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意義[J].漢字文化,2020(24):131,148.
[33] 袁依慧,周莉.語言功能視域下漢語言文字形式表達的困境[J].漢字文化,2020(24):3-4.
[34] 辛楠,鮑志坤.英漢語言對比中的歧義現(xiàn)象分析[J].海外英語,2020(6):119-120,125.
[35] 周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J].中國集體經(jīng)濟, 2019(33):116-117.
[36] 王乙淇,周淑莉.《桃花扇》中的悲劇解讀[J].漢字文化,2020(24):67,73.
作者簡介:何玲(1988—),女,江蘇泰興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