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安納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鄭麗娟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陸地面積227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2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4公里,囊括八港七灣:英潮港、四必港、墩頭港、八所港、通天港、縣門港、利章港、南港和大洛灣、面前海灣、墩頭灣、魚鱗洲灣、青草灣、利章灣、雙溝灣,東方海域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海洋生物資源富饒。隨著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強力推進,東方近岸海域的相關產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本研究于2020年09月于東方市近岸海域的浮游生物進行調查,主要對該海域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及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以期為東方市海域的開發(fā)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在海南省東方市近岸海域共設置24個調查站(圖1)。
圖1 采樣點位布設圖
調查采樣方法依據(jù)《海洋調查規(guī)范》GB/T12763.6-2007中的浮游動物調查進行,浮游動物采用Ⅰ型浮游生物網(wǎng)采樣,拖網(wǎng)方式為由底到表垂直拖網(wǎng)采樣,進行濃縮后加入甲醛溶液固定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
在實驗室采用OLMPUSCX41顯微鏡、OLMPUSSZX10顯微鏡、BT125D電子天平,對浮游動物進行種類鑒定及生物量分析。分析依據(jù)參照《海洋調查規(guī)范》GB/T12763.6-2007中的浮游生物調查進行。
運用均勻度指數(shù)(J)、優(yōu)勢度指數(shù)(Y)、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H′)、豐富度指數(shù)(D)對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并用excel、ARCGIS10.6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及圖表制作。
海洋生態(tài)數(shù)據(jù)處理和評價
優(yōu)勢度(Y):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
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
豐富度指數(shù):
式中,S:出現(xiàn)生物總種數(shù);Pi=ni/N;ni:第i種的個體數(shù)量;fi:某種生物的出現(xiàn)頻率(%);N:某站總生物數(shù)量;Hmax=log2S,為最大多樣性指數(shù)。
實驗室共檢出浮游動物共有9類46屬57種(見表1),其中橈足類最多有23屬34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shù)的59.65%;水螅水母類有8屬8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shù)的14.04%;毛顎類有3屬3種,占浮游動物總種數(shù)的5.26%;浮游軟體類、被囊類各有4屬4種,均占浮游動物總數(shù)7.02%;櫛水母、介形類、端足類、十足類各有1屬1種,均占浮游動物總數(shù)1.75%;另有11個類別浮游幼體和若干魚卵、仔魚。(見圖2)
表1 浮游動物種類
圖2 浮游動物種類組成
浮游動物豐度范圍為(9.60-129.79)ind/m3,除最北部2號站位外,其余站位豐度相差不大,生物量范圍為(3.98-36.28)mg/m3。東方市中部(羅蒂河-感恩河)海域的生物量較北部、南部海域高。
計算表明2021年秋季東方市近岸海域的浮游動物優(yōu)勢種類為亞強次真哲水蚤、間型瑩蝦、肥胖軟箭蟲、小擬哲水蚤。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分析結果:豐富度指數(shù)范圍在1.62-5.96之間,多樣性指數(shù)范圍在2.04-4.33之間,均勻度指數(shù)范圍在0.51-0.96之間。
本次東方近岸海域秋季共調查浮游動物9類46屬57種,橈足類最多有34種,占種類數(shù)的59.65%,浮游動物豐度范圍為(9.60-129.79)ind/m3,生物量范圍為(3.98-36.28)mg/m3。該海域浮游動物優(yōu)勢種為亞強次真哲水蚤、間型瑩蝦、肥胖軟箭蟲、小擬哲水蚤。生物群落多樣性分析表明東方市近岸海域的浮游動物種類豐富,物種多樣性高。
東方市近岸海域的相關生物群落調查資料較少,本研究旨在為東方市海域的開發(fā)研究提供理論基礎。本文只對東方市海域秋季的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對于東方市海域各季節(jié)、各年度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的變化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