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珍
(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qū)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山東臨沂 276034)
頸性眩暈(CV)是由頸椎病變或頸部軟組織病變引起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血管痙攣所致,好發(fā)于老年人,會引起眩暈、頸部僵硬不適,并伴有惡心、頭痛、耳鳴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1-2]。 西醫(yī)多采用消炎、鎮(zhèn)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藥物治療CV,雖能緩解癥狀,但復發(fā)率較高[3]。 中醫(yī)治療CV 的方式眾多,如穴位注射、藥物內(nèi)服、針灸、按摩等,各有優(yōu)缺點,單一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臨床更傾向于采用聯(lián)合治療。 該研究選擇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就診于該院的73 例老年CV 患者,分析桂枝加葛根湯結合針刺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就診于該院的73 例老年CV 患者,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7 例和對照組36 例。治療組女 18 例,男 19 例;年齡 61~75(68.21±2.14)歲;病程1~11(5.28±0.74)年。 對照組女 16 例,男 20 例;年齡60~77(68.35±2.08)歲;病程 1~10(5.21±0.69)年。對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已上報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并通過審核批準。
CV 西醫(yī)診斷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4]中相關診斷標準:存在頸椎病史,頸部血管彩超檢查供血不足;旋轉試驗呈陽性等。CV 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風寒濕證相關診斷標準:主癥:頸部疼痛或活動障礙,伴肩膀疼痛,向上肢放射;次癥:肢端麻木,四肢拘急,肌肉萎縮甚至手指麻木,舌質紫黯,有瘀斑,脈浮緊。
納入標準:意識清晰;年齡≥60 歲;簽署知情同意書;肝腎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合并頸部腫瘤、頸椎結核等器質性疾?。缓喜⑿脑葱匝?、腦源性眩暈、耳源性眩暈等其他眩暈性疾??;精神疾患;過敏體質;骨折、脊柱嚴重畸形;嚴重胃黏膜病變。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減少體位變化、減少不良光聲刺激、臥床休息等常規(guī)治療。
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 取風池、大椎、頸部夾脊穴、百會穴處施針。 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使用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華佗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guī)格:0.30×40 mm),以指切進針法進針,針刺深度為1~2 cm,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手法,以患者得氣為宜,留針 20 min/次,1 次/d,6 次/周。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桂枝加葛根湯藥物組成:天麻15 g,葛根20 g,白芍、川芎、羌活、桂枝、生姜各10 g,甘草、僵蠶各6 g,加入700mL 水煎煮取200 mL 藥汁,早晚各口服100 mL,1 劑/d。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 個月。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具體判定標準: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頸部活動無障礙,6 個月內(nèi)無復發(fā)為臨床痊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頸部活動無顯著障礙為顯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與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頸部存在明顯活動障礙為有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與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頸部存在嚴重的活動障礙為無效[6]。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臨床痊愈率。
(2)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SCV)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包含心理與社會適應、日常生活與工作、頸肩痛、頭痛、眩暈,總分為30 分,分值高低與病情嚴重程度呈反比。
(3)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動態(tài)分析儀(MEN-C200 型)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全血高切與低切黏度。
(4)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如 ESCV 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等,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以[n(%)]表示,進行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觀察組治療前的ESCV 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ESCV 評分均更高,血漿黏度、全血高切和低切黏度均更低,且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ESCV 評分更高,血漿黏度、全血高切和低切黏度均更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 ESCV 評分、血液流變學對比()
表2 兩組 ESCV 評分、血液流變學對比()
組別對照組(n=36)治療組(n=37)t 值P 值ESCV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12.26±2.14 12.35±2.21 0.177 0.860 20.97±3.20 24.83±4.21 4.401 0.000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6.18±0.78 6.21±0.80 0.162 0.872 5.30±0.62 4.66±0.51 4.822 0.000 1.97±0.51 1.99±0.47 0.174 0.862 1.59±0.46 1.25±0.39 3.410 0.001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16.22±2.89 16.31±2.91 0.133 0.895 14.26±2.42 11.96±1.95 4.477 0.000
治療過程中兩組均無暈針等不良反應出現(xiàn),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
CV 可引起頭痛、猝倒、肢體麻木或感覺異常、吞咽困難等,若患者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誘發(fā)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7-8]。 西醫(yī)針對CV 常采用鎮(zhèn)靜、血管擴張等藥物治療,但治標不治本,療效欠佳。
中醫(yī)認為CV 屬于 “頸肩痛”“頸項強痛”“眩暈”等范疇,風寒濕邪侵襲頸部、筋脈失養(yǎng)、閉阻不通為主要病因。 老年人多氣血不足,衛(wèi)氣不固,易感風寒,若日常穿衣裸露頸部,或長期待在寒涼環(huán)境,或風寒濕侵襲入絡,阻礙氣血運行,經(jīng)絡受阻,不通則痛,進而發(fā)病,加上患者存在惡寒畏風、屈伸旋轉不利等癥狀,治療基本原則應為助陽化氣、溫經(jīng)通脈。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ESCV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和低切黏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以上結果提示桂枝加葛根湯結合針刺可改善老年CV 患者血液流變學、臨床癥狀,促進病情減輕,安全性較高。 針灸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療法, 風池穴常被應用于頸項痛、眩暈等病癥的治療,其為足少陽膽經(jīng)穴,可疏肝解郁、祛風散寒;百匯屬督脈經(jīng)穴,主一身之陽,針刺其可通達全身陽氣,改善血脈,血脈行則痹癥除;大椎穴常被用于陽虛背寒等病癥的治療與調節(jié), 其屬督脈,可調和陰陽、補充陽氣、保健養(yǎng)生、延年益壽。 督脈與人脈相通,能溝通和維系十二經(jīng)脈,針刺百會、大椎、風池等穴,配合頸部夾脊穴,可提升陽氣,潛陽熄風,推動、通調督脈氣血運行,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眩暈的癥狀[9-10]。桂枝加葛根湯出自《傷寒論》,方中葛根可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緩解項背強痛、表證發(fā)熱,并可促使氣血津液運行布達,緩解經(jīng)脈痙攣;桂枝可溫陽通脈、助陽化氣,能祛風寒,配伍天麻能促使發(fā)汗;天麻可熄風止痙、調和營衛(wèi)、祛風通絡;白芍可解毒鎮(zhèn)痙、溫陽祛濕,與桂枝配伍可調和營衛(wèi);川芎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生姜可散寒、回陽通脈、開痰、發(fā)表;羌活能解表散寒、祛風除濕、舒經(jīng)活絡;僵蠶可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甘草則能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可共奏益氣通陽、疏通經(jīng)脈之效。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11-12]:桂枝可鎮(zhèn)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并可促使血管擴張,改善肢體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使腦部血流量增加;白芍能抗炎、鎮(zhèn)痛、抑制自身免疫反應;葛根能調節(jié)骨代謝、血液流變性,改善局部血流,還可舒張血管平滑肌和骨骼;羌活可抑菌、鎮(zhèn)痛、消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川芎中含有咖啡酸、綠原酸、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栓塞、擴張大腦血管等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 針灸與桂枝加葛根湯聯(lián)合治療老年CV,可經(jīng)多途徑、多靶點施治,有助于增強療效,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 桂枝加葛根湯結合針刺治療老年CV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可更好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病情嚴重程度,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