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照,汪云芳,駱偉玲,王學林
(1.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康復科,廣東廣州 510000;2.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二區(qū),廣東廣州 510430;3.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老人區(qū),廣東廣州 510430)
老年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有認知、行為、語言等功能障礙,隨著病情的加重,可逐漸使其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及與外部的社交能力[1]。目前,人們受到社會、生活等各方面不斷增加的壓力,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也逐年攀升。老年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機制臨床尚未明確,多與心理、環(huán)境等因素有密切聯系,現今仍無特效藥可根治,主要通過抗精神病藥物控制患者的陰性、陽性癥狀,并結合臨床護理改善患者預后轉歸[2]。 但常規(guī)護理缺乏系統(tǒng)性、全面性和針對性,護理方向單一,難以全方位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及功能障礙,對患者的康復效果并不理想。 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針對患者的心理、認知、行為、生活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干預,幫助患者調節(jié)行為、認知障礙等現象,使其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對其預后有積極影響[3-4]。 基于此,本次研究選擇該院2018 年8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 探究綜合康復護理在患者認知功能、精神狀態(tài)等領域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精神分裂癥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成套測驗(MCCB)量表評估,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并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者;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年齡大于60 歲者;首次發(fā)病者。排除標準:有器質性病變者;合并心、腎、肝功能不全者;伴有嚴重自殺、攻擊行為者;有顱腦外傷史者;有頭部手術史者。按雙盲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研究組,每組40 例。 常規(guī)組中,男21例,女 19 例;年齡 61~78 歲,平均年齡(70.23±2.56)歲;病程 1~8 年,平均病程(4.63±1.74)年。 研究組中,男 18 例,女 22 例;年齡 61~79 歲,平均年齡(70.86±2.24)歲;病程 1~9 年,平均病程(4.98±1.37)年。 兩組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次研究開展前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常規(guī)組采取常規(guī)康復護理。 提醒患者按時、準確服用藥物,以免其漏服、錯服;指導患者清淡飲食;采用口頭方式進行疾病宣教、心理疏導,并組織其多進行戶外運動;指導患者多做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情緒注意力;指導患者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等。
研究組采取綜合康復護理。 ⑴心理康復干預:患者入院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SDS)、漢密爾頓焦慮量表(SA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并結合PANSS評分制定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案。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容易出現溝通抵抗情緒,則護理人員應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引導患者主動訴說以往的遭遇、自我感受以及關于疾病的想法,總結患者發(fā)言并分析其在疾病認知上的偏差和不足,引導其往積極方向聯想。 溝通過程中可用微笑、點頭、注視、握手、拍肩等動作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讓患者感到真誠的關懷,使其說出心里真實想法。 若患者疾病程度較輕,可多與其談論工作、理想、興趣、愛好等方面,轉移不良情緒,激起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音樂康復干預:為患者播放《音樂本草》中的舒眠音樂處方、養(yǎng)生音樂處方,以及《天韻五行樂》,每次30~60 min,在晨起以及晚飯過后播放。 在患者打掃衛(wèi)生、整理物品、洗漱過程中,也可以適當放一些歡快的輕音樂。指導患者演唱歌曲或者跟著音樂起舞,可播放患者喜歡的樂曲;針對患者喜愛的歌曲,護理人員可進行教唱,必要時進行一對一教學,鼓勵患者大聲唱出來。 ⑶生活、社會技能干預:與患者共同制定詳細、科學、合理的作息表,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監(jiān)督患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起床、打掃衛(wèi)生、整理生活用品、整理儀容儀表、進行運動鍛煉等。 有步驟、有計劃地指導患者進行剪指甲、洗衣服、整理床上用品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團體游戲等活動讓患者多與他人交流、接觸,鼓勵其積極表述自己的想法,提升其口語表達能力。 鼓勵患者積極與家屬視頻、打電話,并定期組織患者進行公園郊游、超市購物等活動,提高其溝通、社交能力。⑷半開放活動干預: 組織患者1 周進行2 次文娛活動,活動時間為1 h 左右,項目包括健身操、集體朗誦、大合唱、書法繪畫、種植盆栽、修理花草樹木、棋牌、球類等,適當加入一些競爭環(huán)節(jié)并設置獎勵,以調動患者的參與積極性。在文娛活動期間,護理人員也可以邀請家屬共同參與,拉近患者與家屬之間的距離,提高二者的親密度。 ⑸意念與模仿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冥想深呼吸放松訓練,在輕柔音樂背景下,讓患者輕閉雙眼,利用腹部呼吸,跟隨音樂逐一放松身體每一個部位,腦海中想著“康復”“病魔離去”等詞語,慢慢調整呼吸,避免被其他事物干擾,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中,讓自己感覺疾病逐漸從身體離去,體會自己最放松、最舒適的情境。冥想完成后,指導患者進行模仿訓練,護理人員演示一段情境,患者仔細觀察之后再進行模仿,讓患者了解社交禮儀、協商、表達請求、傾聽等正確做法。也可利用游戲、手工、做操等方式進行行為模仿訓練,不斷提高患者的生活、社交、實踐能力。
兩組均持續(xù)護理8 個月。
(1)簡明精神量表(BPRS)評分:該量表共有 18項內容,具體包括情感交流障礙、幻覺、定向障礙、焦慮抑郁、思維障礙、工作障礙等,總分為126 分,按1~7 分評定,1 分為無癥狀;2 分為可疑或者很輕;3 分為輕度癥狀;4 分為中度癥狀;5 分為偏重癥狀;6 分為重度癥狀;7 分為極重度癥狀。 分數越低則說明疾病程度越輕[5]。
(2)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分:該量表有5 項內容,包括講究衛(wèi)生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工療情況、關心和興趣,共36 道題目,按0~4 分評定,總分數越低則說明患者的精神康復效果越好[6]。
(3)PANSS 評分:該量表包括 3 項內容,陰性癥狀有7 條條目、陽性癥狀有7 條條目、一般精神病理癥狀有 16 條條目,按 1~7 分評定,1 分為無癥狀;2 分為可疑或者很輕;3 分為輕度癥狀;4 分為中度癥狀;5分為偏重癥狀;6 分為重度癥狀;7 分為極重度癥狀[7]。
(4)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分:該量表主要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主動性和社交情況、社會性活動技能,共12 道,按0~4 分評定,總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社會功能越好[8]。
(5)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該評分共有四個維度,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tài),分別以1~5 分評定,每個維度100分,總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9]。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如 BPRS、IPROS、PANSS、SS-PI 評分等,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 兩組的 BPRS、IPROS、PANSS、SS-PI 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 SS-PI 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 而 BPRS、IPROS、PANSS 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組, 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的 BPRS、IPROS、PANSS、SS-PI 評分 [(),分]
表1 對比兩組的 BPRS、IPROS、PANSS、SS-PI 評分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BPR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IPRO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PANS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常規(guī)組(n=40)研究組(n=40)t 值P 值102.66±5.23 102.96±5.03 0.741 0.090 95.23±4.71#88.63±5.23#3.985 0.005 98.26±7.52 97.68±7.24 0.598 0.100 90.36±5.68#85.20±4.03#4.057 0.004 126.35±10.23 127.58±10.41 0.474 0.116 115.63±7.52#104.58±8.63#5.214 0.003 SS-PI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25.32±4.74 24.96±4.63 0.671 0.096 31.26±5.26#38.62±4.02#4.985 0.004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GQOLI-74 評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tài)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對比兩組的 GQOLI-74 評分 [(),分]
表2 對比兩組的 GQOLI-74 評分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常規(guī)組(n=40)研究組(n=40)t 值P 值心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45.63±5.36 45.96±5.71 0.635 0.098 62.36±7.51#70.25±6.52#3.268 0.005軀體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50.36±4.85 51.02±4.35 0.887 0.085 60.96±5.87#71.63±4.96#4.852 0.004 47.86±6.35 47.20±6.17 0.526 0.101 63.25±7.52#74.56±10.54#3.870 0.005物質生活狀態(tài)干預前 干預后55.63±3.96 55.89±3.24 0.489 0.112 60.52±4.20#65.96±4.03#4.024 0.004
老年精神分裂癥病程長,且易反復發(fā)作,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興趣缺乏、情感淡漠、肢體懶散等,若不予以重視,嚴重可造成精神衰退,引起精神殘疾,影響患者的認知、行為、社會、生活功能[10]。 由于老年患者多伴隨基礎疾病,在治療期間容易出現抵觸、消極等不良情緒,影響治療結果。因此,給予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其病情改善、機體康復、預后等有積極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SS-PI、GQOLI-74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 而 BPRS、IPROS、PANSS 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綜合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陽性癥狀、精神狀態(tài),提高其生活質量。 近幾年,臨床護理工作逐漸轉變?yōu)椤吧?心理-社會”模式,綜合康復護理模式能充分滿足現階段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需求[11]。 綜合康復護理是在傳統(tǒng)護理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康復需求優(yōu)化而來的新型護理模式,為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康復干預,能有效調節(jié)其負面情緒,引導患者傾述苦惱,從而改善其淡漠、懶散、興趣缺乏等癥狀[12]。 通過音樂康復干預,能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利用聲波使機體組織和細胞產生和諧共振的效果,以此糾正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現象,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13]。 有研究指出[14],音樂療法是調節(jié)心理、生理、精神疾病的一種有效方式,能幫助患者消除身心障礙,學會專注,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而患者也更愿意聽從他人的意見,對患者的社交能力有積極影響。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意志力容易減退,且伴隨思維、言語、認知功能障礙,長此以往會影響其社交能力和社會功能。通過生活、社會技能訓練,可引導患者提出要求、表達自己,進行生理活動、溝通交流等,不斷增強其生活技能,使患者適應社會,并恢復自理能力。 通過半開放活動訓練,能為患者制造更多團體活動,讓患者有效融入小團體中,以此磨練其社交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15]。 在意念與模仿訓練中,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模仿與他人正確的社交技巧、溝通方式、生活技能等,這對患者的疾病改善和認知功能恢復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消除其陰性、陽性精神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康復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