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青
(濟南市歷城區(qū)中醫(yī)院內(nèi)科,山東濟南 250100)
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VCIND)是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中最為常見的一個亞型,是由血管因素導致的尚未達到癡呆的早期認知功能障礙,通常以視覺空間、感知功能、學習及記憶力等多領域認知受損為主要表現(xiàn)[1]。 VCIND 是腦血管疾病后常見的一類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高達64%,已成為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 VCIND 是血管性癡呆的前期階段,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隨著病情進展,可發(fā)展為癡呆,給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帶來威脅,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因此, 及早開展有效的康復干預是預防VCIND 患者病情發(fā)展及改善其預后的關鍵[3-4]。 強化視頻活動訓練是將視頻與活動相結合的一種康復干預措施,利用手機或播放器,對患者的活動訓練進行引導,促使其在娛樂游戲活動中開展康復訓練。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是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利用電腦設備代替部分圖片、數(shù)字,進行個體化及系統(tǒng)化的認知訓練[5]。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該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98 例VCIND 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討強化視頻活動訓練結合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VCIND 患者98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神經(jīng)病學》[6]中對VCIND 的診斷;認知受損由血管性因素引發(fā);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悉,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病情穩(wěn)定,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明顯視聽障礙者;腦出血急性期;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合并嚴重精神類疾病者。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將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 每組49例。 觀察組男 29 例,女 20 例;年齡 57~78 歲,平均年齡(62.63±1.61)歲;原發(fā)病:腦出血 26 例,腦梗死 23例。 對照組男 30 例,女 19 例;年齡 57~77 歲,平均年齡(62.68±1.57)歲;原發(fā)病:腦出血 27 例,腦梗死 22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常規(guī)治療。 應用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腦功能等藥物進行治療。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1)記憶力訓練:指導患者開展復述短文、倒背數(shù)字、記憶圖片等記憶力訓練,患者可選用卡片、記事本等輔助訓練;(2)注意力訓練:結合患者興趣愛好,向其教授下棋、跳舞、唱歌等興趣活動,以提高其注意力;(3)計算訓練:采取模擬超市購物的方式, 對患者進行貨幣交易計算訓練。(4)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穿脫衣物、洗漱、起床等日?;顒印?40 min/次,2 次/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強化視頻活動訓練結合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內(nèi)容如下。(1)強化視頻活動:①訓練方法:制作配有常規(guī)康復訓練內(nèi)容的視頻,并將其拷貝至患者或家屬的手機、平板電腦中;患者可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了解相關訓練內(nèi)容。②訓練內(nèi)容:a.視覺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在觀看穿、脫衣物的視頻后,說出穿、脫衣物的順序,并囑其按照順序進行穿、脫衣物;b.記憶力訓練:指導患者在觀看坐臥轉移訓練視頻后,自行進行動作訓練,并通過重復播放視頻的方式, 辨別自身執(zhí)行與視頻動作的區(qū)別,直至與視頻完全一致;c.注意力訓練:囑患者在觀看正確臥位視頻后, 指出健側臥位與患側臥位的區(qū)別;d.命名能力訓練:播放展示物品的視頻,并給予患者同樣的物品,進行物品名稱、圖像結合訓練;e.定向力訓練:確定每次訓練時間為1 h,患者自行通過時鐘辨別訓練開始,并把握訓練結束時間;f.語言訓練:囑患者跟隨視頻重復解說的語句段落,并采取重復播放的方式確保與視頻一致;g.邏輯思維訓練:囑患者觀看正常床上翻身、 臥坐轉移及坐站轉移訓練內(nèi)容,并囑其按照正常確從平臥位轉換為坐位,通過反復觀看視頻,確保順序與視頻一致。 60 min/次,1 次/d,5次/周。(2)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采用計算機腦康復系統(tǒng)中包含的精神、認知等評定量表對患者的腦功能進行評估,結合評估結果,指導患者進行語言訓練與認知訓練。 ①注意力訓練:指導患者于計算機上開展方格訓練,指導患者注意廣度、大小比較;②記憶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言語、任務及空間訓練;③計算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數(shù)字理解、計算練習及應用計算;④思維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邏輯推理、言語理解訓練。⑤自覺訓練:指導患者通過拼圖、空間定位、物體辨認等訓練。 30 min/次,2 次/d。
兩組均持續(xù)訓練1 個月。
(1)認知功能:于護理前及護理1 個月后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7]進行評價,其中MoCA 包含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 5 分、命名 3 分、注意 6 分、語言 3 分、抽象 7 分、定向6 分及延遲回憶7 個項目, 其中延遲回憶不計分,總分30 分,分數(shù)與患者認知功能呈正相關[8]。
(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于護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量表[9]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10 個項目,總分100 分,分數(shù)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正相關。
(3)生活質(zhì)量:于護理前后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 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8 個維度,36 個項目, 采用6 級評分法,換算為百分制,滿分100 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
(4)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10]進行評價,共 19 個條目,采用 5 級評分法,滿分 95 分,非常滿意≥77 分,滿意 57~76 分,不滿意≤56 分。 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如護理滿意度等,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如 BI 指數(shù)、SF-36 評分等,以()表示,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各項MoCA 評分相比,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命名、注意、語言、抽象、定向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 MoCA 評分比較[(),分]
組別 時間 視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 命名 注意 語言 抽象 定向 總分對照組(n=49)t 值P 值觀察組(n=49)t 值P 值t 值護理前組間比較P 值護理前組間比較t 值護理后組間比較P 值護理后組間比較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2.34±0.27 3.04±0.41 9.981 0.000 2.36±0.30 3.84±0.45 19.156 0.000 0.347 0.729 9.199 0.000 1.92±0.20 2.26±0.24 7.618 0.000 1.93±0.22 2.44±0.26 10.482 0.000 0.235 0.814 3.561 0.001 2.59±0.33 3.35±0.42 9.960 0.000 2.62±0.35 4.26±0.47 19.590 0.000 0.437 0.663 10.106 0.000 1.89±0.19 2.10±0.22 5.057 0.000 1.90±0.20 2.48±0.25 12.681 0.000 0.254 0.800 7.988 0.000 3.58±0.34 4.05±0.47 5.672 0.000 3.62±0.36 5.59±0.53 21.523 0.000 0.566 0.573 15.218 0.000 2.64±0.32 3.36±0.45 9.128 0.000 2.65±0.33 4.29±0.50 19.163 0.000 0.152 0.879 9.678 0.000 15.05±1.19 20.21±1.93 15.930 0.000 15.09±1.23 23.27±2.04 24.037 0.000 0.164 0.870 7.627 0.000
兩組護理前的BI、SF-36 評分相比,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 BI、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 BI、SF-36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 BI、SF-36 評分比較[(),分]
組別BI護理前 護理后SF-36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 值P 值66.28±5.59 66.33±5.62 0.044 0.965 71.78±6.65 80.86±7.23 6.470 0.000 46.46±3.48 47.11±3.55 0.915 0.362 51.56±5.19 60.53±5.40 8.384 0.000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VCIND 的發(fā)生多是由于血管因素導致,多見于腦血管性疾病后,臨床常表現(xiàn)為記憶力、判斷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受損,并伴有個性改變等輕度認知損害[11-12]。VCIND 的病理改變與血管性癡呆相似, 相較于癡呆病程的不可逆性,該階段患者的各種病理學改變均具有可逆性。 為改善VCIND 患者預后, 降低癡呆轉化率,應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減輕其認知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訓練是當前臨床較為常見的康復干預措施,是在患者認知缺陷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感官刺激與訓練,促使患者做出反應,以提升其思維、推理等能力,改善認知功能[13-14]。 常規(guī)認知功能訓練內(nèi)容較為單一,多通過護理人員口頭講解的方式指導患者開展,難以滿足不同病情患者的訓練需求,加之VCIND患者的記憶力、注意力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單次接收的訓練信息較少,以至康復訓練難以持久、有效的進行,影響康復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MoCA、BI、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強化視頻活動訓練結合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在VCIND 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強化視頻活動訓練通過視頻錄制活動訓練內(nèi)容的方式為患者提供訓練指導。 將其應用于VCIND患者的認知訓練中,患者可隨時隨地播放活動訓練視頻,進行各種功能訓練,不受地點限制,方便易行,有效阻止病情發(fā)展,改善預后。 強化視頻活動訓練將訓練內(nèi)容制成視頻,指導患者通過娛樂、模仿等方式反復進行康復訓練, 能夠促進患者大腦皮質(zhì)功能的增殖,增強腦組織的可塑性,加速腦功能與結構的修復,進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是將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用于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可補充常規(guī)康復訓練內(nèi)容,同時具有操作簡單、圖文并茂、可重復利用等特點,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不僅能夠節(jié)約康復訓練時間, 還可提高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有利于提升康復效果,減輕認知功能障礙程度[15]。同時,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是在充分評估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程度的基礎上, 為其提供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案,形成針對性訓練,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zhì)量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強化視頻活動訓練結合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在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可改善其認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生活質(zhì)量,護理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