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張海麗 許偉嵐 李強 張偉新
摘 ?要:在中國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與不斷增強的國際影響力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人才供不應求。本研究以實證研究的方式評價了2019級專升本護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跨文化教育教學效果,結(jié)果顯示,護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較低,應用跨文化教育教學模式后,跨文化知識(P=0.009)和跨文化技能(P=0.215)有所提高,而跨文化意識變化不大(P=0.011)。雖然跨文化教育教學實踐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索護生跨文化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護生 ?專業(yè)英語 ?跨文化教育 ?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4(b)-0242-05
Application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nursing students
ZHANG Yan1 ?ZHANG Haili1 ?XU Weilan2 ?LI Qiang1 ?ZHANG Weixin1*
(1.Nursing Schoo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1000 ?China;2.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fice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 province, 161000 ?China)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study selected 2019-level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vestigated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by way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arried out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n evaluated the teaching effe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was generally low.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he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P= 0.009) and cross-cultural skills (P= 0.215) were improved, while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hanged little (P= 0.011). Alth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has a certain effec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English;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1世紀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更是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日趨頻繁,為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被提上了日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1]。
語言學家薩皮爾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通過語言得以豐富。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以及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推進,國內(nèi)外對涉外護理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對高校護理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專業(yè)英語》作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專業(yè)課程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聽、說、寫、譯的語言技能,更應成為開展跨文化教育的載體,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跨文化交流態(tài)度和交際意識,增強中西文化內(nèi)容輸入,傳授跨文化交際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技能,拓展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yǎng),以便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故本研究旨在通過在護理專業(yè)英語教學中開展跨文化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如何發(fā)揮專業(yè)英語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護理能力,為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就業(yè)空間。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齊齊哈爾醫(yī)學院2019級護理學專業(yè)專升本的4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該年級學生已具備了基本的護理學知識基礎,對于跨文化知識的融入接受能力較強。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41份,全部收回,有效問卷41份,有效率達100%。
1.2 方法
根據(jù)本研究的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目的,選擇吳衛(wèi)平等人改進的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自評量表,經(jīng)檢驗,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2]。在課程開始前調(diào)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后進行為期8學時的跨文化教育實踐后,包括詞匯文化背景講解、“情景模擬”教學及醫(yī)務劇賞析3個部分,觀察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變化,評價跨文化教學實踐的效果。
調(diào)查問卷包括個人信息(性別、年級、專業(yè)、英語水平、出國經(jīng)歷等)和跨文化能力評價(4個維度,知識、態(tài)度、技能、意識,共6個方面)兩部分內(nèi)容,采用萊克特量表分級計分方法,從“0”到“5”依次計分,分別代表“全無”“非常弱/些微”“較弱/一點”“一般/一些”“較強/較多”和“非常強/非常多”。
1.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配對t檢驗的方法分析跨文化教育教學實踐前后,護生跨文化能力的變化,用()表示。本研究中所有的統(tǒng)計分析均使用SPSS 23.0軟件,統(tǒng)計檢驗均為雙側(cè)概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專業(yè)英語》教學中護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評價
2.1.1 跨文化知識自我評價
表1和圖1表明,相對于本國的歷史、政治、價值觀、生活方式、社交禮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對國外的文化知識了解的較少,了解程度平均分均在3分以下,最不了解的是外國的文化禁忌知識。同時,學生對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等概念的知識和跨文化交流成功的策略、技巧也知之甚少(見表1和圖1)。
2.1.2 跨文化態(tài)度自我評價
表2和圖2顯示出,學生的跨文化態(tài)度維度部分平均分普遍比跨文化知識維度要高,說明學生愿意學好外語,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和學習,對于不同的價值觀、飲食習慣等,也愿意去寬容(見表2和圖2)。
2.1.3 跨文化技能自我評價
表3和圖3顯示出,跨文化技能維度的10個變量中,有5個變量Sk4、Sk5、Sk6、Sk7、Sk9均值在3以上,7個變量Sk1、Sk2、Sk3、Sk8、Sk91、Sk92、Sk93均值在3以下(見表3和圖3)。說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掌握了部分技能,能夠禮貌地與人交流,不提及隱私話題,正確地對待他國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方面的事件,避免冒犯他人。
2.1.4 跨文化意識自我評價
表4和圖4顯示出,學生意識維度3個方面平均分比較低,均在3分以下。說明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外國人交流時彼此存在的文化差異及身份差異,也沒有意識這種差異對社會和工作所帶來的影響(見表4和圖4)。
2.2 《專業(yè)英語》跨文化教育實踐效果分析
表5顯示,跨文化知識(P=0.009)、技能(P=0.002)和意識(P=0.011)在跨文化教育實踐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跨文化態(tài)度(P=0.215)在跨文化教育實踐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促使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越發(fā)地頻繁,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是助力了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求量,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課堂中,大多數(shù)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而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3]。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時代教學的要求,也是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甄選真正適合學生的,符合跨文化交際需求的文化內(nèi)容,令學生懂得時代背景和地域特色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權重,實現(xiàn)產(chǎn)與教的深度融合結(jié)合才是重中之重[4],這就意味著純語言教學向跨文化教學已是大勢所趨[5]。
為了培養(yǎng)出更具社會適應性、更有競爭力的跨文化人才,本課題組中的教師在護生的《專業(yè)英語》教學中開展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前的跨文化能力自評發(fā)現(xiàn),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低,與尹愛華的研究結(jié)果不謀而合[6]。4個維度中,學生跨文化態(tài)度較好,而跨文化技能和意識比較欠缺,跨文化知識則成為了能力提高的掣肘,嚴重地制約了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學生長期生活在國內(nèi),無時無刻不在汲取著本國的文化知識,對于外國文化知識的攝取基本沒有途徑,即便是在學習外語的課堂上,也局限于語言和語法的學習,加之口語訓練少之又少,很多學生都將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導致與人交流時無法準確表達,從而形成膽怯,不想與外國人交流的想法。除此之外,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較少,也是學生跨文化能力較弱的原因之一。
通過8學時的跨文化能力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水平有所提高,可能是詞匯講解時背景的滲透為學生提供了外國文化知識背景的學習,詞匯背景輔助記憶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就像聽故事一樣,記單詞于無形之中,起到一個很好的教學效果。至于跨文化技能方面的提高,則要得益于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運用,親歷跨文化體驗才會銘記于心,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比如說在講授用藥護理時,通過設計一個教學情景進行授課,護士在給阿拉伯國家地區(qū)的病人發(fā)口服藥,對學生提出小組合作討論用藥相關注意事項的要求,并用英語完成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是否注意到護士給這一地區(qū)病人發(fā)口服藥用的是哪一只手,對相關的外國文化做出講解,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跨文化交際能力,何樂而不為。雖然跨文化意識在教學實踐前后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平均分顯示出降低的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與外國人沒有交集[7],意識不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而且跨文化教學實踐的時間又較短,跨文化意識水平一時難以提高。如若要改變現(xiàn)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在學生能接受的范圍內(nèi),將跨文化教學融入到傳統(tǒng)課堂中,逐層深入,緩慢滲透,延長跨文化教育時間,多元化跨文化教學模式。除此之外,增加中西方文化對比的選修課,以及短期國外訪學與交流的項目也是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舉措。
4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這個日趨國際化的社會中,培養(yǎng)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緩。雖然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欠缺,但是由于樣本量較小,且跨文化教育教學實踐效果甚微,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還需要更大樣本量、更多的研究來探索護生跨文化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 楊瑩.對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18(25):141-142,145.
[2] 吳衛(wèi)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維度及評價量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81-592.
[3] 焦揚.商務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教學對策實證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81):138-139.
[4] 王靜,李世萍.“一帶一路”背景下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7):53-54.
[5] 陳今晶.基礎英語課的跨文化教學策略[J].校園英語,2018(36):48-49.
[6] 尹愛華.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diào)查研究——以甘肅省五所高校為例[J].高教學刊,2020(1):80-82,85.
[7] 付文娟.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diào)查[J].現(xiàn)代交際,2020(18):34-36.
[8] 文雯,崔亞楠.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國際化發(fā)展的認知、實施與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7):21-35.
[9] 劉影,張優(yōu)良.“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圖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1(4):81-87.
[10] 魏天然.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角度探析中西文化交流的差異性[J]. 中外交流,2017(6):76.
[11] 李哲.護理專業(yè)學生本科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35):102-103.
[12] 溫玉華.高校英語語言文化的教學理論研究[J].化工進展,2020,39(5):20-36.
[13] 孫麗莎.英語基礎教育應狠抓口語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9(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