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靜 丁鐘琴 何文霞 劉歡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常州 213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MHP)依賴于良好的血管通路。目前,國際上已經對通行多年的“fistula first”原則產生了一定的質疑,產生這種質疑是因為人們轉變了對于通路的考量[1]。由于高血壓、糖尿病、老齡患者不斷增加,透析患者透析時間的不斷延長,部分患者血管條件差或者多次建立內瘺后血管資源耗竭,導致無法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同時也沒有條件做人工血管內瘺,需要應用長期中心靜脈導管-隧道式Cuff透析導管作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2]?!吨袊和肝鲇醚芡穼<夜沧R》指出頸部留置導管的尖端應該在右心房中上部,導管Cuff距離出口2~3 cm為宜[3],Cuff距離出口過近容易導致脫出,距離出口過遠,Cuff遠端隧道容易滋生細菌導致隧道感染。在使用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導管的MHP中,發(fā)現有些患者Cuff口位置與皮膚連接處松動移位而影響透析導管的使用[2]。本研究對MHP發(fā)生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導管移位的的相關因素并進行分析,為臨床Cuff導管置入定位和護理提供參考意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行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導管置入的血液透析患者186例。入選標準:(1)終末期腎臟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每周使用Cuff導管規(guī)律血液透析2~3次,每次4 h。(2)隧道式Cuff導管為Bard公司生產的36 cm導管,使用時間>2個月。(3)Cuff透析導管置入位置均為右側頸內靜脈。(4)無自身凝血功能障礙及血小板異常。(5)無原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癥。排除標準:(1)出口及隧道感染,或導管相關性感染,敗血癥,感染控制不佳,需拔除換管。(2)Cuff透析導管出現功能不良。(3)Cuff透析導管破裂、脫出,人為因素失功。(4)回當地醫(yī)院透析失訪者。(5)改腹膜透析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的Cuff透析導管均為右側頸內置管,置管結束后予X線攝片確定導管尖端右心房位置。置管后2月再次予X線攝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與上次位置相比較,位置上移≥0.5 cm的定義為移位,<0.5 cm的為未移位。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實驗室指標數據、人體測量指標數據。依據是否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移位分為A組(移位組)和B組(未移位組)分別進行整理分析。
1.2.1一般情況資料 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干體質量、原發(fā)疾病,既往有無頸部置管史,Cuff導管使用時間,Cuff導管尖端位置;計算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1.2.2實驗室檢查指標 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素清除率(KT/V)、C-反應蛋白(CPR)、血紅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鐵蛋白(S-F)、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計算蛋白質分解率(PCR)=5.420×[(透前BUN-上次透后BUN)/Ti+透析間期總尿量+0.17],其中,Ti=兩次透析間期時間[4]。
1.2.3人體測量指標 (1)測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患者的TSF是為放松自然狀態(tài)下肩峰到尺骨鷹嘴連線中點以上2 cm處進行測量3次,取平均值。(2)上臂圍(Mid-aITll circumference,MAC):患者的MAC為放松狀態(tài)下肩峰到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位置。(3)計算上臂肌圍(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上臂圍-3.14×肱三頭肌皮褶厚度。(4)使用身體成分監(jiān)測儀測量肌肉組織質量(Lean tissue mass,LTM)。(5)計算肌肉組織指數(Lean tissue index,LTI)=LTM/身高2。
2.1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 共186例患者納入研究,年齡21~93歲,平均年齡(65.6±14.92)歲,男性90例(48.4%),女性96例(51.6%)。原發(fā)疾病以慢性腎小球腎炎最多75例(40.32%);其次為糖尿病腎病54例(29.03%)。結果發(fā)生移位56例(30.1%)、未移位130例(69.9%)分別計入A組和B組。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實驗室數據、人體測量數據發(fā)現A、B兩組在患者年齡、 CPR、ALB、PCR、TSF、MAMC、LTM、LTI 8個因素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
2.2導致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對影響Cuff透析導管移位的8個單因素指標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和CPR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危險因素。MAMC、LTM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保護因素。具體數據說明:患者年齡每增加1歲,發(fā)生位移的概率提高6.2%。CRP每提高1個單位,發(fā)生位移的概率提高0.206倍。MAMC每提高1個單位,發(fā)生位移的概率降為原來的0.976倍。LTM每提高1個單位,發(fā)生位移的概率降為原來的0.791倍。見表2。
表2 Cuff透析導管移位的多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
2.3ROC曲線分析 將患者的年齡、PCR、CPR、TSF選為多變量觀察值,以預測概率值做ROC曲線,結果顯示曲線下面積(AUC)為0.794(P=0.000,95%CI為0.728~0.860),見圖1。同時,分別對患者的年齡、PCR、CPR、TSF選為獨立變量觀察值,AUC分別為0.656、0.624、0.698和0.644(P均<0.05)。見表3。ROC曲線結果顯示,上述指標對預測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有重要意義。
圖1 預測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ROC曲線
表3 各變量曲線下面積(AUC)
3.1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因素分析 血管通路被喻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導管質地柔軟,留置位置深,血流量充足,帶滌綸套、有皮下隧道減少了導管感染和脫落的機會,不需反復靜脈穿刺,非透析時不增加患者心臟負擔[4]。目前已成為血管條件差,無法建立內瘺;心功能差或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晚期腫瘤合并尿毒癥的患者理想血管通路。右頸內靜脈路徑較直且無明顯彎曲,是長期中心靜脈置管最常用的路徑[5-6]。本研究中,186例使用右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透析導管置入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有56例出現了Cuff口位置與皮膚連接處松動移位而影響透析導管的使用。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顯示患者的年齡、CPR、營養(yǎng)指標(ALB、PCR、TSF、MAMC)、肌肉質量(LTM、LIM)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為患者年齡、CPR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危險因素。MAMC、LTM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保護因素。
3.2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危險因素 有研究[7]顯示,老年患者選擇中心靜脈置管的比例較非老年患者高,加拿大75~84歲的老年MHP中心靜脈置管占79%,≥85歲占88%。在美國80~89歲的老年MHP中心靜脈置管占80%,≥90歲者占90%[8]。老年MHP因蛋白攝取少,消化功能減退,分解代謝增強,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一項涉及29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前瞻性研究顯示,20%~50%的老年透析患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9]。然而,長期營養(yǎng)不良-炎癥反應綜合征(Malnutrition-inflammation complex syndrome,MICS)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影響長期存活率的重要因素[10]。MHP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微炎癥狀態(tài),hs-CRP是反映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長期的慢性炎癥呈現促炎癥細胞因子的升高;其中,腫瘤壞死因子-Ⅸ和白介素-1可抑制食欲,而白介素-6可引起機體蛋白代謝異常和肌肉消耗[11-12]。本研究發(fā)現,患者年齡、CPR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危險因素。患者Age每增加1歲,發(fā)生位移的概率提高6.2%。CRP每提高1個單位,發(fā)生位移的概率提高0.206倍。Cuff距離出口過近容易導致脫出,距離出口過遠,Cuff遠端隧道容易滋生細菌導致隧道感染。因此建議高齡、微炎狀態(tài)MHP患者在放置頸內靜脈隧道式Cuff透析導管時Cuff距離皮膚出口3 cm為宜或適當延長導管拆線時間,避免Cuff外移甚至脫出。
3.3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保護因素 蛋白質-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既往稱為營養(yǎng)不良,是MHP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率可高達22.4%~75%[13-14]。MHP患者機體蛋白質和能量儲存下降、肌肉和脂肪消耗以及內臟蛋白減少[15]。本研究發(fā)現,在使用Cuff透析導管的MHP患者中,導管移位因素與患者的營養(yǎng)指標(ALB,PCR,TSF,MAMC)和肌肉質量(LTM、LIM)有關。說明在PEW發(fā)展過程中,肌肉蛋白質合成率降低、分解速率增加,引起骨骼肌進行性消耗[16],使用Cuff透析導管的MHP患者表現出運動障礙、肌無力、肌萎縮等相關癥狀,導致Cuff口位置與皮膚連接處松動移位而影響透析導管的使用。本研究中,MAMC、LTM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保護因素。MAMC每提高1個單位,發(fā)生位移的概率降為原來的0.976倍。LTM每提高1個單位,發(fā)生位移的概率降為原來的0.791倍。人體測量學指標是營養(yǎng)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 LTM、MAC、TSF、MAMC 等是客觀反映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重要指標。Naohito等[17]研究者也發(fā)現,MHP中具有高肌肉含量或者高脂肪含量者存活率均會比較高。MAMC可以間接反映體內蛋白質儲存水平,對MHD患者長期觀察,可以作為臨床上追蹤營養(yǎng)狀況的有效方法之一[18]。肌肉作為人體最大的蛋白質儲備庫,是反映 PEW 的重要標志[19]。MHP體脂質量增加,肌肉組織質量減少,而傳統(tǒng)方法不能反映這一變化[20-21]。本研究使用身體成分監(jiān)測儀測量LTM,目前被認為是評價肌肉質量的“金標準”。本研究更進一步表明,身體組成與Cuff透析導管移位密切相關,MAMC、LTM是發(fā)生Cuff透析導管發(fā)生移位的保護因素,血液透析期間加強患者護理營養(yǎng)干預有助于降低Cuff導管移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