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愛東
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并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真正的以學生為本需要關注學生的具體特征,盡管由于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教師很難做到面向每一個學生個體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但是面向一些特殊學生群體,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農村學生中,有一類需要高度關注的群體,這就是留守兒童。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guī)模不斷擴大,由此催生出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從表面來看,留守兒童的共同特征是父母或者其中的一方長期在外,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關注,而進一步分析,留守兒童還有一個更加需要重視的地方,這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從當前的現實來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有的甚至還比較嚴重。如何在兒童心理出現問題之初就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每一個學科教師的責任。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這個基礎性既是數學學科領域之內的,同時體現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借助數學知識,促進自身看待問題的理性態(tài)度養(yǎng)成,這實際上就是面向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
與此同時,應當注意到,無論是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還是在數學教材中,面向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專門設計是不存在的,所以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來說,要想借助學科教學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要開發(fā)校本課程。而校本課程又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指向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矯正,應當在校本課程的視角之下,結合學科教學進行具體的活動設計。現結合蘇科版教材“平行”這一概念的教學,談談筆者對此話題的思考。
一、面向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校本解決思路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問題,不只影響到當事學生個體的發(fā)展,也影響到班級班風與學風的建設,這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也是學科教師的事情。作為學科教師,應該結合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合理的方法,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心理問題。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最關鍵的就是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結合留守兒童的學習需要,設計出一個符合這類群體的學習過程。如同上面所強調的那樣,這是一個很難在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中體現出來的教學思路,其對應的學習過程只能通過校本的思路設計。關于這一點,筆者有兩點認識:
其一,在校本課程的視角之下,設計出符合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學習需要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加工具有校本特征的學習素材,這樣可以讓留守兒童體驗一個更適合學習需要、來自于情感需要的學習過程。
不同地域的留守兒童都有相應的特點,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又存在一些共性。筆者所屬地區(qū)的留守兒童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兒童的家長多是建筑工人或電子操作工,這些素材其實都可以成為校本課程設計的素材?;谶@些素材進行的學習活動,既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在相關素材的加工過程中得到感情上的慰藉,從而有效地化解因為留守而帶來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其二,在校本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通過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活動設計,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問題,從而讓留守兒童處于一個更加和諧的學習情境乃至生活情境中。
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為這類學習群體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留守兒童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感受著環(huán)境的溫暖,同時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理性特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合,數學學科的理性有助于學生形成用理性目光看待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的衛(wèi)生可以化解他們心理上出現的一些不好的想法,學習環(huán)境與學科特征的結合,對于化解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有著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活動課開發(fā)和利用
由于面向的是農村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因此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活動課的開發(fā)與利用既要注意宏觀環(huán)境,也要注意微觀的操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教師要認識到優(yōu)化城鄉(xiāng)就業(yè)結構、解決家庭分離困境、改變父母教育觀念、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優(yōu)良校園環(huán)境、建立長效輔助機制的意義。同時,需要借助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活動課。
在蘇科版教材初中數學中有“平行”這一內容,于是面向留守兒童(當然也關注到其他學生的學習需要),筆者在設計活動課的時候,主要開發(fā)了如下一些校本課程資源,同時進行了相關的活動設計:
其一,尋找與留守兒童生活相關且與“平行”知識相關的素材,如果有可能的話,還可以在留守兒童父母的幫助之下,尋找相關的素材作為課程資源。比如,一個很好的思路就是,讓留守兒童的家長在建筑工地上拍下如何控制窗戶上、下邊緣平行的視頻,經過加工之后作為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素材。
事實證明這一設計的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當留守兒童看到自己的家人通過一些簡易的方法工作時,比如,在搭建鋼模板的時候,確保上、下邊緣的長度相等且保持垂直,那這個窗戶的上、下與左、右邊緣都是平行的。為了體現活動課的特征,筆者還借助簡單的教具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活動體驗的過程。學生在觀察這段素材的時候,在自己的活動中,很自然就接納了“平行”的概念,而且大腦中也有了比較逼真的關于“平行”的表象。
其二,進一步分析這樣一個課程資源,帶給學生的除了數學知識,還有自己父母在外打工時的生活素材,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在外生活的不易,從而激發(fā)情感上的共鳴,尤其是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既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體力付出,又能夠體會到在這個過程中所隱含的數學知識,所以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具有成就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成功地建立起了平行的概念之后,還有一些留守兒童能夠借助與父母打電話或者視頻聊天的機會,向父母介紹自己的學習過程與心態(tài),這不僅讓父母感到欣慰,也讓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形成心理上的共鳴。在這種無聲無息的學習過程中,這些留守兒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就會被消解,客觀上也就化解了心理健康問題。
三、活動課開發(fā)利用的基本原則是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需要
在校本課程的視角之下開展活動課,將具體的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學習需要聯系起來,致力于消除留守兒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萌芽,這無論是對當前的初中教育來講,還是對具體的數學學科教學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取向。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思路設計活動課,讓留守兒童在活動課中獲得情感上的需要,獲得知識學習中的成就感,可以讓留守兒童處于一種非常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可以讓他們擁有數學學科獨特的理性,這樣也就能夠充分化解留守兒童因為單獨留守而形成的一些心理問題,從而讓留守兒童能夠生長于一個積極、健康的情境中。
據統(tǒng)計,我國現有流動人口過億,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親戚或其他人代為撫養(yǎng)的孩子,在各地農村不下千萬。這些普遍卻又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況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心理教育界也給予了留守兒童現象足夠的重視。作為初中數學教師,也要關注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關注他們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要著力發(fā)現并解決留守兒童身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施加積極的教育。這樣既可以保證他們有一個科學的學科學習過程,又可以讓他們有一個能夠實現健康心理教育的過程,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關注,全力實施。
參考文獻:
[1]陳健芷,張艷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19).
[2]李紅軍.關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吉林教育,2017(33).
[3]王吉財,朱俊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解決策略[J].教育觀察,2019(15).
[4]許芳,曾凡敏.農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狀況與校本課程開發(fā)[J].中國農村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