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盈盈/文
編者按:
2021年3月1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發(fā)展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愛國情懷、創(chuàng)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養(yǎng)”。我們國家在新時代提出發(fā)展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政治和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是為了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經典國粹到民間手藝,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強調“讓文物說話”,讓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精神指引和強大動力。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fā)《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的合作機制,明確要求: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美術、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機融入博物館教育內容。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
在貫徹如上兩個文件的過程中,全國各地都進行了不同層面的探索,但在促進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機融合方面還有待增強,博物館資源發(fā)揮教育功能的途徑和方式還有待創(chuàng)新。北京“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組把博物和美育巧妙融入語文課堂,開發(fā)了“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在利用博物館資源全面復習語文要素的基礎上,普及國寶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美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近日,本刊對這個項目組的發(fā)起人楊偉廣進行了專訪——
問:您是如何想到把博物、美育融入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
答:發(fā)展素質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戰(zhàn)略任務、發(fā)展方向。在未來5年乃至到2035年,“發(fā)展素質教育”納入國家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發(fā)展素質教育的高度重視,彰顯了發(fā)展素質教育在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核心價值。新時代發(fā)展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五育”并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燦爛文明的國度,我們博物館的國寶承載著中國的文明,我們有責任將這些豐富的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讓我們的孩子與我們的藝術瑰寶面對面,感知我們幾千年來的文明進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yè),學校美育必須不斷增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升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國家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同向同行。
“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認為,語文學科的目標不僅是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還擔負著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的使命。于是我就思考,有沒有可能按照《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中,圍繞一個中小學教育主題、設計一系列教育課程、開發(fā)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的要求,把博物和美育融入當下的中小學語文課堂,開發(fā)出一種全新的“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該課程以博物館的國寶作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抓手,融入小學低學段注重生發(fā)性審美、高學段注重溯源性審美的教學要求,緊緊圍繞教材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既可以全面復習鞏固教材所學,還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傳統文化教育和審美教育。于是,我們項目組就組織北京的一批優(yōu)秀特級教師,開發(fā)了這個融合課程。
問:您能舉例說明一下 “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是如何設計的嗎?
答:我們項目組去年開發(fā)了一套和“部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配套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叢書,目的就是幫助全國的師生教好、學好新版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這個“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其實就是叢書中的項目式學習單元。這個單元設置在兩個或者三個語文教材單元的學習之后,按照引、聽、思、讀、說、寫、創(chuàng)七個環(huán)節(jié),圍繞這幾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用博物館文物生發(fā)、設計出一系列的訓練題目,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貫穿著學生對美的感受、發(fā)現、探究、領悟以及創(chuàng)造。這個單元把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前在課內進行訓練,既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寫作能力、動手動腦和思維水平,也能同時提高學生的時間管理和小組合作效能。
比如,《語文素養(yǎng)提升》叢書三年級上冊的B本,對應的是語文教材的三年級上冊第四、五、六單元。這三個單元的學習要素是: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安排在這三個教材單元之后的項目式學習單元,我們選擇了以齊白石老人的《貝葉草蟲圖》為設計的抓手, 題目設計完全融入 了這三個單元的 語文要素訓練。 比如,一邊欣賞 這些草蟲形態(tài)逼真、天趣橫生的樣子,一邊揣摩并猜想這些草蟲的心理和動作;認真觀察,發(fā)現畫家筆下貝葉草蟲的特點,體會畫家兼工帶寫、自然生動的畫法;圍繞一個意思先寫一句概括的關鍵句,然后再詳細地展開。
我們設計的語文素養(yǎng)訓練途徑既有聽和看:帶著問題認真觀察國寶的介紹視頻;又有讀和思:根據拓展閱讀中對貝葉和作者的介紹,結合你對這件作品的細致觀察,把你的觀察和猜想結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注意表達時的邏輯;還有說和寫:把小組交流的內容有條理地寫下來;更有創(chuàng)和拓:根據這個年齡段的美術教育特點,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畫自己平時所喜歡的草蟲或者樹葉,體會一下構圖、色彩和造型上的合理搭配給我們帶來的審美愉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貫穿了學生對美的感受、發(fā)現、探究、領悟以及創(chuàng)造。這樣融合了博物和美育的語文研究課設計,學生不但能全面復習三個教材單元所要求掌握的內容,全面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在充分了解后喜愛上了我們的國寶文物,在美的熏陶中埋下了藝術思維的種子。
問:這些融合課程所需要的國寶資料是如何呈現出來讓學生鑒賞和學習的,是采用圖片形式還是視頻形式?
答:《語文素養(yǎng)提升》是一套智能叢書,在叢書的其他單元,我們都在單元起始頁采用掃碼技術,讓編寫叢書的語文特級教師就本單元進行短視頻學習指導。視頻內容闡釋人文主題,同時明確提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語文要素:單元知識點、語言能力訓練點、閱讀方法指導、1+X融合方法、溝通辯論指導、寫作指導等,最大限度地減輕一線教師的教學負擔。學生即使不到學校,家長也能夠按照頂級語文名師的做法督促甚至輔導自己的孩子。
而在這個“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單元,我們增設了一個本單元相關文物視頻介紹的二維碼。我們用超越10億像素的成像手段探索和記錄,用超越人眼的鑒賞級的精度掃描,用微痕技術重現文物細節(jié),通過疊加多光影采錄、全細節(jié)立體成像和三維掃描技術,實現了成像技術的創(chuàng)新。把精準、全面采集的文物信息,纖毫畢現地在掃碼后呈現出來,比到博物館現場觀賞文物本身要清晰十倍甚至百倍,成功實現了由“走近國寶”到“走進國寶”的跨越。
問:您剛才提到了叢書的其他單元,那么這套《語文素養(yǎng)叢書》共有幾類單元,這幾類單元的設計原則又是什么呢?
答:2014年,浙江、上海作為試點開始了新高考改革,考試改革內容繼續(xù)深化,對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愈加凸顯,高考的區(qū)分度集中到了語文學科;2019年,“部編版”語文教材全覆蓋,教材難度增加,選文覆蓋面擴大。這些變化都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提出了新挑戰(zhàn)。
為幫助全國師生在新時代要求下教好語文、學好語文,我們組織北京海淀、西城的特級教師和骨干教師,編寫了一套《語文素養(yǎng)提升》同步叢書,并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這套叢書在思想上以立德樹人為本,引導孩子樹立文化自信,培養(yǎng)家國情懷、理想信念和責任擔當;思路上從語言、思維、審美和傳承四個角度入手,圍繞必須的語文知識、必備的語文能力、必會的讀寫方法和策略三個維度,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方位提升為目標,側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格局;編寫上以“高效閱讀·多元表達”為核心,緊貼教材進度,在每冊書均設置了五大類單元:一是緊扣語文要素的批注式同步單篇伴讀單元,供教師進行“1+X”課堂教學;二是作家群文師生賞讀單元,重在訓練學生的審辯式思維;三是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整本書名師帶讀單元,老師和學生一起規(guī)劃讀書進度,教給學生思維導圖、表格、連線、樹狀圖等讀書思考的實用方法,實現“名師帶你讀名著”;四是補充增加的打造學生人生底色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單元;五是圍繞本階段的語文要素,融匯博物教育和審美教育,全面訓練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項目式學習單元,也就是“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
這樣諸類單元組合,讓學生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按照新課改的理念學習語文,全面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辯論、動手操作和思維能力,以語文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所有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
問:在具體操作中,這種“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如何在學校落地實施?
答:“語文·博物·美育”融合課程是《語文素養(yǎng)提升》叢書里面的一個單元課型,“語文素養(yǎng)提升”既是一套書、一個項目、一門課程,也是一套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整體解決方案,更是新時代發(fā)展素質教育的語文方案。國家要求語文老師在上好教材之外,還需要有拓展教學的內容,但很多語文老師在拓展教學方面既沒有抓手也沒有參考。這套《語文素養(yǎng)提升》叢書就是和教材組合使用,以便落地“部編版”語文教材教育理念的絕佳載體。
新時代發(fā)展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五育”并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職業(yè)能力。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種種變化,《語文素養(yǎng)提升》叢書根據國家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要求強化了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意味著一線的語文老師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實踐都必須改變,才能適應新時代、新高考和新教材的變化。于是,我們把叢書的編書隊伍變成培訓隊伍,編書的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直接面向實驗區(qū)全體語文老師,圍繞備課、講課、評價等全流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2-3年的免費培訓,提高他們的教科研水平。目前通過一些落地學校的跟蹤回訪,孩子閱讀量增加了,閱讀習慣開始養(yǎng)成,學生成績作為閱讀的副產品,開始大幅提升。教師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一些學校已開始出現優(yōu)秀的區(qū)域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