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敏,陶敏,朱春花
(中信惠州醫(yī)院1手術室,2ICU,3腦卒中中心,廣東 惠州 516006)
腦出血會引發(fā)失語、精神障礙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偏癱、昏迷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威脅患者生命[1]。腦出血昏迷患者的病情相對嚴重,多難以自主進食,為保證機體正常的營養(yǎng)需求,臨床上多采用鼻飼法為患者提供能量[2]。鼻飼可通過人工胃管將流體食物直接輸入至胃內,利于維持患者代謝,但胃管置入會改變其消化道環(huán)境,可能引發(fā)嗆咳、食管反流等風險事件,需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來降低鼻飼風險事件發(fā)生率[3]。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關注度不夠,無法及時處理風險事項。而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在護理前就分析危險因素,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在預防風險事件中具有顯著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在腦出血昏迷患者鼻飼中的應用效果,為其后續(xù)護理提供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實施鼻飼的腦出血昏迷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45~78歲,平均(62.32±2.56)歲;意識障礙:深昏迷9例,淺昏迷14例,昏睡1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46~79歲,平均(62.39±2.58)歲;意識障礙:深昏迷8例,淺昏迷15例,昏睡1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出血相關診斷標準[5];②經CT檢查提示存在腦出血;③入院時處于昏迷狀態(tài);④接受鼻飼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患有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③合并肝腎功能障礙;④心肺衰竭。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告知患者家屬疾病相關風險;住院期間注意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定期為患者進行翻身、皮膚護理等;采用鼻飼法保證患者營養(yǎng)充足,做好鼻飼管固定及清潔工作,鼻飼前檢查管道是否通暢。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主要內容包括:(A)因果分析。根據(jù)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腦出血昏迷原因,確定潛在危險因素,包括:①鼻飼風險:患者初次接受鼻飼需要一段適應期,膳食過多或用料過冷、過熱均容易使患者出現(xiàn)胃腸不適,且患者受到刺激咳嗽時可能引起食管反流。②情緒:患者清醒后可能出現(xiàn)情緒過激情況,容易使其血壓升高,增加血管壓力,導致腦血管再次破裂。③環(huán)境:環(huán)境溫度過低會導致患者受涼,繼而引起呼吸道感染,還可能刺激鼻飼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B)風險護理措施。①實施鼻飼時需留意患者排便狀態(tài),如患者出現(xiàn)腹瀉、便秘等需及時調整飲食結構,每日餐后1 h為患者進行腹部按摩,自結腸向上,每次約5 min,幫助患者排便通暢。②注意調節(jié)病房溫度,做好患者保暖工作,注意觀察患者呼吸參數(shù),保持患者呼吸通暢;每天檢查鼻飼管固定狀態(tài),固定患者雙手,防止昏迷患者無意識狀態(tài)下拔出鼻飼管;喂食前先注入少量溫開水,避免患者發(fā)生過激反應,喂食后用溫水清理鼻飼管,及時清除食物殘渣,避免引發(fā)食管炎,喂食用注射器每周更換,鼻飼管每月更換1次。③對于清醒的患者,護理人員需注意疏導其情緒,可通過音樂、視頻等轉移患者注意力,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精神支持,避免患者情緒過激導致血壓升高,引發(fā)再出血。④護理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鼻飼時注意操作規(guī)范,減少對患者咽后壁的刺激;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肢體腫脹情況,定期為患者翻身、活動肢體等,防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1.4 評價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護理1個月內的嗆咳、再出血、肺部感染、食管反流等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②護理1個月后,采用我院自擬護理滿意程度評分表評價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80~100分)、比較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三個等級,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shù)為0.842,信效度較好,得分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風險事件發(fā)生率護理1個月內,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2.2 護理滿意度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腦出血具有發(fā)病急、危害大的特點,患者發(fā)生腦出血后,血液流入腦部會形成血腫,而血腫會向下壓迫腦神經,造成神經功能障礙,導致患者昏迷[6]。臨床上治療腦出血昏迷患者以控制出血量及降低顱內壓為主,多通過手術去除水腫,減少患者的腦部損傷。對于腦出血昏迷患者,臨床需采用鼻飼為其提供營養(yǎng),但鼻飼期間患者較容易發(fā)生感染、食管反流等風險事件[7],影響預后,需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加強防控。
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是一種科學的護理模式,與常規(guī)護理不同,該模式中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操作前就對腦出血昏迷患者鼻飼中的危險因素有清晰的了解,護理目的性更強,可更有效地預防護理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事件,科學全面地落實護理行為[8],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1個月內,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1個月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在腦出血昏迷患者鼻飼中效果較好,可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如下:在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中,護理人員會根據(jù)腦出血昏迷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以往護理經驗分析其在鼻飼治療中的潛在威脅因素,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關注患者排便情況,及時調整飲食,為患者進行腹部按摩,可保證患者排便通暢,確?;颊郀I養(yǎng)正常;每日檢查鼻飼管固定情況,及時清理、替換鼻飼管,可避免引起腸胃不適,減少氣道刺激,并降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對于部分清醒患者,可通過音樂舒緩身心,防止其因情緒激動導致血壓上升,引起血管再破裂、病情加重,從而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長期臥床會導致患者血液流速下降,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而護理人員時刻注意患者肢體變化,并定期為患者翻身、活動肢體,可促進患者血流恢復正常,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基于因果分析的風險干預在腦出血昏迷患者鼻飼中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減少風險事件發(fā)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