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翰飛,李旺
(茂名市中醫(yī)院 普外科,廣東 茂名525000)
肝癌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腫瘤類型,包括混合型肝癌、膽管細胞癌、肝細胞癌等?,F階段,臨床上對于肝癌的診斷技術有顯著的突破,但由于肝癌的隱蔽性高,患者早期無自覺的特異性癥狀,因此患者接受診療時大多到了晚期,治療難度大。目前,手術治療仍是最主要的措施[1-3]。本研究探討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癌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60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臨床相關檢查,診斷為肝癌,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80例。對照組男51例,女29例,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68.08±5.81)歲;觀察組男50例,女30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7.17±5.2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本研究內容均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協(xié)會審批,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病理學診斷等被確診為肝癌;③依從性較好,配合度高;④情況穩(wěn)定;⑤全程參與研究,未曾中途退出;⑥符合手術相關指征,可進行術中病理檢查;⑦預期生存期>12個月。排除標準:①病歷、病史資料殘缺;②合并其他類型腫瘤;③精神障礙、病情危急;④手術禁忌癥;⑤術后3個月內死亡。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開腹治療:術中取仰臥位,以右側肋弓為切口,作23~25 cm切口,逐層切開入腹,游離肝臟,暴露病灶;將主要供血血管夾閉后,切除病灶部位。觀察組應用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患者行全麻,隨后建立氣腹,壓力為10~14 mm Hg,置入腹腔鏡探查腫瘤方位、大小,以病變肝臟部位作為操作孔中心,用阻斷帶將肝門血流阻斷,隨后使用超聲刀離斷肝周韌帶,緩慢游離肝臟深層組織、表面組織;隨后將肝離斷面進行反復沖洗,明確無滲血、膽漏情況,徹底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指標 (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術后并發(fā)癥情況(腹水、感染、膽漏、深靜脈血栓)、肝功能指標(ALT、TBIL、ALB)。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中指標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指標比較(±s)
?
2.2 術后指標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指標比較(±s,d)
組別 n 住院時間 首次下床時間 腹腔引流時間 排氣時間觀察組 80 13.83±2.34 1.23±0.37 3.90±1.52 3.03±1.34對照組 80 16.70±3.51 2.95±1.01 7.82±2.43 6.70±1.51 t 6.085 14.302 12.233 16.260 P<0.05 <0.05 <0.05 <0.05
2.3 術后并發(fā)癥治療后,觀察組出現腹水2例,感染2例,膽漏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5%;對照組出現腹水4例,感染4例,深靜脈血栓4例,膽漏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50%。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838,P<0.05)。
2.4 肝功能指標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ALT、TBIL水平高于治療前,ALB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的ALT、TBIL水平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該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ALT(U/L) TBIL(μmol/L) ALB(g/L)治療前 觀察組 80 45.39±5.66 11.52±2.15 41.76±4.98對照組 80 45.31±5.51 11.47±2.45 40.46±4.35 t 0.091 0.137 1.759 P>0.05 >0.05 >0.05治療后 觀察組 80 78.01±27.31* 12.12±4.38* 36.66±6.45*對照組 80 227.72±91.20* 18.26±6.63* 30.28±5.65*t 14.065 6.911 6.655 P<0.05 <0.05 <0.05
肝癌的臨床發(fā)病率、病死率較高,是消化系統(tǒng)較為常見的腫瘤類型,現階段手術治療是唯一根治肝癌的方法。開腹肝切除術是常規(guī)手術治療手段,腹部經肋下(單側或雙側)切口探查,中線延長,肝實質橫斷術前分離門靜脈蒂和肝動脈,采用前入路,用超聲解剖儀和雙極電灼器在低中心壓下進行實質性切除,但術中切口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預后不佳[4-5]。腹腔鏡左外側部切除術較開腹左外側部切除術失血少,輸血率低,住院時間短。從2011年到2020年,腹腔鏡肝切除術在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顯著升高。腹腔鏡肝切除術適應證的增加與技術發(fā)展有關。此外,隨著技術標準化和儀器的發(fā)展,適應證已經擴展到更復雜的病例,例如有潛在肝硬化或PVE病史的患者。與早期腹腔鏡肝細胞癌患者相比,晚期患者實施腹腔鏡肝切除術比例更高。然而,右肝切除術較左肝切除術技術要求更高,腹腔鏡肝切除術仍局限于少數患者,根據臨床經驗,后上半部分的腹腔鏡肝切除術可能是技術要求最高的手術,因為肝實質橫斷的區(qū)域很廣,而且術中亦很難獲得清晰的腫瘤邊緣。但與常規(guī)術式相比,腹腔鏡下肝切除術優(yōu)勢[6-7]仍然顯著:腹腔鏡下肝切除術術中切口較小,有效避免腹腔暴露,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腹腔鏡下肝切除術可借助腹腔鏡多方位、多角度觀察腹腔附件血管、神經與臟器情況,腹腔鏡的位置與腔靜脈平行,能很好地觀察肝后間隙和肝腔匯合點,并允許安全的前入路,事先對血管進行控制,以切斷實質,避免對周圍組織的牽拉,術中操作更精準,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中指標、術后指標、肝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肝切除術可根據患者術中病灶方位、大小等制定切除方案,有效把握切除平面,控制出血量與肝出入血流[8];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肝切除術腹腔暴露低,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安全性高[9]。腹腔鏡下肝切除術術中出血量少、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可作為切除肝癌病灶的首選術式。
綜上所述,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癌患者的效果顯著,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