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玲
【摘要】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把課文與單元習作聯(lián)系起來,可以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只要引導得當,課文往往可以讓學生勾起回憶,產生表達的熱情,還可以讓學生積累好句好段以及懂得行文規(guī)律。學生有話可寫,有章可循,有言可用,有感可發(fā),“妙筆生花”。
【關鍵詞】教材;習作
教材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橋梁,它讓教師教有所依,讓學生學有所靠,是教和學的重要依托。部編版的語文教材,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明確而又清晰,既指向閱讀,又指向寫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深挖教材,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把課文內容與單元習作聯(lián)系起來,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借課文內容,憶生活經歷
每到提筆寫作文的時候,許多學生總覺得靈活的大腦頓時變得空空如也,面對著作文本,要么咬筆頭,要么撓腦袋,不知該從何下筆。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币恍W生感到沒內容可寫,是因為生活的大門沒被打開。而我們課文的內容往往是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學生的生活大門,引領學生回歸豐富多彩的生活。
比如,教完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鄉(xiāng)下人家》后,趁著學生被鄉(xiāng)下那美麗迷人的風景吸引住的時候,筆者播放一些學生比較熟悉而又感興趣的鄉(xiāng)村圖片,引導他們:“生活中,你覺得哪個地方最吸引你?你最喜歡在那兒干什么?”這樣由課文引向生活,學生的生活之門感覺頓時被打開了,紛紛與大家分享帶給自己樂趣的一些地方。而這個單元的寫作要求是: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在課文的引領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回憶生活的點滴,想起給予自己美好與快樂的地方,提筆就再也不用咬筆頭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有快樂也有煩惱,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感動也有失落。而在課文教學時,教師注意利用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關注生活,這個過程就不知不覺地為本單元的習作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單元習作時,教師稍作引導,學生就會有茅塞頓開之感,思緒如泉涌流淌于筆尖。
二、學布局謀篇,得行文規(guī)律
我們通常說的“布局謀篇”,其實就是把作文的材料合理、有序地排列,然后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常言說:“文無定法,有規(guī)可循。”在學習一些課文時,我們就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布局謀篇,總結文章的行文規(guī)律,掌握一些可循之規(guī),習作時就有章可循了。
在教學《海上日出》和《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時候,筆者就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框架結構,讓他們歸納這兩篇課文的寫作順序:《海上日出》是定點觀察,作者按時間順序描寫了天氣晴朗和有云時的日出奇觀;而《記金華的雙龍洞》則移步換景,作者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分別描寫了各景點的不同景觀。然后進而引導學生,我們寫作時也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這樣才會讓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而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學習按瀏覽順序寫景物”,學生在學課文時初步了解了寫景文章的布局方法,懂得了行文的規(guī)律。習作時就按照習得的方法,先快速地把作文框架搭建好,然后剩下的事情就覺得輕而易舉了,而且所作之文言之有序,脈絡清晰,順利地達到了本單元的習作目標。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利用教材,并善于捕捉機會,把握好時機,引領學生借鑒課文的構思方法,待到執(zhí)筆習作之時,學生便可輕松、快樂地享受美好的作文之旅了。
三、悟文章真情,抒內心實感
作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忽略觸動學生的情感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就會處于“老師要我寫”的困境中,對寫作心存恐懼,而寫作方法的指導也就徒勞了。在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如果把握好時機,注重觸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就可以為后面的抒寫生活作好鋪墊,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文教學時,筆者常緊扣關鍵的語句,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如,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緊扣住文中的“進工廠找母親”和“母親給錢我買書”這兩個場景的描寫,讓學生深刻體會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感受母親貧窮辛勞、深愛孩子的偉大形象。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場景的品讀和揣摩,如同已置身其境,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朗讀聲中既有同情,又有感動。“可憐天下父母心”,相信每個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都有無數(shù)深愛自己子女的言行舉止。講完課文,筆者便引導學生回想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心靈已被觸動的他們,很快便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產生表達的靈感。筆者便順勢再引導學生:此時,你想對你的爸爸或媽媽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之門就這樣被打開了,他們滔滔不絕,有思念之緒,有愧疚之感,有感恩之情……
本單元的習作是“我想對您說”,有了前面的口頭表達基礎,當指導本單元的習作時,教師就輕松多了。因為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已經萌發(fā)出強烈的表達欲望。他們或對父母,或對老師,或對朋友,不抒不快。習作時,自然而然就把“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情感的洪流涌出來了,抒寫時就感覺得心應手了。學生們發(fā)實感、抒真情,寫作就成了一件讓他們感到快樂而又自信的事情。
四、抓課堂練筆,促書面表達
小練筆往往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見效比較快。課堂中,如果小練筆設計得當,落實有效,不僅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具有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更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利用教材設計好的小練筆讓學生進行練習,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自己設計小練筆。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課,課文后面就設計了一道仿寫小練筆。這道小練筆意在讓學生學會運用“總分”的結構方式和對比的方法進行表達。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小練筆,并及時評講,然后學生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寫、評、改的過程中學會用“總分”的結構方式寫一段話,扎實地掌握了對比的表達方式。本單元的習作是寫“我的奇思妙想”,在指導習作時,筆者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小練筆時所學到的表達小技巧。學生在習作時便自如地用上小練筆中習得的方法,某些地方甚至直接用上小練筆的句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句子、精彩句段;應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逼鋵?,進行小練筆就是學生積累與實踐的過程。學生的作文語言表達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如果教師能堅持、長期抓課堂小練筆,日積月累,學生便擁有了大量的精彩語句、段落。學生的儲備足夠多了,習作時就能厚積薄發(fā),“下筆如有神”。
總之,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向教材深挖可以作為作文訓練的“泉眼”,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的材料、元素。它們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積累詞句,總結方法,感悟生活,讓學生的習作成為有源之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