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碩
摘 要:視覺藝術是人類社會中一種有效且有力的溝通交流方式,承載著人類的歷史、情感、審美和價值取向,與藝術心理學相關的藝術治療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fā)展壯大,成為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治療形式。美術教育受眾群體在文章中是一個廣義概念,泛指系統(tǒng)地接受過美術教育或者被潛移默化引導過的群體,因此,接受過精英教育或者單純只從生活經驗中獲取信息的人群都包含其中。文章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和研究美術教育受眾群體在個體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審美表達,該審美表達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總結在這個看似平常的過程中暗含的規(guī)律和經驗,再將其提升和運用到美術教育的方法論中。
關鍵詞:藝術心理學;美術教育;受眾群體;意識表達
一、美術教育受眾群體的分類和基本概況
美術教育受眾群體以“接受美術教育的方式”為分類標準,則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從學校的教學課堂中系統(tǒng)獲取過知識的人群;二是未接受過學校系統(tǒng)的美術教育,但是將生活當成最好的老師,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情況下形成了個體獨立的審美價值取向的人群。以上的分類或許有些粗淺,但是抓住這兩根主線往下延伸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學校、社會還是生活體驗傳達給受眾群體的美術教育,都會像埋下了一粒種子,待到日后生根發(fā)芽,生長的姿態(tài)千變萬化,結出的果實也都形態(tài)各異。受眾群體也都會如實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審美動態(tài),該意識表達有可能是潛意識的動作,但是這在藝術心理學中足以窺一斑而知全豹。
針對美術教育受眾群體的兩大類,又可以細致地劃分他們的接受和吸納程度,進而分析他們現(xiàn)如今的基本概況,比如第一類從學校的教學課堂中系統(tǒng)獲取過知識的人群,按照受教育年限和程度可以劃分三個藝術階段:一是喚醒階段,二是自覺接受階段,三是自我推進和更新階段。這三個階段可以分別對應國內現(xiàn)有教育體系中的幼兒至高中時期、大學本科時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時期。第二類受眾群體只是單純受到大眾傳媒、社會經驗和生活體驗的影響,這個群體研究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變量的影響范圍較為獨立,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個體的生物體基因,俗稱天賦;二是生活環(huán)境是否有接觸到藝術的便利條件;三是個體的興趣愛好方向和程度。
如今有明確的數(shù)據顯示,福布斯排行榜上相當一部分知名人士的后代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哲學”和“藝術學”作為他們的主修專業(yè)。或許這部分群體不具備人類發(fā)展史的特殊性,但是他們或多或少地會影響時代當下的藝術發(fā)展趨勢。
二、縱觀中外美術發(fā)展史中人們自我意識的真實投射
阿蘭·德波頓在論述什么才叫好的藝術作品時提到:“杰出藝術作品的觀念不是自然出現(xiàn)的,而是一套繁復體系造成的結果,其中涉及資助關系、意識形態(tài)、金錢與教育,然后又受到大學課程與美術館的支持——我們認為什么樣的藝術作品特別值得注意,都是受到了這些種種因素的引導?!弊匪菟囆g的起源,有好幾種學說來解答人們心中的疑惑,但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初期,藝術并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總結和歸納,更多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實用性;也沒有“藝術家”的稱謂,更多的是工匠在滿足社會需求。例如古代兩河流域美術、古埃及美術、愛琴美術和古希臘美術,還有我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以上這些都可以追溯藝術創(chuàng)造的時代、風格特點,但是很少有創(chuàng)作者的名字被記錄下來。直到后期,有了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供人們學習和參考,甚至有了一套完備的藝術經典清單羅列給當下的我們,記錄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產生的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群體,或許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歷史研究的經驗積累,這份清單會被微調,但是非特殊情況很少有人會公然推翻或者背離這份經典清單。
筆者在藝術道路追尋的數(shù)十載,在美術學習和高校美術教育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問題:第一類群體中有很多人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感到茫然,藝術的理論知識掌握得很是扎實,但是在與實踐相結合的路上遇到了困難?,F(xiàn)當代的藝術展覽形式多種多樣,藝術概念各具特色,大家蜂擁而至去展覽現(xiàn)場欣賞,這些人面對藝術作品時而沉思,時而蹙眉,眾人在場時可能還免不了附庸風雅些場面話,當獨自一人走出展廳大門深舒一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不想被別人看出自己是門外漢,因此強迫自己與眾人認同的藝術佳作產生共鳴,哪怕是一些自身并不能欣賞的藝術作品。
以上那種從學術角度看待藝術的方法帶有一種令人安心且莊嚴的特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美術教育受眾群體的第二大類人群或許有著更加自由的表達方式和空間,他們的藝術理論體系和框架可能并不完善,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藝術的追尋和熱愛。例如優(yōu)秀的民間手工藝者,他們的學識來自代代相傳,專注的匠人精神讓他們在業(yè)界美名遠揚。實用性和欣賞性共存的物件總是有更多的機會收獲人們的芳心。再比如我國曾經風靡一時的十字繡工藝品,縱觀十字繡的內容題材,不乏充滿中國特色文化的元素象征,如梅蘭竹菊、牡丹、《清明上河圖》和眾多山水畫,這讓很多中國婦女的業(yè)余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十字繡工藝品在市場上風靡的原因首先是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縱使其是以量取勝,但是不妨礙大眾對這等唾手可得的藝術復制品、衍生品的認可和喜愛,這便是社會對民眾審美引導的體現(xiàn)。
隨著當下自媒體的發(fā)展和普及,仿佛人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品位分享給他人,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自我意識的映射。心理投射在不同的心理研究領域有不同的界定,繪畫心理學和繪畫療愈主要以分析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為基礎,是一種類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識中的反映,如果這種意識體現(xiàn)到現(xiàn)實中便是自我意識的真實投射。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人對自己穿衣或者家裝風格的把控選擇,這應該是美術教育對受眾群體意識表達的最直接和最接地氣的影響了。藝術能夠促成自我認識,也是將這一成果傳達給別人的絕佳方式,但是想要其他人與我們感同身受,這不是一件容易事。色彩本身具有的性格屬性,人們通常會把握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著裝和穿戴向別人傳達自我意識。室內裝潢藝術也是如此,人們會結合自己的經濟實力,想要以另外一種語言無法描繪但是又不動聲色的表達,向世人傳達我們的自我認同,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性格,無論是當下都市室內裝潢火熱的“侘寂風”“北歐風”“田園風”,還是自媒體視頻中備受年輕人熱議的父母裝修喜歡的“姹紫嫣紅風”“混搭風”都是其體現(xiàn)。時代變遷的步伐在加快,不同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對美的領悟程度各有不同,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美術教育不應該高居廟堂之上,我們更應該意識到藝術品只是一種媒介,每個人都有接觸的權利與義務。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媒介認識自己,也能夠讓別人更明白我們實際上是什么樣的人。
三、美術教育不應該成為社會焦慮的載體
縱觀當下的教育市場,音樂、舞蹈、美術課外輔導班如火如荼地開設在各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家長焦慮的心理很容易分析,“想要自己孩子的藝術品位起點高一點,畢竟藝多不壓身”“想要孩子走向社會具備更多的競爭力”。對藝術教育有接觸和認識基礎的家長或許可以分辨市場上良莠不齊的特長班,然而也有一些家長可能花了不少錢和時間但是沒有收獲預期的效果。以美術教育為例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藝術作品能夠充分解決我們的心理需求,就像過去的數(shù)百年來藝術作品充分滿足了神學或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需求一樣,我們應該引導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在個人與集體的生活中找到藝術存在的重要性,懷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協(xié)助我們認識自己,找到寬容、包容和愛的能力。如果不想孩子成為一個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技術工,那么需要篩去那些單純以“模仿、復刻、追求效率”為教育理念的特長班。
第二,繪畫技法的表現(xiàn)固然重要,但是更要重視藝術主體的主觀反映。尼采說:“生命通過藝術而自救。”藝術的載體應當嘗試更多的可能,引導觀眾對美的欣賞、意義的解析以及心靈的擴展,保證在觀眾離開現(xiàn)場之后持續(xù)發(fā)揮效果,并且落實于日常生活。
第三,焦慮的心理應當有一個正確的引導,而并非病急亂投醫(yī)、盲目地奔向市場,否則浪費錢事小,泯滅了一顆對藝術崇拜的心靈事大,如果有條件和機會,不如用這筆錢去行萬里路,實地去看、去感受書本上的藝術。
美術教育不應該成為社會焦慮的載體,這樣會破壞它原本的真實性。
四、結語
美術教育的初心和根本宗旨應該是教會人們如何真實地面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學會如何懷著尊敬和感恩的心態(tài)拋下我們的指導者真實地去擁抱我們自己的世界。就像阿蘭·德波頓提到的:“美術館如果真正達成其任務,就必須關上自己的大門,讓游戲室、廚房、浴室、公園與辦公室接替那些安靜的大理石展覽室,成為人類價值觀的新殿堂。”
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美術教育的標準也應該量身裁剪,高校美術教育關于先前藝術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藝術實踐的教育并不缺乏,但是全球化視野和人類歷史的使命感教育應該再有增加,鼓勵學生真實并且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這是展示藝術原始力量的必要途徑。另外,國民審美水平的整體提高,更多地要依賴于通過市場和大眾媒體的傳播媒介,將美術教育和藝術引導送進千家萬戶,這個過程需要人們前赴后繼地共同努力,一同踐行藝術的其中一項宗旨:教導民眾成為善于熱愛的人,懂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成為一個懂得熱愛別人的人。
我們應該參照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好藝術心理學的客觀理論,秉持美術教育的初心和根本宗旨,懷揣希望地踐行在當下。
參考文獻:
[1]德波頓,阿姆斯特朗.藝術的慰藉[M].陳信宏,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2]嚴虎,陳晉東.繪畫分析與心理治療手冊[M].3版.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
廣州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