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淋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中央被迫撤離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移。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長征由此拉開序幕。
從湘江戰(zhàn)役的慘痛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再到過雪山草地的恢弘壯舉,縱覽整個長征歷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紅軍長征時期召開重要會議最多、歷經(jīng)時間最長、面臨條件最為艱苦的革命老區(qū)。
政教合一的復雜民情、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這些客觀環(huán)境已讓進入阿壩的中央紅軍面臨重重考驗,而張國燾分裂黨的圖謀更給處于危局中的黨和紅軍蒙上一層陰影。
“長征中,紅軍面臨的困難有很多,但像阿壩這樣既要克服外部的惡劣環(huán)境,又要在內(nèi)部進行堅決斗爭的情形,還十分少見?!卑沃菸h史研究室副主任馮佩林說,越是艱難險境,越需要紀律作風作保障。
憑借著鐵一般的政治紀律和群眾紀律,黨和紅軍最終經(jīng)受住上述考驗,打開了革命的嶄新局面。阿壩在黨的紀律建設歷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政治紀律在堅決斗爭中深化
回顧紅軍長征在阿壩期間的紀律建設歷程,粉碎張國燾分裂主義行徑、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統(tǒng)一,無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成果,而這一切又要追溯到兩軍會師之時。
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紅四團克服重重困難翻過位于懋功(今小金縣)的夾金山后,意外地與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七十四團一部分相遇了。
兩天后,毛澤東等中央首長和中央機關抵達達維,受到了紅四方面軍同志的熱烈歡迎。當晚,在達維喇嘛寺前的一塊開闊地上,兩軍舉行了勝利會師慶祝大會。
經(jīng)歷千般磨難后,兩軍終于成功會師,全軍上下都充滿著激動的情緒,戰(zhàn)士們高唱著《兩大主力軍會合歌》,聯(lián)歡一直持續(xù)到深夜。
然而,看似一片祥和的氣氛下,隱憂暗自滋生。
會師后的紅一、四方面軍,總兵力達到10萬余人,這支部隊何去何從的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6月24日,張國燾應中央要求,從茂縣趕往懋功。一天后,中共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會議,確立了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
在小金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常務副部長楊發(fā)君看來,兩河口會議在確定紅軍最終前進方向的同時,也拉開了同張國燾進行斗爭的序幕?!爱敃r,中央紅軍只有1萬多人,張國燾所在的四方面軍有8萬多人。自恃兵強馬壯又是建黨元老的張國燾在兩軍會合后,逐漸搞起了小動作。”楊發(fā)君說。
從拖延執(zhí)行中央決議到多次要求解決組織問題,公然伸手向中央要權,張國燾的政治野心逐漸膨脹。
為保持黨的團結統(tǒng)一,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政治局會議,在向張國燾作出一定讓步的同時,也做了大量的解釋教育工作,反復強調(diào)北上的重要性,同其進行堅決斗爭。如,沙窩會議提出要加強黨的絕對領導,提高黨中央在紅軍中的威信,維護一、四方面軍的團結統(tǒng)一。毛兒蓋會議駁斥了張國燾意圖使紅軍西渡黃河,深入青海、寧夏、新疆的主張。
然而,張國燾并沒有懂得黨中央的良苦用心,反而愈發(fā)狂妄,甚至在卓木碉成立“臨時中央”,自命為“臨時中央主席”,公然分裂黨,并要求同在左路軍的朱德公開反對北上路線,隔絕和毛澤東的一切聯(lián)系。
朱德對張國燾倒行逆施的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反復強調(diào)大敵當前,要講團結,甚至直言“你可以把我劈成兩半,但是你絕對割不斷我和毛澤東的關系”。
最終,迫于中央壓力和南下軍事失利,張國燾取消了“第二中央”,率軍北上。
“從同張國燾斗爭的整個過程來看,這是絕大多數(shù)講紀律、顧大局的共產(chǎn)黨人同極個別的政治野心家之間的堅決斗爭,是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對于今天強化黨的政治建設、嚴肅黨內(nèi)政治生活也有著重要的啟示?!彼拇ㄩL征干部學院阿壩雪山草地分院副校(院)長甘建斌說。
群眾紀律在點滴小事中踐行
注重群眾紀律,以嚴明的軍紀贏得群眾擁護,是紅軍長征期間的一貫做法,但在阿壩州,踐行群眾紀律又有了更多更嚴苛的要求。
“阿壩原來是政教合一的民族地區(qū),民族與宗教問題交織,原本就非常復雜,加之國民黨反動派及地方反動上層的欺騙性宣傳,初來乍到的紅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瘪T佩林說。
當時,反動的土司頭人實行堅壁清野的措施,并規(guī)定凡是給紅軍當通司(翻譯)引路者或賣糧食給紅軍的都要處以死刑。許多村寨的群眾都逃跑一空,紅軍既見不到人也籌不到糧食,處境十分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敏銳地認識到,敵人最怕紅軍接觸群眾,才會出此下策。只要紅軍一接觸群眾,敵人的欺騙性宣傳就會破產(chǎn)。“環(huán)境越艱苦,越要嚴守紀律。”
在嚴明的紀律要求下,即便民房空無一人,紅軍戰(zhàn)士也絕不進去,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主動幫著挑水、劈柴、打掃衛(wèi)生。
慢慢地,在紅軍的政策宣傳和嚴明紀律的感召下,許多逃入深山的群眾又回到了村寨,并在日常點滴接觸中感知這支不一樣的隊伍。
“買賣要公平,借物要歸還,損壞要賠償……”當時,紅軍在阿壩印發(fā)了這首《紀律歌》,對紅軍的各種行為作出了明確要求。
“這些規(guī)定都很細致,簡單明了,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既便于紅軍戰(zhàn)士遵照執(zhí)行,也利于向群眾宣傳紅軍的紀律?!彼拇ㄩL征干部學院阿壩雪山草地分院高級講師蘇茂華說。
不僅戰(zhàn)士要遵守,紅軍領導人也帶頭執(zhí)行。
在駐留金川期間,時任紅軍大學校長的劉伯承在當?shù)厝罕婑R正孝家的堂屋辦公。有一次,因工作太累,劉伯承趴在桌子上睡著了,不小心碰倒了蠟燭,導致桌面被燒出了蠶豆大小的小洞。劉伯承當即向馬正孝表示歉意,并堅持賠償了一個銀元。
紅軍還十分注意尊重當?shù)厝罕姷淖诮绦叛龊兔褡屣L俗。在《共產(chǎn)黨、紅軍對番人主張》《回民斗爭綱領》等文告中,紅軍反復向群眾宣布“番人信教自由”“反對侮辱回教”等主張,并要求紅軍戰(zhàn)士不得毀壞喇嘛寺和經(jīng)書,不得傷害番人宗教感情。
而在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籌糧問題上,紀律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這塊田內(nèi)割了青稞二百斤,我們自己吃了,這塊木牌可作為我們購買這些青稞的憑據(jù),你們歸來后拿這塊木牌,可向任何紅軍部隊或蘇維埃政府兌現(xiàn)?!?/p>
在今天阿壩州松潘縣川主寺鎮(zhèn)的紅軍長征紀念館內(nèi),還保留著這樣一塊珍貴的木牌,上面的文字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紅軍在困難時期的籌糧往事。
1935年7月18日,總政治部專門發(fā)布《關于收割番民麥子問題的通令》,明確規(guī)定只有在糧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才能派人到番民田中收割成熟的麥子、青稞。收割普通番人的糧食時,必須將所收數(shù)量和原因,用墨筆寫在牌子上,插在地中,以便受損的番人拿著這些木牌向紅軍領取錢糧。
紅軍的點滴言行與舊式軍隊形成鮮明對比,贏得了阿壩各族群眾的真心擁護。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人口僅有20多萬、人均年糧400斤的情況下,全州支援紅軍的糧食在2000萬斤以上,包括牦牛在內(nèi)的各類牲畜20多萬頭,特別是還有5000多名阿壩兒女隨紅軍北上。
阿壩各族群眾對紅軍的大力支援,也由此被毛澤東主席親切地稱為“牦牛革命”。
革命隊伍在絕境考驗中提純
雖然有群眾支持,但與數(shù)以萬計的紅軍的日常消耗相比,這些補給依然有限。紅軍所面臨的艱難處境還是顯而易見的,這在過草地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據(jù)四川長征干部學院阿壩雪山草地分院高級講師于天明介紹,草地沼澤遍布、氣候多變,看起來水草豐美,實則危險密布,紅軍面臨著行路難、飲食難、御寒難和宿營難等多種難題,行軍條件非常艱苦。
草地才過一半時,許多戰(zhàn)士的糧食就吃完了,不得已就只好挖野菜,后來情況嚴重時,只能煮皮帶吃,甚至把隨身攜帶的紙張吞下去充饑。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紅軍嚴明的紀律和優(yōu)良的作風就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這種紀律作風首先就表現(xiàn)在紅軍領導人不搞特殊化,與普通戰(zhàn)士同甘共苦上?!庇谔烀髡f。
知道毛澤東喜歡吃辣椒,在為中央領導人分配過草地的食物時,警衛(wèi)員給毛澤東多領了20個紅辣椒,毛澤東嚴令如數(shù)退回,并稱“我們是紅軍,領導人怎么能搞特殊化?”
當僅剩最后半碗青稞面時,周恩來選擇把這半碗青稞面拿出來泡水喝,以便每個戰(zhàn)士都能喝到摻有青稞面的熱水。
在面對未知的危險時,紅軍領導人也身先士卒。時任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的甘泗淇為了防止戰(zhàn)士誤吃到有毒的野草,總是要自己先嘗一下,確認無毒后再讓戰(zhàn)士們食用。甘泗淇也由此獲得了“神農(nóng)”的綽號。
在這種以上率下的優(yōu)良作風保障下,紅軍官兵互助的故事還有很多,把希望留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成為常態(tài)。
雖然行軍條件非常艱苦,但紅軍并沒有喪失斗志,反而保持著昂揚的斗爭意志和樂觀的革命精神。
當野菜都已吃完,只能吃皮帶時,任弼時拿出小刀先把皮帶切成若干段,再將其燒焦,用刀刮去表層污物,最后再水煮。雖然味道難聞,任弼時卻風趣地稱之為“水煮牛肉”。
而在草地行軍的夜晚,紅軍領導人與戰(zhàn)士經(jīng)常圍著篝火坐成一圈。毛澤東還用濃重的湖南鄉(xiāng)音,用幽默的語言給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講與國民黨反動派斗智斗勇的故事,以堅定紅軍走出草地的信心。
“毛主席在《七律·長征》中寫下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正是這種革命樂觀精神的生動寫照?!备式ū笳f,正是憑借著堅定的革命意志、嚴明的紀律要求和互幫互助的精神,紅軍最終走出了茫茫草地,革命隊伍也因絕境的歷練而更加純粹。
翻過雪山踏過草地后,經(jīng)過艱苦行軍和斗爭,紅軍終于來到了長征中的最后一站——陜北。在延安這個革命圣地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積極倡導并鞏固發(fā)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大力開展根據(jù)地建設,中國革命由此也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