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平 晏智健
2020年9月,部編高中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在多省推進,該套教科書容量大,涉及的歷史概念多,學生理解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進行教材整合,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學習,是目前中學歷史課堂亟需解決的難題。將布羅代爾的歷史時段理論應用于教學,不失為一種解決路徑。遵循這一思路,教師采用主題式教學,在學生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置于中時段等更寬泛的尺度內,從更高層面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對歷史形成整體的認識。本文試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討論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梳理教材邏輯,確立教學主題
年鑒學派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長時段:歷史和社會科學》一文中明確提出了歷史時段理論,主張將人類歷史劃分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1],分別對應“結構”、“局勢”、“事件”概念,認為經濟、社會史等史學研究需要中時段、長時段等寬廣的尺度。《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課,涵蓋了東周(前770—前221年)五百余年的歷史,時間與空間跨度大,涉及眾多歷史概念與歷史事件,學生學習難度較高。課標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2]本課學習中,如果過于關注射王中肩、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等具體事件,容易被困在碎片化的藩籬中,需從商周分封制以來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確立的這個較長時段,考量春秋戰(zhàn)國大變革時代的重大事件對后世二千多年地方治理架構的歷史價值。
仔細分析本課的4個子目,邏輯清晰,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依據課標要求,整合出本課核心概念為“治理理念”。將本課的邏輯關系解釋為:商周血緣宗法的傳統治理理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諸侯坐大、外族入侵、經濟發(fā)展等因素而面臨巨大挑戰(zhàn)。在分裂與動蕩的時代環(huán)境下,士階層與統治者各自思考,謀求新的治理方略。士階層對于治理理念的討論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統治者則將法家治理理念付諸于實踐,推動了變法運動的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混亂無序的歷史中,始終暗含著統一的趨勢。由此,本課的主題確立為:從春秋戰(zhàn)國治理理念的轉變看該時期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
二、問題情境導入,考量時代變遷
“治理理念”是由古至今統治者乃至各階層關注與重視的政治思想。上古自夏朝建立以來,統治者就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理理念。而中國古代歷史上關于治理理念的爭辯也層出不窮。因此,本課的導入用秦始皇三十四年時博士淳于越與丞相李斯關于國家治理理念的爭辯引入,讓學生了解歷史上不僅是秦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發(fā)生過關于治理理念的思想碰撞,即后世所稱的“百家爭鳴”。同時,結合時間軸思考: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中,發(fā)生了什么重大歷史事件?其歷史發(fā)展呈現出怎么樣的歷史趨勢?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春秋戰(zhàn)國變法運動與百家爭鳴的歷史貢獻。
本課核心概念不僅引用權威著作定義是“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和不同人物關于國家和社會制度而提出的理想、理論、方針和政策”[3],更多的是結合教科書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治理理念的討論與實踐,是時代巨變之下,各階層面對巨大的生存挑戰(zhàn),或主動或被動的應對現實問題的體現。
首先選用教材中“射王中肩”與劉向《<戰(zhàn)國策>書錄》的材料,輔以對比西周與春秋戰(zhàn)國形勢圖,讓學生得出:時代環(huán)境變化之下,原有的社會秩序已經被打破,商周治理理念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并帶學生用表格梳理回顧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內容,分析商周治理理念的基本內涵——血緣宗法。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解讀材料,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秩序被打破的原因。
【第一組】
材料一: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鄭鄭韓故城鄭國貴族墓地內,發(fā)掘出了東周時期鄭國最大的車馬坑——三號車馬坑??涌谀媳弊铋L11.7米,東西最寬10.6米,深5.9米。這里是東周時期鄭國國君及其家族的墓地,新鄭市便是當年鄭國所在地。鄭公大墓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九鼎八簋。
——《河南新鄭鄭國三號車馬坑》
【第二組】西周分封形勢圖[4]和驪山烽火臺(此處略)
【第三組】
材料二: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
——《呂氏春秋·審分》
材料三:由于生產發(fā)展,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出現“初稅畝”,不分公田與私田,一律履畝而稅,即按照土地面積征稅,這是一次根本性的改變。今一律征稅,就是否定了原有西周的制度。因為只有土地私有以后,土地所有權分別歸于各種地主,政府不問所有者是誰,一律按田畝面積征稅,才有土地稅制度的產生。
——朱伯康等《中國經濟通史》
3組材料分別呈現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秩序被打破的3個具體原因,材料中的歷史事件屬于短時段的歷史,對應歷史時段理論中的“事件”概念。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歷史形成更高層次的認識,教師通過合理設問,引導學生將犬戎入侵等歷史事件與中時段的歷史相聯系,引導學生思考“事件”與“局勢”之間的關系。
第一組:
1.回顧所學,思考誰有資格享有九鼎八簋?
2.鄭國作為西周諸侯國,其國君墓地中出現九鼎八簋意味著什么?
第二組:
1.聯系形勢地圖與烽火臺,想想這說明西周周邊面臨什么情況?
2.這一情況將對周王室產生什么影響?
第三組:
1.依據以上材料,思考鐵犁牛耕的出現與推廣帶來什么變化?
2.這一變化對原來的井田制會有什么影響?
諸侯坐大、外族入侵、經濟發(fā)展等因素沖擊了春秋戰(zhàn)國的社會秩序,導致商周血緣宗法的治理理念面臨巨大挑戰(zhàn)。此時適時拋出疑問:當傳統治理理念面臨挑戰(zhàn),無法再滿足現實需要時,會出現什么?由此過渡到第二子目“治理理念的爭鳴”:為了在混亂無序的時期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圖謀發(fā)展,統治者開始尋找新的治理理念,構建新的思想根基。如莊子所言:“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盵5]儒家、法家等眾多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理理念。請學生用表格梳理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設問:諸子百家達成了什么共識?試從時代背景與自身利益角度思考,諸子百家為什么會達成共識?
材料四:孟子謂天下當“定于一”,墨子主張“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則從哲理層面提出“道通為一”,齊法家謂“天子出令于天下,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
——晁福林《先秦國家制度建構的理念與實踐》
一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微,一統于周的觀念雖已成過去,但其思想仍有巨大影響;另一方面,諸子希望自家的思想主張可以成為統一天下的學術思想,這為構建“大一統”的社會秩序提供了思想支撐。引導學生分析諸子百家達成的共識對春秋戰(zhàn)國混亂分裂格局有何影響?實現將短時段的事件置于中時段的尺度下考量,幫助學生領悟雖然諸子百家的一統思想還停留在抽象設計和理論描述上, 但他們都是為實現天下一統的目的,這為后世“大一統”思想從理論向實踐的過渡創(chuàng)造了條件, 為“大一統”思想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做了思想準備。
在諸多學派中,法家因為推行農戰(zhàn),符合時代環(huán)境發(fā)展需要,較多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統治者的治理理念由血緣宗法轉向了法家思想。為了說明法家治理理念的具體成效,教師梳理秦人先祖秦非子、秦國國君秦襄公等人事跡,說明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局勢[6]:政治上大權落在奴隸主貴族手里,國君的廢立全是由庶長作主。庶長時常把出亡在外的秦公子迎接回來作國君,不稱心時又隨意撤換或者逼死;經濟上秦國在公元前四零八年,才“初租禾”。相比魯國的初稅畝,秦國要遲一百八十六年;秦國在公元前三七八年,才“初行為市”,開始在國都中按照市區(qū)的規(guī)模進行建設,這比中原各國也要遲得多;軍事上公元前四一三年,魏國便大舉攻秦,這年魏軍大敗秦軍,一直打到鄭;到公元前四零九年,魏又大舉攻秦。魏將吳起曾經在兩年內相繼攻取秦的臨晉、元里、洛陰、郃陽等城。
秦穆公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并不是中原的霸主,只是得到了向西擴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盵7]其實從春秋時代到戰(zhàn)國初年,秦國都落后于部分的中原諸侯國。但這一情形在商鞅變法后發(fā)生了變化。
材料五:商鞅厲行法治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推行一農二戰(zhàn)方針和重農抑商政策?!跋葘嵐珎},收余以省親”,保證了國家對境內糧食的控制;“倉廩雖滿,不偷于農”,獎勵農耕政策的貫徹不懈,又使秦國境內“粟如丘山”。這就是秦簡所載秦倉內糧食“萬石一積”、“十萬石一積”儲備如此豐富的原因。
——蔡萬進《秦國糧食經濟研究》
秦國大事記[8]
孝公三年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
孝公八年與魏戰(zhàn)元里,有功。
孝公十年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孝公二十二年衛(wèi)鞅擊魏,虜魏公子昂。
孝公二十四年與晉戰(zhàn)雁門,虜其將魏錯。
商鞅變法后,秦國經濟、軍事實力增強,征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勝,領土得到了擴張。但商鞅變法的歷史價值不止于此。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商鞅變法前的選官制度、土地所有制以及行政制度,將商鞅變法置于中時段的歷史范圍內考量:如果從制度創(chuàng)新的角度出發(fā),商鞅變法對春秋戰(zhàn)國混亂分裂的格局有什么影響?讓學生認識到:秦國經過兩次變法,通過軍功爵制、郡縣制等制度削弱了貴族權力,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建立起官僚政治制度,實現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奴隸制經濟向封建制經濟的轉變,不僅為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做好了制度上的準備,也為今后二千多年地方治理模式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三、緊扣核心概念,把握歷史趨勢
通過合理設置情境問題,教師使用“治理理念”這一核心概念,整合本課內容,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變動、經濟發(fā)展、變法運動與百家爭鳴,分析這個時期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引導學生用中時段、長時段的角度認識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領悟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作為短時段的歷史,與中時段的“局勢”,乃至于長時段的“結構”(官僚政治、封建制度)之間的聯系。
作為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呈現出混亂分裂的時代格局。諸侯坐大、外族入侵、經濟發(fā)展等眾多因素無一不在挑戰(zhàn)著商周血緣宗法的治理理念。當舊有理念不再適應時代需求時,各諸侯國國君與新興士階層轉換選擇,思考謀求新的出路。一方面,士階層對于治理理念的討論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統治者將新治理理念付諸實踐,推動了變法運動的發(fā)生,為秦漢一統奠定了基礎。縱觀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混亂分裂的歷史中,始終翻涌著統一的暗流。
【注釋】
[1](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張慧君譯:《資本主義論叢》,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第170—204頁。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3頁。
[3]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頁。
[4]趙世瑜、劉北成主編:《歷史必修(1):政治文明歷程》,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3頁。
[5]莊子著,孫通海譯注:《莊子·天下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74頁。
[6]楊寬:《商鞅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6—9頁。
[7][8]司馬遷著,陳曦等譯:《史記》(卷5《秦本紀》),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120、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