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祥 李曉嫻
[摘要]中國共產黨向來注重以史為鑒,習近平多次強調“四史”學習的重要性。開展“四史”學習,需統(tǒng)籌推進。從學術維度,構建理論學習基礎,包括梳理歷史脈絡、強化理論闡釋、建立話語體系;從干部教育維度,構建干部培訓學習體系,充分調動黨校(行政學院)、黨政機關基層黨組織、黨員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從社會角度,根據(jù)群體需求開拓多樣化途徑,根據(jù)語言特點編織傳播網絡,把握國際形勢增強全球影響力。
[關鍵詞]四史;學術維度;干部教育維度;社會維度
[中圖分類號]D26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69(2021)06-0004-04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共產黨向來注重以史為鑒,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知道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而去,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正確的前進道路。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學習和研究工作,多次強調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1]。2020年初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四史”的完整概念,“理論創(chuàng)新要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2]。(以下簡稱“四史”)習近平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回信時勉勵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好“四史”,堅定理想信念。在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主題展覽時,他指出深入學習宣傳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要與學好“四史”結合起來,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3]。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軟實力,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4]。加強“四史”學習教育,應該從學術研究、干部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維度出發(fā),構建“四史”學習教育的歷史和理論基礎、干部教育體系和社會傳播體系,實現(xiàn)“四史”學習教育的多角度開展、全方位覆蓋。
一、學術維度:構建“四史”的理論基礎
“四史”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也蘊含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首先就需要理論工作者要從學術維度梳理“四史”發(fā)展脈絡,總結、提煉“四史”中蘊含的實踐經驗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構建完整的“四史”話語體系。
(一)梳理“四史”發(fā)展脈絡
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提供豐富、客觀的“四史”信息、知識,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針對“四史”開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豐富、客觀、全面的“四史”研究成果,還原“四史”的客觀面貌?!八氖贰钡难芯恳裱R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既要研究“四史”大的發(fā)展脈絡,又要研究“四史”中的階段性歷史,對“四史”中的重點事件、重要人物進行針對性地研究。
(二)強化“四史”的理論闡釋
“四史”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中國共產黨偉大奮斗歷程的精神密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密碼。理論工作者要做好解碼工作,更加清晰地展現(xiàn)“四史”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四史”的研究,既需要從史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究,找到并闡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需要采用跨學科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理論和方式,使“四史”更加立體地展現(xiàn)出來?!八氖贰钡难芯?,既需要有問題意識,要對“四史”中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理論闡釋,解惑釋疑,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和歷史的本質;又需要有時代意識,理論步伐必須跟上時代發(fā)展潮流,“四史”的研究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三)構建“四史”的話語體系
在社會學和傳播學理論范疇中,傳播的途徑和方式當然有很多種,但通過話語傳播無疑是居于極其重要位置的一種[5]?!八氖贰睂W習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四史”話語的構建。話語體系是一定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的綜合表達,是受經濟發(fā)展階段、經濟實力所支撐的影響力制約的,是反映民族傳統(tǒng)、時代精神的思想理論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6]?!八氖贰必灤┲詠碇袊伯a黨領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奮斗的全過程,正確、全面認清這段歷史,就必然要求理論工作者做好“四史”的話語體系構建,要掌握“四史”話語的主動權,解決“如何傳播”的問題。首先,“四史”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立足中國的實際。“四史”主要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歷史,其必然是具有中國特色。其次,“四史”話語體系的構建必須明確“四史”的主體?!八氖贰钡闹黧w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即使是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也是要聚焦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對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進行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再次,“四史”話語體系的構建要有世界視野,要將“四史”放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中審視和研究,將“四史”蘊含的規(guī)律和經驗向全世界介紹。
二、干部教育維度:構建“四史”的黨政干部學習體系
黨員領導干部、黨政機關其他工作人員是“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主體。針對這一群體的特點,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具體來說,應構建以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黨政機關單位和基層黨組織學習、黨員個人學思踐悟為一體的“四史”學習教育體系。
(一)以黨校(行政學院)系統(tǒng)為主體,構建“四史”培訓體系
黨校(行政學院)作為干部培訓教育的主陣地,加強“四史”學習教育是其必修課。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應該根據(jù)“四史”學習教育的要求,結合各自實際和所在區(qū)域的實際開展好“四史”學習教育,構建“四史”學習教育的培訓體系。第一,出臺指導性文件。從頂層設計入手,針對黨政領導干部的“四史”學習教育,黨校(行政學院)要出臺指導文件,尤其是省一級的黨校(行政)學院,從而更好地指導“四史”學習教育在黨校(行政學院)深入開展。第二,建立“四史”課程體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針對干部教育培訓的“四史”課程體系。目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在這個方面做了嘗試,2020年月發(fā)布了《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四史”課程體系(2020年版)》。該課程體系分為總論、分論、專論和特色課程四部分,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和北京特色四個方面,開設全面反映“四史”的課程[7]。第三,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培訓。要將“四史”有機地納入黨校(行政)學院的常規(guī)主體班教學計劃,作為主體班教學的必修課。根據(jù)干部教育培訓的需要,可以適時開設“四史”學習教育的專題培訓班。
(二)以黨政單位和基層黨組織為主導,構建單位“四史”學習教育機制
黨校(行政學院)的“四史”學習教育培訓解決了各級黨政機關主要領導干部的教育培訓問題,廣大黨政機關干部則需要各級黨政機關單位和基層黨組織主導“四史”學習教育的開展。第一,建立“四史”集體學習機制。在建立學習型機關的過程中,把“四史”作為集體學習的必修內容,形成“四史”的集體學習機制。第二,建立黨組織學習“四史”的機制。把“四史”學習教育作為黨組織學習活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的主題。第三,將“四史”學習教育與單位業(yè)務學習有機結合?!八氖贰辈粌H僅是宏觀的歷史,還包括各單位發(fā)展的歷史、各單位所涉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因此,單位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不是機械地學習,而是要結合單位屬性和工作特點學習“四史”。
(三)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其他普通黨員為主角,養(yǎng)成個人學習“四史”的習慣
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其他普通黨員是“四史”學習教育重要的主角,引導他們養(yǎng)成學習“四史”習慣是“四史”學習教育的題中之意,是進一步樹立“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機關單位和各級基層黨組織引導個人形成的風尚。黨政機關單位和各級基層黨組織要把引導機關工作人員形成“四史”學習習慣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開展,推出一系列措施引導機關工作人員通過學習“四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做到“兩個維護”。另一方面,個人要積極樹立“四史”學習意識,機關工作人員作為黨和國家政策的執(zhí)行者,要把知曉“四史”讀懂“四史”作為個人基本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社會維度:構建“四史”的多重傳播體系
“四史”學習教育的主體既包括黨員領導干部,又包括全社會的其他群體。在社會層面上,要充分考慮社會群體的接受點,既采取普適性的傳播方式,又采取差異化、精準化的傳播方式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同時,還要將“四史”的傳播延伸到國際社會。
(一)根據(jù)社會群體共同需求構建普適性的大眾傳播體系
在全社會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信息知識的大眾傳播。從傳播理論的角度,傳播分為大眾傳播和專業(yè)傳播。進行大眾傳播必須認清大眾傳播的特點。相對于專業(yè)傳播,大眾傳播更追求信息的普適性以及目標群體的廣泛性[8]。這就要求在社會層面開展“四史”學習教育。首先,將“四史”專業(yè)語言轉化為大眾語言?!八氖贰睂W習教育在社會層面的開展,要區(qū)別于干部教育培訓。如果說干部教育培訓中用的是學術語言、政治語言,那么在社會領域傳播“四史”就需要大眾語言。讓“四史”通過大眾語言讓社會公眾知曉、理解、認同。其次,利用全媒體構建“四史”的大眾傳播體系。傳統(tǒng)媒體加快進行數(shù)字化、移動化、智慧化變革,新興媒體不斷強化互動性、跨界性和融合性,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已經成為共識和現(xiàn)實[9]。這就要求,“四史”大眾傳播體系的構建既需要利用傳統(tǒng)媒體,又需要利用新媒體,通過全媒體媒介實現(xiàn)“四史”傳播的全覆蓋。
(二)根據(jù)社會群體的不同特點構建分眾化的傳播體系
當今社會群體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同社會群體的關注點和信息獲取渠道的偏好也更加差異化。在構建“四史”大眾傳播體系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信息接受需求,建立“四史”分眾傳播體系。一方面,把“四史”內容轉化為分眾語言。加強對不同社會群體的語言習慣進行研究,把“四史”的學術語言轉化為適合不同群體閱讀習慣的分眾語言,實現(xiàn)“四史”學習教育社會層面開展的精準化。另一方面,借助全媒體平臺實現(xiàn)精準的投放。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5G技術等被迅速的應用到社會群體的分析中,全媒體通過這些技術能夠越來越精準地給不同的群體進行畫像?!八氖贰睂W習教育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通過全媒體平臺將“四史”學習教育的內容推送給不同社會群體,實現(xiàn)“四史”學習教育的分眾化、精準化開展。
(三)以擴大全球影響力為目標構建對外傳播體系
“四史”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既是一部歷史,也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治理的方案。“四史”的學習教育不僅僅是要面向國內,也要積極地向國際社會推介,講好“四史”,讓國際社會更加深入地了解認識中國。第一,實現(xiàn)話語認同。中外文化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單純的翻譯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誤差。這就要求“四史”在對外傳播的前提,是做好“四史”對外話語的構建,既保持中國文化中的獨特性,堅定文化自信,又要探尋中外文化中的共同性,讓國際社會更容易理解“四史”。第二,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八氖贰钡难芯坎荒軆H僅局限在國內的學術界,也要充分地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討研究“四史”。既可以實現(xiàn)“四史”研究成果的突破,也可以通過國際同行實現(xiàn)“四史”的國際認同。第三,多元化地使用國際傳播媒介。國際傳播與國內傳播雖然有所區(qū)別,但是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需要傳播媒介?!八氖贰钡膰H傳播自然離不開傳播媒介。在“四史”的國際傳播過程中,根據(jù)國際社會和不同國家媒介的特點,充分地加以利用,尤其是大力使用國際社會普遍使用的新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指出,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10]。只有深刻理解自己的歷史,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夢想才能早日實現(xiàn)。讀史可以明智,“四史”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智慧寶庫。習近平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及要認真學習“四史”,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讓我們堅定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 2019-11-06(1).
[2]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9).
[3]習近平.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N].人民日報,2020-10-20(1).
[4]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1-01-15].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5]王源.全媒體融合語境下的傳播話語權辨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12):266.
[6]王莉.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N].光明日報,2017-09-25(11).
[7]徐磊祥.北京市委黨校發(fā)布“四史”課程體系推進全市黨校系統(tǒng)“四史”教學工作[EB/OL].(2020-09-15)[2021-02-18].http://www.cssn.cn/dzyx/dzyx_mtgz/202009/t20200915_5183138.shtml.
[8]孔薇.全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大眾傳播體系的構建[J].編輯學報,2020,(6):611.
[9]高慧軍,黃華津,吳競妍.全媒體在國家治理中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機制[J].中國行政管理,2020,(12):97.
[10]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責任編輯:鄧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