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建
(北京工商大學體育與藝術教學部 北京 100048)
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成績構成及評分比例簡稱公體課考評體系,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F行的體育課程學習評價存在許多不合理性。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體育課程學習評價已不知不覺地從根本上束縛住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步伐。普通高校開展體育課程教學,需要有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支撐和前提,重在衡量和評價學校自身的綜合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奠定基礎。因此,構建適應素質教育的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是實現高校體育教學根本性變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主要以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大一、大二學生通識體育課考核評價體系為研究對象,其次參考全國高校公體課考評體系作為輔助研究分析。
采用微信、問卷星、走訪和專家訪談法進行研究資料收集分析和整理。
公體課成績構成主要包括專項成績、體質測試成績、理論成績、運動參與(平時成績)、素質(耐力、速度、彈跳等)成績和課外體育鍛煉成績,每個學校公體課成績的組成和占比各有不同,組成部分和各自占比的差異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是影響學生是否積極鍛煉的關鍵。以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公體課考評體系為例對比分析如下。
(1)重“專項”輕“素質”體系。
研究北京工商大學2019年以前公體課成績的構成及評分比例(表1)發(fā)現,專項和平時成績(運動參與)占比為70%,素質包括速度、彈跳、耐力各自占比10%,體測、理論也占10%。學生只要把專項課內容學好(或與體育老師搞好關系),運動參與(平時成績)只要不遲到、早退或曠課老師一般不會扣分,就能及格了。對于其他素質和體測內容,部分體質較差的學生完全可能選擇不測或直接放棄,放棄10分也可能體育成績得優(yōu)。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課堂素質測試內容800m/1000m、立定跳遠與體測中內容重復,在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不少學生課堂上不測800m/1000m和立定跳遠,或提出用體測中成績來沖抵的各種不合理要求。雖有課外體育鍛煉的引入,但占比太低,該考評體系執(zhí)行10年來,學生對體育課重視度不斷下降,其身體素質通過體測成績反映逐年下降。
表1 北京工商大學公體課成績構成及評分比例(2010-2019年)
(2)“專項”和“素質”雙重體系。
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公體課考評體系 (表2、表3)發(fā)現,兩校對專項課的成績和素質的成績評分占比都比較高,尤其是素質評分占到了30%左右,而且耐力素質內容為女生1800m、男生2000m的長距離項目。不同的是理工大每學期都測1800m/2000m,首師大選擇春季學期測試1800m/2000m,秋季學期用體測代替。表2、表3分析來看兩校的學生要想的高分都不敢輕易放松課堂教學和素質內容,都沒有課外體育鍛煉要求。從考評內容上理工大更為豐富,且體測不在教學課堂上測,由學校專門經費支持在周末由專門機構負責測試,不占課堂教學時間,能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首師大的考評內容簡單,體測內容也是成績重要構成且占比重,讓學生不敢不重視體質測試。
表2 首都師范大學公體成績構成及比例
表3 北京理工大學公體課成績構成及比例表
(1)定位目標不清晰。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對于到底該培養(yǎng)怎樣的人,定位還不夠清晰,典型的如表1考評體系,學生會主動弱化身體素質類測試,體育教學考核是為考核而考核,與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有偏差,忽視了公體課考核的真正意義和作用,目標不明確。考評體系構建的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體質增強、為了達到國家體質健康標準,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能力。考評體系構建的指向性作用不強,對于學生健康念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弱化了終身體育能力培養(yǎng)等。
(2)公體課考評缺乏科學性。
目前公體課考評體系還缺乏一定科學性。一是大多數高校公體課考評內容單一,專項比重過大;二是定量考核方式所占成績比重過大,過于追求考核的標準化,有些大學定量考核的比重甚至超過70%,嚴重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三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評價作用夸大,使評價標準過于強調與遺傳因素相關較大的體能,以至于把“達標”作為體育教學工作的唯一目標。第四,定性考核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方法,以主觀評價為主。
(3)弱化過程性評價。
大多數高校公體課考評注重終結性評價,即一次性考試看結果,忽視個性鮮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表現和出現的其它問題,也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進步和努力程度,使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和評價出現真空,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表1、表2、表3發(fā)現過程性評價所占比重極少、甚至沒有涉及。
(1)公體課考評體系符合新時代體育工作要求。
大學公體課考評體系的重構目的是在實現學生體質增強的同時,兼顧多重目標,兼顧近期與遠期效益,養(yǎng)成鍛煉習慣,培養(yǎng)終身體育為終極目標。早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fā)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碑斍按髮W體育重構的考評體系符合新時代對體育工作的需要,即“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機制更加健全,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yǎng)明顯提升”。
(2)考評體系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①體育成績結果對比分析
北京工商大學開展體育教學改革討論,參考各兄弟院校出臺公體課考評辦法,基本原則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為根本目的。通過一學期后實行后對比體育成績結果分析(以大一成績?yōu)槔?。從“考評具體舉措”結合表4、表5分析,較之以往(教師能決定70%左右的分值),降低了較多人為主觀因素的評價,優(yōu)秀率下降趨于合理,不及格者99.5%以上是因為耐力素質(1800m/2000m)放棄測試,能比較客觀公正的反映學生運動能力和水平,對鼓勵學生積極鍛煉以獲得好成績和好身體有積極導向作用,并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掌握至少一項技能的目的和要求。
表4 2020秋季學期大一成績考評(100分)
表5 大一學生體育成績分析
②體質測試總體情況對比分析
抽取2019年與2020年體質測試分析(表6、表7),相比2019年為春節(jié)學期測試的優(yōu)勢,2020受疫情影響,學生們上半年居家學習,缺乏鍛煉,秋季學期的測試成績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提升,優(yōu)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略有提升,比較突出的是,不及格率明顯下降,反映出學生的體質有所提升。突出原因有兩點:一是體育課堂內調整耐力素質測試為1800m、2000m,課外陽光長跑時間增長近一學期,里程增長為2個馬拉松,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跑起來了;二是耐力素質和陽光長跑評分比例增大,極大刺激學生鍛煉積極性,提高了身體素質。體育課程考評體系的改革和調整其效果逐漸顯現。
表5 2020年參加測試的全校本科生(共有9511人)
表6 2019年參加測試的全校本科生(共有10286人)
大學公體課考評體系的重構是大學體育課程建設的向導,考評的內容、方法、形式及評分比例對教學過程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學生是否積極主動鍛煉有積極導向作用??荚u是系統(tǒng)地、有步驟地從數量上測量或從性質上描述受教育者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只有科學、嚴謹、系統(tǒng)地評價才能使體育教學過程更有效,教學目標得以真正實現。體育考評是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其最終目的,大學體育教學考核評價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興趣、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掌握科學的體育健身方法,最終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能力,實現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