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霏,潘國林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安徽蕪湖 241000)
岳西縣溪沸地熱田位于安徽省大別山腹地,該地熱田最早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熱泉出露于河床,在冬季河水干涸時,地下熱水以上升泉的形式產出于地表,熱氣上升,得名溪沸村,意指溪水沸騰。為了進一步推進當?shù)剜l(xiāng)村特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有效地增加旅游產品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查明區(qū)內地熱田地質條件、地溫場特征、地熱田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調查及資料收集,得出區(qū)域地下熱水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為:在區(qū)域上均處于大別山變質基底中,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處于斷塊隆起狀態(tài),受北東向區(qū)域斷裂的影響,派生了一系列晚近期的次級斷裂和破碎帶,沿這些斷裂破碎帶往往有地下熱水以上升泉形式出露,形成以岳西縣湯池畈、霍山上土市和岳西溪沸為代表的地熱田(圖1)。
圖1 區(qū)域地下熱水分布示意圖Figure 1.Schematic diagram of regional underground hot water distribution
q
)、劉畈組(Arl
)的灰白、灰褐色薄層中細粒黑云(白云)斜長片麻巖為主,夾淺粒巖、二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等,局部夾白云石英片巖及榴輝巖。工作區(qū)內還出露偉晶巖脈(ρ),侵入于太古界大別山巖群橋嶺組(Arq
)中,呈脈狀產出,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其走向為北東向,陡傾。2.2.1 褶皺
區(qū)內發(fā)育的褶皺僅是菖蒲復式向斜[28],地熱田區(qū)位于該向斜的北東段,向斜全長13~20km,軸跡走向50°~140°,組成地層為上太古界大別山巖群程家河組(Arc
)、橋嶺組(Arq
)、劉畈組(Arl
),褶曲類型為斜歪、倒轉。2.2.2 斷裂
區(qū)內斷裂構造主要有F1(菖蒲-黃柏斷層)及其次一級的F2、F3、F4斷層(圖2)。
圖2 溪沸地熱田及外圍構造地質圖Figure 2.Map of geology and structures in the Xifei geothermal field and its periphery
F1斷層(菖蒲-黃柏斷層)位于地熱田區(qū)南東部,全長約82km,斷層走向約70°,傾向約160°,傾角在75°左右。該斷層平直深切溝谷,動力變質強烈,普遍發(fā)育百米以上的碎裂巖及糜棱巖,斷層張性好,斷層碎裂帶內易充水。此斷裂在喜馬拉雅早期活動強烈。
F2斷層為逆平移斷層,全長約7.0km,傾向北西,傾角約60°,在地貌上表現(xiàn)為山埡口或溝谷,斷層兩側巖石破碎,見糜棱巖,并硅化,張性好,有偉晶巖、螢石脈充填;斷層內破碎巖石被硅質、鐵質膠結,蝕變破碎帶寬達百余米,斷層平直,具斜向擦痕。
F3斷層長度約1.2km,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5°左右,沿斷層面巖石較破碎,常見偉晶巖脈、煌斑巖脈充填。
F4斷層為物探推測的性質不明斷層,激電測深顯示該斷層淺部電阻率呈低阻異常反映,中深部電阻率呈高阻隆起反映。
據《安徽省岳西縣溪沸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報告》資料,地熱田內地下水類型有松散巖類孔隙水、片麻巖類裂隙水、塊狀巖類裂隙水和斷層破碎帶低溫熱水四種類型。
受斷裂構造動力作用的影響,斷層帶及其影響帶內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石受動力擠壓破碎,為地下水的賦存及運移提供了空間和通道,其富水性和斷層性質有關,張性斷層的富水性和導水性較好,特別是在斷層交匯處及地形有利地位,大氣降水沿張性斷裂向深部運移,逕流緩慢,在深部得到地球內部溫度的加熱,形成地下熱水,在深部遇到一定規(guī)模的張性斷裂破碎帶后,承壓的地下熱水則沿著破碎帶向上運移,主要以溫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區(qū)內斷層破碎帶低溫熱水水質類型為SO-Na,溶解性總固體含量0.4~0.5g/L,pH值8.4~9.2,水溫25.3~44.0℃。
測溫淺孔及周邊民井、鉆孔測溫結果表明,地熱異常與斷裂構造關系極為密切,如圖3所示。淺層地溫受F3斷層控制,并以地熱流體的形式在地表顯現(xiàn)。區(qū)內出露溫泉1處、自流熱水鉆孔(井)5處,平面上大致分布于F3、F4斷層與偉晶巖(ρ)構成的“三角區(qū)”內,水溫25.3~44℃。地溫場平面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靠近F3斷層的地熱流體溫度最高,而遠離該斷裂則逐漸變低,這一現(xiàn)象表明F3斷層為本區(qū)的控熱構造,它不僅控制著深部地熱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同時也影響著淺層地溫場展布方向。
圖3 溪沸地區(qū)地熱田平面范圍圖Figure 3.Planar range of the geothermal field in the Xifei area
同時,物探氡濃度測量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F3斷層為該地熱田的控熱構造。根據物探氡濃度測量結果,物探線剖面上在F3斷裂構造與F4之間的N
(α)值呈明顯的高值異常,基本都達到近2~3倍的背景值異常,α射氣濃度增大的區(qū)域與熱水出露區(qū)對應關系較好,反映F3斷裂構造與F4之間切割較深、裂隙連通性較好,表明該地熱田熱儲埋藏于北東向斷裂帶F3中。F3斷裂在地貌上反映為一溝谷地形,走向北東,傾角約75°。通過對地熱田區(qū)內測溫淺孔CK3系統(tǒng)測溫及地熱勘探孔SK1綜合測井發(fā)現(xiàn),區(qū)內地下熱水自流孔的垂向測溫數(shù)據都有一個溫度突變的階段。
3.2.1 測溫淺孔CK3測溫數(shù)據分析
根據測溫淺孔CK3終孔連續(xù)測溫結果顯示,孔內22~30m段水溫出現(xiàn)異常高值(圖4),在29m處水溫最高(29.8℃),而在30m以下水溫則明顯下降。
圖4 測溫淺孔CK3連續(xù)測溫曲線Figure 4.Continuous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curve of shallow hole CK3
3.2.2 地熱勘探孔SK1物探綜合測井數(shù)據分析
根據地熱勘探孔SK1終孔后物探綜合測井(圖5):鉆 孔 深 度 在52.6m、130.53m、196.8m、234m、312.5m、389.3m、392.5m、426m等附近視電阻率出現(xiàn)低值,說明上述地段存在較為明顯的出水點;而在130.53m時水溫有增高突變,表明該處有熱水涌入,水溫為46.7℃;130.53~12.5m段井溫曲線呈異常升高趨勢,在197m左右溫度最高(50.5℃);389.3m、400m左右曲線驟然出現(xiàn)低值,400m處溫度最低(44.2℃),說明兩處出現(xiàn)裂隙冷水。
圖5 地熱勘探孔SK1視電阻率及井溫曲線Figure 5.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well temperature curve of geothermal exploration hole SK1
綜上所述,地熱田區(qū)平面上大致分布于F3、F4斷層與偉晶巖脈(ρ)構成的“三角區(qū)”內。地溫場平面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靠近F3斷層的地熱流體溫度最高,而遠離該斷裂則逐漸變低;因“三角區(qū)”內巖石破碎程度、裂隙的聯(lián)通程度、切割深度不一,故地熱田區(qū)垂向特征表現(xiàn)為地熱鉆孔出水深度有所差異。
本地熱田區(qū)為帶狀熱儲。帶狀熱儲系指以對流傳熱為主、平面上呈條帶狀延伸、具有有效空隙和滲透性的斷裂帶構成的熱儲。根據岳西溪沸地熱形成模型(圖6),區(qū)內F3斷層破碎帶即為該地熱田的熱儲。
地熱流體通道為地下熱水在靜水壓力作用下,沿斷裂或斷裂破碎帶上涌至地表的通道,溪沸地熱田內,大氣降水通過F2斷層下滲至地下深處循環(huán)加熱后,在水頭壓力的作用下,熱水沿著地熱流體唯一的排泄通道(F3斷裂破碎帶)上升到地表。通過圖6可以看出:在F3斷裂破碎帶內均有地下熱水分布,而破碎帶外均未出現(xiàn)水溫高于25℃的熱反應。
圖6 岳西溪沸地熱形成模型Figure 6.Formation model of the Xifei geothermal field,Yuexi
供給熱儲中巖石和地熱流體熱的來源,可以是現(xiàn)代巖漿活動形成的巖漿房,也可以是來自地殼深部的熱傳導或來自溝通深部熱源的現(xiàn)代活動性斷裂的熱對流。區(qū)內F3斷層破碎帶是F1斷層(菖蒲-黃柏斷層)的派生產物,F(xiàn)1斷裂作為區(qū)域性斷裂,在喜馬拉雅早期活動強烈,該斷裂規(guī)模大,切割深,晚近期又有活動跡象,故能達到深部的巖漿熱源。
通過對岳西縣溪沸地熱田的地質條件、地溫場特征及地熱形成機制等綜合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岳西溪沸地熱田屬帶狀低溫地熱田,地熱田受斷裂構造控制,往往發(fā)育1條控熱斷裂和1條控水斷裂,受2條斷裂構造擠壓,斷裂間巖石極為破碎,在地下水補給條件好、地形有利地段形成了良好的、密閉的儲水空間,在靜水壓力作用下以溫泉形式排泄于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