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浩 岳銘志
關鍵詞:巴林氏;家族;八旗蒙古;八旗制度;滿洲民族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K2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1 — 0094 — 03
巴林,蒙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巴林的滿譯名為Barin,波斯史學家拉施特的《史集》里寫作“bfirin”〔1〕。相傳為成吉思汗十代祖孛端察兒后裔,其祖為“巴阿里歹”〔2〕。公元10世紀時,孛端察兒與親族因財產分割產生矛盾從而遠離部落,在斡難河畔巴勒諄阿刺附近發(fā)現一群無主的百姓,于是聯系他的兄弟一起征服了他們,孛端察兒抓住其中一個婦女并與其生下一子,取名為“巴阿里歹”。孛端察兒死后,巴阿里歹繁衍的子孫便逐漸形成了一個部落,名為巴阿鄰部,即巴林部。公元12世紀左右,巴林部人口逐漸增多。成吉思汗崛起后,歸附于成吉思汗。在隨后統(tǒng)一蒙古的大業(yè)中,巴林部參加了許多重大的軍事活動,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明末清初之際,巴林氏族歸降愛新覺羅氏政權,天聰八年,皇太極論軍功賞賜巴林部,賜西拉沐淪河中游北岸為駐牧的地方,并將巴林部分為左右兩翼,為巴林右翼札薩克、巴林左翼札薩克,右翼駐托缽山,左翼駐阿察圖拖海,與此同時,將巴林部的部分成員編入八旗。其中,原有的部落統(tǒng)治階層編入滿洲旗分;巴林氏家族成員編入蒙古旗分,因“八旗為國家根本”,巴林氏族再次靠近國家的核心,為愛新覺羅家族效力。本文是對巴林氏族編入八旗蒙古的部分成員進行的研究,作為八旗蒙古的一分子,繼承了蒙古祖先勇武、善戰(zhàn)、騎射的本領,為清王朝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立下了不朽戰(zhàn)功。
通過對《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清史稿》等文獻的歸納,對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的世居地分布做一些簡要的統(tǒng)計和概述,受限于文獻的數目和種類,所得出的數據與真實度可能略有偏差,并且相關工作較為繁瑣,在此可以作為對研究巴林氏族旗籍世居地分布狀況的一種參考。
天聰八年時,皇太極將巴林部分左右兩翼,將所轄人口數目歸以定額,但是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牧地的邊界,因此后人統(tǒng)計此地居住名稱常以巴林為名。根據《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清史稿》等史料里面的記載:拜海,“姓巴林氏,世居巴林地方”〔3〕;叟塞,“世居巴林地方,以地為氏”〔4〕;同阿爾,“世居巴林,以地為氏”〔5〕。巴林世居地也就指蒙古巴林部落的駐牧地,此地是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聚集最為密集的地方。其次,察哈爾地區(qū)與喀爾喀地區(qū)的居住者也較多,在投降后金之前,巴林部一直依附于察哈爾部林丹汗,在喀爾喀附近游牧。因此,部分家族成員也定居于兩地。根據相關記載,這兩個地區(qū)相關人員有:博爾和,“世居察哈爾地方”〔4〕;圖渾,“世居察哈爾地方”〔3〕;僧額,“世居喀爾喀地方”〔3〕;八十一,“世居喀爾喀地方”〔3〕。通過對資料的歸納發(fā)現,巴林、察哈爾、喀爾喀三個地區(qū)是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主要的集居地,除此以外因駐牧地調動、族群遷移等一系列原因,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在其他地方也有居住,其主要地區(qū)有科爾沁、葉赫、喀喇沁、西拉木倫、哈達等地方。可以說八旗蒙古巴林氏族的居住地是較為廣泛的,如果以一句話總結,為“巴林本系蒙古部名,因以為姓。其氏族甚繁,散處于巴林、察哈爾、喀爾喀及各地方”。主要有傳成員世居地的具體情況由下表所示:
筆者通過根據相關史料的整理,對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的有傳成員旗籍進行歸納。巴林氏族在明末清初之時依附于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領袖林丹汗,其勢力與影響力有限。但是作為較早投誠的蒙古家族,深受愛新覺羅家族的信任,氏族成員因而備受重視。下表是對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的旗籍歸納:
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之旗籍除正藍旗蒙古旗分未曾考察到有傳人員以外,其他各旗均有所分布。從八旗構成因素來看,鑲黃旗蒙古旗分、正黃旗蒙古旗分、正白旗蒙古旗分由清帝直接統(tǒng)領,被稱為“上三旗”,乃“護從御營也”〔6〕。其他的五個蒙古旗分,由屬于入八分宗室的王公貝勒統(tǒng)領,稱之為“下五旗”。在此表格中,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分布于上三旗的人數總共七人,而分布于下五旗人數為十九人,單就其構成而言,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在下五旗中占據大多數。這其中,又以鑲紅旗蒙古旗分的人數最多,為七人。
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在本旗之中大多身居官職,受清帝重視。家族成員所擔任之文武官職,特分列如下:
文職:侍郎、員外郎
武職: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參領、佐領、護軍校、驍騎校、鳥槍翎長、前鋒、鳥槍護軍
從以上家族成員所任之職務,可以得出結論,與大多數蒙古旗人一樣,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所擔任的武職多于文職。并且相對于八旗蒙古博爾濟吉特家族而言,大多擔任基層職務。例如驍騎校,該職務為佐領之下的基層軍官,負責本佐領的各項日常事宜。同阿爾、佟噶爾、八十一都在各旗之中擔任驍騎校。都統(tǒng)與副都統(tǒng),為一旗長官,掌管全旗戶口、生產、訓練等事宜,地位僅次于旗主,是總管本旗事務的最高軍官。順治八年時,順治帝任命綽拜為“鑲白旗蒙古梅勒額真,兼工部侍郎。擢本旗固山額真”〔5〕。由此可見,愛新覺羅家族對他的欣賞與看重。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追隨者,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為清王朝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立下了不朽豐碑。閱讀史籍,“軍功”乃是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揮之不去的榮耀,尚武的家族成員頻繁的出現在清朝所記載的戰(zhàn)爭史冊上,在清朝的歷史上留下濃厚的筆墨。
(一)崇德時期
天聰九年,八旗蒙古正式建立。第二年,皇太極稱帝,并將國號改為“清”。由此,中國歷史走入了一個新的紀元。稱帝之后的皇太極,將國家的戰(zhàn)爭目標,再一次的放在了明王朝。因此在崇德年間,多次派遣八旗軍隊與明軍作戰(zhàn)。在這些戰(zhàn)役中,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涌現了許多勇猛的將領,立下豐厚的軍功。鑲白旗蒙古旗人綽拜,崇德三年,“隨睿親王多爾袞征明。由青山口入邊,屢擊敗敵眾”〔3〕。后到達山東濟南城外,明軍“有馬步兵一千三百來拒,綽拜隨固山額真何洛會擊敗之”〔4〕。鑲紅旗蒙古旗人額爾濟圖,同樣在多爾袞的征明大軍之中?!耙栽铺莨ズXS縣,奮勇先登克之。四年敘功,賜巴圖魯號”〔4〕。鑲紅旗蒙古旗人同阿爾,崇德三年,在本旗旗主岳托貝勒麾下效力征明?!爱攷熤鲞呉?,副都統(tǒng)席喇命率護軍防守七晝夜”〔5〕,打敗了明朝軍隊。
崇德五年,皇太極親率大軍征討明遼軍,“松錦之戰(zhàn)”由此爆發(fā)。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也參加了這次極為重要的戰(zhàn)役。例如鑲白旗蒙古旗人綽拜,崇德七年,隨肅親王豪格的軍隊圍困松山城。城內明軍受到洪承疇的命令,“乘夜越壕,犯鑲黃旗營。綽拜擊卻之”〔3〕?;侍珮O念其功績,封綽拜為二等輕車都尉。還有就是正黃旗蒙古旗人阿布喇庫。崇德六年,隨大軍進攻錦州城。遇明軍進攻,“阿布喇庫大聲呼噪,直沖入,斬執(zhí)纛者,奪纛而歸”〔3〕。后來隨宜爾登迎戰(zhàn)明軍,“擊明經略洪承疇援兵,力戰(zhàn)歿于陣,恩賜騎都尉世職”〔3〕。
(二)順治時期
順治元年,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旗滿、蒙、漢軍所有官兵,傾巢而出自山海關南下,開啟了清朝定鼎中原的序幕。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亦相應號召,隨清軍入關作戰(zhàn)。在一片石之戰(zhàn),李自成起義軍正與吳三桂率眾激戰(zhàn),吳三桂不敵,便開關引清軍合擊李自成,李自成大敗,率眾逃亡。在戰(zhàn)斗之中,正紅旗蒙古旗人恩克伊,“奮勇追擊,遂歿于陣”〔3〕。隨后賜予騎都尉的世職。
隨后清軍入關定都于北京,開始著重于清剿各路反抗軍以及南明軍隊,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也參加了相關的軍務。例如正黃旗蒙古旗人圖渾,順治二年隨平南大將軍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徳渾征湖廣農民起義軍,順治三年,圖渾“于彝陵州擊賊陣亡”〔3〕,于是恩賜他為云騎尉之世職。鑲黃旗蒙古旗人額森,順治五年,隨大軍征伐金聲恒叛軍,額森“用云梯攻南昌府,繼卓爾斌以第四人登城克之。賜巴圖魯名,授拖沙喇哈番”〔4〕。鑲藍旗蒙古旗人臾色,順治十二年時,“從寧海大將軍宜爾德征浙江至舟山”〔3〕,與敵軍相遇,勇猛奮戰(zhàn),被流炮擊斃,清帝記其功,恩賜云騎尉世職。鑲白旗蒙古旗人綽拜,順治五年,“隨征南大將軍譚泰討江西叛鎮(zhèn)金聲桓,克復饒州南昌凱旋。賚白金千兩馬四十匹”〔3〕。正紅旗蒙古旗人塞冷,在鄭成功軍隊進攻江寧駐防時,“會同本地官兵破賊”〔4〕。
(二)康乾時期
康熙朝初期,中原局勢逐漸開始緩和,各路叛軍被一一剿滅,愛新覺羅家族成為中原地區(qū)新的主人。但這種緩和的局面是暫時的,康熙十二年,康熙帝為解決三藩問題,決定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反叛,三藩之亂爆發(fā)。康熙帝親自部署平叛戰(zhàn)爭,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亦參與了平定三藩之亂的戰(zhàn)爭。例如鑲黃旗蒙古旗人拜海,為額森之子??滴跏哪辏半S定南將軍希爾根征逆藩耿精忠。至江西遇賊將李茂珠等,于建昌府南鐘鼔山力戰(zhàn)”〔3〕,“拜海中傷陣亡,加世職為二等阿達哈哈番”〔4〕,以表彰其功績。又如鑲藍旗蒙古旗人和貝,隨圖海將軍征征討王輔臣之叛軍。在平涼城外,“和貝隨擊大敗之,又擊賊于峰高嶺,負重傷而歿”〔3〕。清王朝賜予其拜他喇布勒哈番的世職。
雍正年間,準噶爾部一直為雍正帝所必征之地。雍正朝初期,雍正帝忙于穩(wěn)固自己的皇權,無心征戰(zhàn)。直到雍正七年,雍正帝認為各方面條件已然成熟,于是發(fā)起對噶爾丹策零的戰(zhàn)爭。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作為八旗官兵的一分子,也隨軍參與其中。例如正紅旗蒙古旗人八十一,雍正九年,“隨靖邊大將軍卓鼐出征。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至哈爾巴烏蘭與賊力戰(zhàn)陣亡”〔3〕,清帝念其功,賜云騎尉的世職。
乾隆年間,緬甸王國軍隊入侵中國云南,清緬之戰(zhàn)爆發(fā)。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為維護國家完整,積極作戰(zhàn)。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調鳥槍護軍出征緬甸,正紅旗蒙古旗人柴達木,“由健銳營前鋒陞鳥槍護軍”〔3〕,乾隆三十三年,“派往云南征剿緬甸,三十五年擊賊于老官屯陣亡”〔3〕,賜其云騎尉的世職,以嘉其功績。與此同時,乾隆帝多次派兵與大小金川作戰(zhàn),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成員亦隨軍前往。例如正黃旗蒙古旗人塔斯哈,“尋調征金川。三十七年,授六品頂帶藍翎。三十九年三月,擊賊于羅博瓦陣亡”〔3〕,恩賜拖沙喇哈番的世職。
作為較早歸附于清王朝的蒙古氏族,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深得清帝的信任,清王朝將其作為維護王朝統(tǒng)治的根本力量,他們作為八旗蒙古,為維護清王朝的穩(wěn)定與統(tǒng)治貢獻了力量。巴林氏作為蒙古諸多氏族之一,受實力影響,在重大事件中的參與度不及于八旗蒙古博爾濟吉特家族〔7〕,但八旗蒙古巴林氏家族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記載于清朝的史冊之中。他們促進了滿洲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拉施特,主編.史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3〕〔清〕鐵保,等.欽定八旗通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4〕〔清〕鄂爾泰,等.八旗通志初集〔M〕.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5〕〔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清〕福格.聽雨叢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岳銘志,劉天勝,張爽.八旗蒙古博爾濟吉特家族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8).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