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照皮爾斯的符號學三分法對古典園林建筑符號的類型進行研究,對當前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實訓基地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參與設計的江南建筑構件技藝傳承體驗中心進行分析闡述,以期加深學生對建筑非遺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將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精髓融進設計方案,使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實現(xiàn)動態(tài)非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建筑符號;主題空間;非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市2019年姑蘇教育人才資助項目“蘇州古典園林3D復原暨江南木雕技藝傳承研究”(RCZZ201931 );2019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江南建筑木雕賞析與技藝傳承研究”(2019SJA0599)研究成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過符號的形式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城市的底蘊和歷史的文脈,對于城市底蘊的積累、設計藝術的創(chuàng)新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東西,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是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也是人們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憑據(jù)……我們應該注意吸收傳統(tǒng)建筑的語言,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筑個性?!弊鳛樵O計師,更有責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對傳統(tǒng)的建筑符號進行研究,將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融匯到建筑設計、室內(nèi)設計、景觀規(guī)劃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城市規(guī)劃等設計案例中,在豐富項目視覺體驗的同時,保護和展現(xiàn)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激發(fā)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一、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符號的類型
蘇州園林自晉代以來,主要以“歸隱”為主題進行園林的布局設計,北宋蘇舜欽四萬錢購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構建滄浪亭“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斌w現(xiàn)文人的怡然自得、悠然灑脫,此后造園之風日盛,而明代文征明等文人書畫家參與造園設計,更讓蘇州園林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蘇州園林眾多,建筑裝飾圖案蘊含了歷代園主和文人的美好愿望,經(jīng)過歷代建筑師的提煉和總結,已成為吳文化的物化符號之一,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根據(jù)著名符號學家皮爾斯的研究,他認為符號具有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三分法,如果仔細研究的話,還是存在不足,例如綜合蘇州古典園林來看,園林的“曲徑通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應該還體現(xiàn)第四種空間尺度符號。因此,本文對于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符號從建筑的使用者和欣賞者的角度分為幾何符號、具象符號、意象符號、色彩符號、空間符號幾種。
(一)幾何符號是建筑的風韻。是對物象進行點線面的高度概括,具有形式美感和聯(lián)想意義,設計者在規(guī)劃思考過程中有明確的設計意圖表達的幾何元素,其中以廟底溝彩陶和半山彩陶的幾何紋樣最為著名。蘇州園林中的建筑裝飾、洞門花窗造型和地鋪裝飾紋樣的設計是幾何紋樣的集大成者。例如滄浪亭藕花水榭與入口交界處有一天井,漏窗為乾坤袋外形,內(nèi)部由方天畫戟的正面和側面三個抽象符號、兩個花瓶相疊的符號以及銅錢等眾多抽象符號組成,仔細體會則是表達了平升三級、頻頻升級、財?shù)撾p收的美好寓意。蘇州園林各建筑的飛檐、嫰戧水戧尖花式,哺雞雌毛紋頭脊、卷棚歇山頂、懸山頂?shù)任蓓數(shù)姆N類,抬梁式、穿斗式的架構等幾何符號都成為蘇州地域獨有的符號特征。
(二)具象符號是建筑的靈魂。來源于現(xiàn)實的自然形態(tài)而擺脫自然束縛,運用歸納的手法美化、創(chuàng)造出來,具有圖案寓意之美,是欣賞者與設計者跨越時空進行交流并產(chǎn)生共鳴的重要符號,蘇州園林的磚雕門樓、花街鋪地、山花裙板無不有所體現(xiàn)。例如獅子林的揖峰指柏軒客廳兩邊的格柵落地方罩裙板雕刻有“云林洗桐、茂叔愛蓮、陶潛愛菊、右軍愛鵝”等文人趣事,都是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來表達文人雅趣和超然世外的心態(tài),與建筑本身也起到了呼應關系。
(三)意象符號是建筑的精神。意象是運用客觀精神、美學規(guī)律和主觀感受三位一體的再創(chuàng)造視覺思維表達,在建筑中最終要被落到建筑本身和附屬裝飾構件層面上。意象對設計者來說它便是寓“意”于“象”,是通過用來寄托主觀情感及表達客觀事物的客觀物象。中國的四神紋、鴟吻脊、麒麟、龍鳳都是對現(xiàn)實世界各種美好寓意的綜合設計而逐步形成,成為建筑符號的代表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例如耦園作為“耦園住佳偶,城曲筑詩城”的夫妻歸隱園林,建筑符號處處體現(xiàn)出園林的主題和園主人的情感。東花園的東游廊為“筠廊”和西游廊為“樨廊”分別有“夫君、愛妻”的諧音,可謂別具匠心。而游廊之上雕刻有“福(蝠)慶(磬)雙余(魚)”的漏窗、雀替、角花10余處,都是通過物象符號表達夫妻恩愛、琴瑟和諧之意。
(四)色彩符號是建筑的標識。色彩是設計造型的重要元素,建筑作為造型藝術,更離不開色彩。建筑色彩設計往往直接體現(xiàn)建筑師的情感意識和藝術修養(yǎng),為建筑增添無窮的魅力。同時,建筑色彩也是各地區(qū)園林建筑區(qū)別的重要標識,如北方建筑大面積使用朱、青、黃、白、金等原色的方法而形成的富麗堂皇、威嚴雄渾的特征;江南建筑大面積使用灰、白、黑等色而形成婉約雅致、粉墻黛瓦的特征。所有色彩不僅僅是色彩手段,更是一個文化符號象征,使得人們會產(chǎn)生聯(lián)想并具有傳遞不同地域信息的功能。如蘇州園林的磨光紙筋石灰墻、黑色的瓦片和束腰線黑色墻沿、高低錯落的觀音兜院墻與各種形制的屋頂,輔以園林四季植物的色彩搭配,形成了獨有的“粉墻黛瓦、四水歸堂多天井”格局和文人雅士的“水墨江南”意蘊。
(五)空間尺度符號是建筑的核心?!秷@冶》云:“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筑垣須廣,空地多存,任意為持,聽從排布,擇成館舍,余構亭臺;格式隨宜,栽培得致?!闭f明建筑的格局和空間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會形成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意蘊。中國園林由于地域、人文的不同,北方園林深受皇權政治的影響, 禮制等級森嚴,結構嚴謹規(guī)則, 以對稱式布局為主,墻體厚實,內(nèi)外空間界限分明,虛實空間處理不如南方的通透。南方園林多是私家園林,大多為城市山林,空間狹小,常以“以小見大、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意境進行營造而達到布局靈活、曲徑通幽、先抑后揚、尺度適宜的空間布局效果。例如留園的整體空間處理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節(jié)奏與韻律、對景和借景、深度和層次的空間符號表現(xiàn)手法,各個空間運用墻體進行分割,形成了園中園、景中景、“曲徑通幽處、廳堂花木深”的空間處理效果;又如拙政園的海棠春塢、小滄浪以及網(wǎng)師園的梯云室、殿春簃等庭院布局,皆是空間尺度運用得當?shù)牡浞丁?/p>
二、將古典園林建筑符號運用到校園展館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蘇州地區(q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江南古建更是以蘇州為典型代表,蘇州園林的建筑符號成為江南建筑的代名詞。
(一)建筑非遺后繼無人,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難題。“香山幫”是自明代以來中國建筑領域的著名幫派。目前香山幫共有31位多工種(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非遺文化傳承人,由于香山幫學徒時間要3到5年,古建營造又是體力與“技”“藝”的融合,工作艱苦、付出大,收入?yún)s不匹配,因此年輕人不愿意學,造成很多工種后繼無人;部分家族企業(yè)代代相傳,缺乏文化知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意識,墨守成規(guī),在建筑工種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方面也出現(xiàn)了瓶頸。
(二)學校展館固定的展示,無法激活非遺文化。非遺文化遺產(chǎn),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由于年代久遠和年代的不同,在實用性和美觀性方面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有一定距離。要想讓非遺與現(xiàn)代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與欣賞者和使用者產(chǎn)生共鳴互動,將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就要創(chuàng)新非遺傳承方式,激活非遺文化,增強學生對非遺的認知度,激發(fā)學生對非遺的強烈興趣,同時,還要引導和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使非遺文化得到較好傳承。目前很多院校紛紛開設園林古建展示館、江南建筑展示館、江南建筑構件館等,功能主要以展示陳列保護為主,精品用玻璃櫥窗與觀眾隔離開來,沒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化布局,導致展館失去了本身傳承的意義。
(三)校園展館規(guī)劃主題混亂,空間布局程式化。教育部自2018年在高校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遴選工作以來,很多院校借助這個平臺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了非遺傳承基地。但據(jù)筆者在院校交流和現(xiàn)場考察來看,大部分還是以展示為主,將當?shù)氐谋姸喾沁z文化集中到一起,導致主題混亂,展館的參觀流程基本是以歷史順序或種類為主,沒能進行空間主題的有序規(guī)劃,互相之間沒有關聯(lián),傳承還是以參觀的時候才安排展示,沒有形成常態(tài)化,利用率較低。
(四)地域文化教育缺乏,學生傳統(tǒng)底蘊不足。我校五年制高職學生90%以上都來自于蘇州,建筑專業(yè)學生有3000人左右,具有建筑類家庭背景的占有15%-20%之間,但對蘇州傳統(tǒng)古建營造技藝的了解幾乎為零,對于建筑文化和建筑符號的了解也甚少,這些均不利于建筑文化的傳承和技藝的延續(xù)。調研分析有必要在校內(nèi)建立“江南建筑構件技藝傳承體驗中心”,讓學生耳濡目染,參與到斗拱的拆轉、攢尖頂?shù)慕M裝、榫卯結構的制作等項目演示與嘗試中,在沉浸式互動體驗中感受建筑的文化,增強非遺保護意識,讓非遺文化根植于學生的心靈。同時,展館建成后還可對中小學和其他兄弟院校開放,資源共享,有助于傳統(tǒng)建筑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三、古典園林建筑符號在校園展館中的運用
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符號種類繁多,想要在“方寸之間”(學校江南建筑構件技藝傳承體驗中心大概在500平方米)運用建筑符號升華整個展廳主題,還能夠增強參觀者的互動體驗成為設計布局的關鍵。因此,根據(jù)場地層高和整體架構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蘇式門樓、大小木作、磚瓦等構件以及半亭、花窗作為展示的主要對象,總體布局圍繞這些元素以簡單軸線和參觀流線展開,利用室內(nèi)空間立體展示。將實物模型和簡潔扼要的說明相結合,以直接明了的方式向學生和參觀者展示蘇州園林古建的構建精髓,使枯燥繁雜的建筑歷史生動呈現(xiàn)。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對部分構件(主要是斗拱)進行拆裝組合,體驗古建筑的精妙和古人的智慧(如圖1)。
(一)設計理念和整體思路
在原有的建筑室內(nèi)裝飾材料體驗中心基礎上,在不破壞原有大結構前提下,以節(jié)約、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原則,正如園冶所云:“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間進,量其廣狹,隨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體合宜,未可拘率。”形成“可觀、可游、可學、可駐”的設計理念,將建筑構件與建筑本身巧妙地融合,讓傳統(tǒng)建筑煥發(fā)新活力。整體分為“壺園一隅”“詩書傳家”“勤能早達”“薪火相傳”四個模塊,將江南的傳統(tǒng)磚雕技藝、木雕技藝、門窗雕刻、建筑構造、蘇派門樓等建筑符號按流線進行逐一呈現(xiàn),令人產(chǎn)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讓整體的展示融欣賞與體驗于一體。
(二)四個不同主題空間的設計方案
根據(jù)學校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蘇州地域特點,整個空間按照意境、學境、學境界、情境分為四個空間,各空間互相聯(lián)系(如圖2)。
1.壺園一隅。入口處左邊為消防栓和門的開關,無景色可借,參照計成的“板壁???,隱出別壺之天地”思路,設計時運用兩層隔板,月圓門隔扇,墻面采用帶學生做的從乳魚亭看浴鷗池的藝圃復原場景作品,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亭臺影罅、樓閣虛鄰的意境開闊了局促的空間,產(chǎn)生縱深感。月洞門與半亭構成了園林的一角,亭子的各種建筑構件符號和施工工藝流程都進行了文字標注,讓學習者、參觀者、講授者在這樣的空間氛圍中暢談“小中見大、虛實相生、尺度相宜”,產(chǎn)生最為直觀有效的視覺感受。
2.詩書傳家。第二進空間為展館的主要部分,設計時充分考慮到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實現(xiàn)多功能的統(tǒng)一,融參觀、交流、講座、實操于一體。有博古架、12扇裙板雕刻為一年十二季節(jié)花神圖案的隔扇;書桌、抬梁式、穿斗式的木架構依附于建筑隔墻之上,磚雕門樓采取石庫門方磚護門扇磚細斗拱發(fā)戧屋面門樓,并進行雙面門樓的磚雕展現(xiàn)。正面上坊雕刻有磨細清水磚雕琴棋書畫和梅蘭竹菊的圖案組合,背面上坊雕刻有磨細清水磚雕十鹿圖;字牌正面為“麟翔鳳游”,背面為“勤能早達”;正反面的兜肚有“柳帽沾衣”“功成名就”“舜訪歷山”“福祿壽喜”的磚雕圖案。所有的建筑符號均圍繞“詩書傳家”的主題展開,在充分展示蘇州地域特色的各種建筑符號的同時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目的。
3.勤能早達?!扒迥茉邕_”一詞是懸掛在蘇州網(wǎng)師園轎廳的匾額,寓意清廉做官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抱負。本空間的寓意是只有通過勤奮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在專業(yè)上有所突破和成就,早日實現(xiàn)夢想。第三個空間運用防腐木地臺抬升后形成一塊學習交流的空間,運用六個萬字紋樣的隔扇與展廳空間進行了分割,頂部運用的是仿木鋁方通鑲嵌圓形中式宮燈形式。該空間有書架、電腦桌和小型會議學習交流桌,讓參觀者能夠進行停駐交流,讓學生能夠帶著電腦和書籍與古建筑親密接觸,并能夠運用所學軟件知識進行專業(yè)的呈現(xiàn),融交流、學習、實踐于一體,空間利用率高。
4.薪火相傳。教育部《關于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指出:“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配備優(yōu)質師資以及充足的器材、設施設備和場地,建設1個以傳承項目為主打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踐工作坊,組織開展有關傳承項目的系列主題活動和現(xiàn)場實踐體驗活動?!本褪钦f要想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把大師留住,把學生吸引住,就必須要整合資源,開設大師工作坊。該空間將展示與技藝傳承融于一體,主要以香山匠人的蘇州建筑營造技藝展現(xiàn)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邀請了蘇州地區(qū)著名的建筑磚雕非遺大師和木雕非遺大師開設大師工作坊。為滿足學生對于傳統(tǒng)建筑構件的好奇心和增強互動性,唐宋清代的斗拱均是可以組裝拆卸的,學生在參觀學習的同時,可以自己動手,體驗斗拱的各種組合方式,深切體會空間組合復雜而又邏輯縝密的結構體系,將雀替、牛腿、瓦作、木作等進行了附屬于建筑物的展示。構建的木雕技藝傳承工作坊和磚雕技藝傳承工作坊,可以同時滿足30名學生的雕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了解,并能將傳統(tǒng)技藝和建筑符號運用到今后的專業(yè)課程設計與創(chuàng)新中。
5.整體建筑色彩與空間。蘇舜欽的“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都是對于色彩與空間融合的經(jīng)典意象的升華。本展館運用萬字紋掛落符號貫穿始終,達到了元素的統(tǒng)一。在建筑色彩上采取了黑色的瓦片、石灰白墻、原色的推移門、栗色的木質材料、桐油漆過的桌椅、水磨細灰色清磚,達到粉墻黛瓦、清新典雅的意境,整體空間是通過磚雕門樓和萬字花落飛罩進行半隔斷,達到了空間的有效轉換。
四、結語
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建筑符號研究實踐,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形成了學校“江南建筑構件技藝傳承體驗中心”的規(guī)劃設計方案并付諸于實踐,以期學生能夠在校園展館情境氛圍加深對建筑非遺文化的理解和感知,結合非遺傳承人動態(tài)展示、體驗和教師的授課,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項目課程創(chuàng)作中,將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精髓融進自己的設計方案,使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達到動態(tài)非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最好預期。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3]祝紀楠,編著.徐善鏗,校閱.《營造法原》詮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5]陳鑫.蘇州古典園林洞門花窗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作者簡介:裴元生,雙碩士,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環(huán)藝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