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
現(xiàn)在,深度學習是比較熱議的話題。如何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從而使其能力得到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落實,是我們教師追求的目標。人們常說,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要將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貫穿在每一節(jié)常態(tài)課的教學中,促使學生學會深度學習。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基于學生,精心預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必須基于學情。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的放矢地預設教學活動,而不是我們單純按照教學內容,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程式化地執(zhí)行預案,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不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感悟。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被動地學,痛苦地學,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會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嗎?因此,我們要著眼于將來,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預設教學活動。當然,預設只是對即將發(fā)生的事進行初步的分析、設定,實際的課堂還可能出現(xiàn)未預設到或者生成新問題的時候,這就要看我們的教學機智,這也是考驗一個教師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
以教學“年、月、日”為例,基于生活經(jīng)驗,學生可能對年、月、日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那么,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要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設置,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有興趣參與,才有可能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當然,精心預設還需要我們轉變固有觀念,由以往的如何教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轉變?yōu)榇龠M學生學的角度進行學習設計。要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學習,就要進行高品質的教學設計,這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要將精力花在備課上,在備好課上做足功夫。
例如,“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我們需要讓學生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通過比較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與第三邊長度之間的關系,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一定大于第三邊的規(guī)律。要想達到這個教學目標,就要提供操作材料讓學生經(jīng)歷拼擺、觀察、發(fā)現(xiàn)的過程。那么,提供何種材料讓學生進行操作實驗?又如何組織學生探究總結規(guī)律?這些問題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要思考的。下面的設計值得借鑒:首先教師提問:“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有三條線段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為學生提供操作材料:兩根吸管、一根細線。“如果用吸管代表線段,現(xiàn)在只有兩根,怎么辦呢?”學生會想到剪一根或添一根的辦法。最后,運用這兩種方法逐一進行實驗探究。把其中一根剪成兩根,得到三根吸管,用線將這三根吸管穿起來,看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學生匯報整理,啟發(fā)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樣的三條線段一定能圍成三角形?引導學生得出:只有線段a與線段b的長度和大于最長線段c的長度時,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接著,研究“添一根”的實驗。如果用添一根的方法圍一個三角形,是任意添一根嗎?如果有兩根長度分別是3厘米和10厘米的線段,添一根多長的線段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10厘米看成最長的線段,則還要添一根幾厘米長的線段?如果把添的那條線段看成最長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得出:8~12厘米這個范圍。這樣引導學生經(jīng)歷“從一個具體的答案到確定數(shù)的范圍”的思維過程,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
其次,學會放手,學為中心。孩子初學走路時,父母的幫助必不可少,但孩子最終還是要放開父母的雙手才能走得更加穩(wěn)健,學生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剛開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養(yǎng)習慣、教方法,但不能總是抓住不放,牽著學生學,這樣的學習缺少學生的自主參與,親身體驗、探究、感悟的過程,學生會學得比較被動,因此,我們要學會放手,以學生為中心,做好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以“梯形的面積”教學為例,課前,我們首先讓學生猜一猜,梯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然后,讓學生結合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選取所需的圖形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研究梯形的面積。同時,課件出示活動提示:1.將幾個梯形學具放在一起觀察、比較,然后選取所需圖形通過動手拼擺、分割或剪拼等,看能將梯形轉化成已經(jīng)研究過的什么圖形?2.現(xiàn)在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么聯(lián)系?3.如何計算梯形的面積?學生分小組探究的同時,教師觀察。之后,進行全班匯報交流,學生中出現(xiàn)了多種方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將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沿梯形兩腰中點的連線切割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等。無論哪一種思路,都是將未知問題轉化成已知問題,從而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自主探究中,學生的想法通過動手實踐得到了驗證。這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第三,關注評價,調動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結合實際,想辦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多元化的評價無疑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有效方式,評價方式可以采用自評、互評、小組評等,但其中最有效的還是教師對學生及時性、針對性的語言評價。如“你的語言表達清晰流暢”“你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來,真了不起!”“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我們一塊來研究一下”……課堂上善于用語言評價激勵學生的老師一定是學生喜愛的,學生也會因為愛老師而喜歡上這門學科。孩子有了這種自主性的內在學習動力,自然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第四,培養(yǎng)習慣,成就未來。小學就是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最好時期,習慣決定未來?!稊?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shù)學學習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shù)臄?shù)學學習方法。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的習慣,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的發(fā)言。還有良好的發(fā)言習慣以及良好的書寫、作圖、自學等習慣。我們要著眼于將來,為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五,當堂訓練,拓展延伸。數(shù)學課一定要注重當堂訓練,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知識,熟練運用知識,同時也可以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目的。例如,“圓柱和圓錐復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圓柱和圓錐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交流。引導學生思考:將圓柱橫切和沿底面直徑縱切,以及將圓錐沿頂點與底面直徑縱切后,表面積與原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等。接著,分別以長方形的邊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為軸旋轉得到圓柱和圓錐,讓學生猜測、計算其體積的大小,并從中交流、感悟:同一張紙底面半徑大,體積就大。之后,出示問題:油桶的表面要刷漆,每平方米需油漆0.6千克,每個油桶的底面直徑是40厘米,高是60厘米,刷100個這樣的油桶需要多少油漆?讓學生自主交流并解決。同時,引導學生交流思考:在解決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時,大家應該注意什么?接著,播放視頻魔術“變變變”,由一個圓片再到將若干個同樣的圓片疊起來變成圓柱,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如果將若干個同樣的三角形這樣疊起來會是什么圖形?五邊形呢?它們的體積怎么算?在學生交流想法之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感知:像這樣的直棱柱,可以用底面積乘高計算它們的體積。最后,出示想一想:淘氣想用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圍成一個圓柱體,用它裝20立方厘米的沙子,可以怎樣圍?因為有前面用長方形旋轉得到圓柱計算體積的基礎,學生可以想到解決此問題只需要計算出“6厘米為底面周長,4厘米為高”圓柱的體積,然后與20立方厘米進行比較就可以了。但學生借助計算器計算之后,發(fā)現(xiàn)這種圍法不行,可是以4厘米為底面周長的圓柱肯定更小。在學生無法解決時,教師再次啟發(fā)學生思考:同一張紙,什么情況下圍成的圓柱體積較大?我們能不能保證這張紙大小不變的情況下,想辦法增加它的底面積?然后學生借助學具,操作得出:沿長方形寬的中點連線,然后將長方形剪開,再拼成一個長方形,用這個長方形的長作為圓柱的底面周長圍成圓柱。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滿足淘氣裝20立方厘米沙子的要求。學生在解決這樣有層次、生活化、直觀性強的問題中,積累了猜想、分析、推理、驗證等經(jīng)驗,感悟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發(fā)展了空間觀念,數(shù)學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要以課堂為主陣地,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真正得到落實。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