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敘事性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語文新課標對每個學段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學生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的學生能夠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能夠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要求第三學段(5~6年級)的學生要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一、敘事性作品的問題設計
閱讀敘事性作品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啟迪學生的語言智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自加入姜吉群老師“名師+共同體”團隊以來,對敘事性作品的問題設計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反思學習,了解人物形象在敘事性文章中的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敘事性作品的問題設計進行了研究。第一,了解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性作品的內容;第二,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例如課程目標中的認知領域目標:學生能夠自主對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客觀評價,能夠通過解讀其他作品加深對人物的評價,能夠從作者的寫作角度分析人物特點;第三,整合敘事性作品在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敘事性作品的體裁
敘事性作品是通過生活事件敘述和具體環(huán)境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以敘事為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有童話、寓言、神話、故事、小說……這些文章特點鮮明,故事引人入勝,情節(jié)一波三折,人物形象鮮活生動,內涵豐富。
三、敘事性作品的研究
敘事性作品對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作用。筆者講授第一學段《紙船和風箏》這篇課文時,首先引導學生落實敘事性作品學習的第一步——讀,讓學生在完整的、系統(tǒng)的、持續(xù)的閱讀環(huán)境中提升學習能力;其次結合第二學段對敘事性作品提出的目標,讓學生復述,由扶到放,層層遞進,步步落實,使學生從中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最后引導學生在讀懂松鼠的話的基礎上,替松鼠給小熊寫一封信,讓學生交流信的內容,如小熊對松鼠的回應、小熊的心愿與祝福等。講授第二學段《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筆者重點訓練了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例如,讓學生以文章第一處情節(jié)為例,找出描寫孩子的語句,提煉核心詞語:歡樂的笑聲、四處逃散;以第二、三處情節(jié)為例,抓核心詞語概括:歡快地游戲、盡情地玩耍。還可以讓學生摘錄文中描寫孩子在花園中活動的語句或核心詞語,結合描寫巨人行動的句子進行概述。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了解了巨人的形象,理解了文章的寓意,還增強了復述能力和概括能力。講授第三學段《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讓學生談一談文章中作者詳細描寫了哪些事情,為什么。學生只有明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了解作者是如何將那段自由快活的童年生活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此外,筆者還與學生探討了如何選擇事例,怎么描寫人物對話,怎樣用適當的句子表達情感等問題。
四、敘事性作品解讀策略
1.句詞結合
敘事性作品因為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閱讀起來輕松、愉快,與古詩詞相比,說明性文章、抒情性散文等更受學生的歡迎。在教學過程中,詞語和句子是相互依存的,我們不可能脫離詞語講句子,也不可能離開句子講詞語,我們應該將詞語和句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2.賞讀篇章
寫作與閱讀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充分結合了起來,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賞析能力及習作能力。
3.類文對比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十分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敘事性作品的表達特點,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文章或整本書目,從中就能了解不同作者的表達特點和敘事性作品的共性。例如,讓學生從小處著手,先了解敘事性作品的選材、段落安排、標點運用等,再從文章的結構入手,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學習了作者的寫作技巧,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因此,筆者將敘事性作品教學與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相結合,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教師在講授敘事性作品時,應深度解讀文本,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閱讀能力與習作能力,以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張灘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