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然
(蘭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蘭州730000)
語言是音義結(jié)合的符號系統(tǒng),音義之間關(guān)系緊密。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說”,從理論上闡發(fā)了相同聲旁的字往往有相近的意義。其后,戴震在《轉(zhuǎn)語》中說:“各從其聲,以原其義。”[1]王念孫和段玉裁繼承了這一觀點并有所發(fā)展,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敘》中引王念孫觀點:“訓(xùn)詁之旨,存乎聲音。”[2]段玉裁《〈廣雅疏證〉序》也指出:“學(xué)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jīng)莫重于得義,得義莫重于得音?!盵3]這些在訓(xùn)詁實踐中得出的基本理論,說明形聲字的聲符不僅有表音作用,還具有示源功能。本文以許慎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以及《漢語大字典》等為參考,從形義關(guān)系上探索“氐”的源義素,運用音近義通理論,對以“氐”為諧聲偏旁的一組形聲字進行分析,構(gòu)建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氐”聲詞族。
《漢語大字典》解釋“氐”有9個義項[6],分屬dǐ、dī、zhī三聲。其中根柢、根本;至,抵達;止,終極;副詞,表示范圍相當(dāng)于“大略”“大抵”,4個義項屬dǐ聲。低,低下;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星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顆,亦稱“天根”;氐道,古縣名,4個義項屬dī聲。氐池,古縣名,這個義項屬zhī聲?!柏怠弊帧稄V韻》注丁尼切,《集韻》注張尼切,反映了古人知端相通的現(xiàn)象。古無舌上音,中古時受韻頭的影響,知母從端母中分化出來,有了現(xiàn)在的“zhī”聲。
以《說文解字》為主,從中收集以“氐”為聲符的24個形聲字:柢、奃、邸、趆、抵、牴、羝、祗、底、昏、軧、胝、袛、厎、砥、坻、阺、眡、、詆、呧、彽、泜、鴟,又以《漢語大字典》為補充增加了9個因“氐”得聲的形聲字:觝、低、、骶、、、秪、岻、弤。根據(jù)上文分析的表“根柢”“趨向”“土石”的3個源義素,下面具體討論這33個形聲字,并運用系聯(lián)的方法構(gòu)建“氐”聲詞族。
“氐”的金文字形,象種子萌發(fā)長根的樣子,本義為“根柢”,從“氐”得聲的字“柢”“奃”保留了這個意義,通過添加形符突出“根抵”的某一特征。
(1)柢,《說文》:“柢,木根也。從木,氐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戴侗說:‘凡木命根(指主根、直根)為氐,旁根為根,通曰本?!盵7]“柢”應(yīng)是“氐”加形符之后的分化字,本義為直挺的主要樹根。
(2)奃,《說文》:“奃,大也。從大,氐聲。讀若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也。此謂根柢之大。’”[7]《龍龕手鑒》:“奃,二或作,今仾帝二音,大也?!盵8]《漢語大字典》本《說文》。此字在“氐”的基礎(chǔ)上加了一個形符“大”,突出樹根的粗大。
根向下扎的過程具有延伸性,含“趨向”義。形聲字“邸”和“趆”含有“趨向”意義。
(1)邸,《說文》:“邸,屬國舍。從邑,氐聲?!盵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顏注曰:‘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烈?。言所歸至也。”[9]《漢語大字典》:“戰(zhàn)國時諸國客館,漢諸郡王侯為朝見而設(shè)置在京城的住所?!墩f文·邑部》:‘邸,屬國舍?!戾|系傳:‘諸侯來朝,所舍為邸?!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罚骸?范雎)敝衣閑步之邸,見須賈。’”[6]“邸”是歸至的處所,有至而止的含義。
(2)趆,《說文》:“趆,趨也。從走,氐聲?!盵7]《漢語大字典》:“疾走貌?!稄V韻·齊韻》:‘趆,趍走貌?!茏嬷冃?庇?‘趍,亭本作趨,是也?!盵6]本義為快步趨往。
根向下扎入土地這一動作趨向的結(jié)果是根莖與土地接觸,突破土地的阻礙,故引申出“相觸”義,“抵”“觝”“牴”“羝”“祗”5個形聲字包含這一意義。
(1)抵,《說文》:“抵,擠也。從手,氐聲?!盵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排而相歫也?!盵9]歫即拒,此與彼相抵為拒,相抵則止。《廣雅疏證》:“抵,推也?!盵3]本義為擠,推排,指手觸而對抗。
(2)觝,《說文》未收?!稘h語大字典》第一個義項是(用角)頂;觸,引“《玉篇·角部》:‘觝,觸也?!痘茨献印ふf山》 :‘熊羆之動以攫搏,兕牛之動以觝觸。’”[6]《康熙字典》:“《正韻》,典禮切,音邸。與牴同。觸也?!盵10]本義就是用角頂、觸。
(3)牴,《說文》:“牴,觸也。從牛,氐聲?!盵7]《漢語大字典》:“用角碰撞。也作‘抵’?!墩f文·牛部》:‘牴,觸也。’段玉裁注:‘亦作抵觝?!痧チx證:《漢書·揚雄傳》:‘犀兕之牴觸。’按:《漢書·揚雄傳》《文選·揚雄〈羽獵賦〉》均作‘抵觸’。”[6]本義為用角觸碰。
(4)羝,《說文》:“羝,牡羊也。從羊,氐聲?!盵7]《集韻》:“羝,或從牛作牴”[11]。牴”本作“觸也”,人們抓住公羊角堅硬、性好斗,時常用角互相抵觸的特征,賦予“牴”公羊的含義?!棒啤薄盃埂痹谶@一意義上異形,“羝”的命名理據(jù)可能是從聲旁“氐”含有的“相觸”義中得到的。
由“氐”得聲的“抵”“觝”“牴”三字都有“相觸”的含義,加了不同的形符是為了表示用來互相對抗的東西不同,后來在文字使用過程中區(qū)分不再嚴(yán)格?!蹲衷础罚骸啊妒酚洝窌罚骸坑仁项^有角,黃帝斗,以角抵人?!@個意義也做牴、觝。”[12]《說文》將“牴”解釋為“觸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牴,觸也。角部曰:‘觸,牴也’亦作抵、觝?!盵9]都可表示“用角相觸”義。具體分析含“相觸”義的這組形聲字,發(fā)現(xiàn)在這一意義中,相較于接觸,接觸物之間的對抗意味更為突出,這恰好與根下扎與土地對抗、沖破阻礙的動程相貼合。
根向土地深扎趨向的主要方向是下方,由此產(chǎn)生“向下”的方向義,“低”“底”“昏”“”都包含這一意義。
(1)低,《說文》未收?!稘h語大字典》:“《說文新附》:‘低,下也。從人、氐,氐亦聲?!谝粋€義項為矮,離地面近(與‘高’相反)?!盵6]《康熙字典》:“低,《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并底平聲。高之反也,俛也,垂也?!盵10]“低”與“高”相對,則位置居下。
(2)底,《說文》:“底,(山)[止]居也。一曰,下也。從廣,氐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山當(dāng)作止之誤也,字從廣,故曰止……下為底,上為蓋,今俗語如是?!盵7]“底”表位置居下的部分,如“鍋底”,現(xiàn)代漢語有雙音詞“底下”。
(3)昏,《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7]黃昏時太陽落下。
向下延伸最后就到達事物的末端,由此表示某類事物的底部或末端,“骶”“軧”“胝”“袛”都包含“末端”的意義。
(1)骶,《說文》未收。《漢語大字典》:“骶骨。腰椎下部五塊椎骨合成,上寬下窄,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骶骨前面稍凹陷,有四對骶前孔,后面粗糙,有四對骶后孔。古指尾骨。”[6]《玉篇》:“骶,臀也?!盵14]《字匯·骨部》:“骶,臀也,脊尾曰骶?!盵15]尾骨即骨的末端。
(2)軧,《說文》:“軧,大車后也。從車,氐聲?!盵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軧,大車后也。大車以載任器。牝負長八尺,謂較也。其后必崇。其闌與三面等。非若小車之后也,故曰軧,軧之言底也?!盵9]《漢語大字典》列“軧”第一個義項“大車后”[6]?!拜B”指大車的后部也就是整個車的末端。
(3)胝,《說文》:“胝,腄也。從肉,氐聲。”[7]《漢語大字典》:“手腳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俗稱繭巴?!盵6]指長在肢體末端的肉繭。
總體來看,扎根是一個具有趨向性的動作,含“趨向”義,具體分析這個動作延展的過程,根莖在延伸過程中要突破阻礙與土地接觸,含有“相觸”義;根莖的延伸方向總體是向下的,含有“向下”義;根的向下延伸的結(jié)果就是到達事物的末端,含有“末端”義。
《說文》分析“氐”的字形:“從氏下箸一。一,地也?!奔础柏怠钡脑熳至x當(dāng)中就包含“地,土石”的意義。
(1)厎,《說文》:“厎,柔石也。從廠,氐聲。砥,厎或從石。”[7]《漢語大字典》:“同‘砥’,質(zhì)細的磨刀石。《詩·大東》:‘周道如砥?!睹献印とf章》作‘周道如厎。’”[6]本義為質(zhì)地細膩的磨刀石。
(2)砥,《漢語大字典》:“磨刀石。質(zhì)粗者為礪,細者為砥。也作‘厎’?!稄V雅·釋器》:‘砥,礪也?!盵17]本義與“厎”同,指質(zhì)地細膩的磨刀石,“砥”和“礪”渾言不別,現(xiàn)在有雙音詞“砥礪”。
(3)坻,《說文》:“坻,小渚也?!对姟吩唬骸鹪谒雄妗瑥耐?,氐聲?!盵7]《爾雅正義》:“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18]即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在33個由“氐”得聲的形聲字當(dāng)中,有一些是用來給山水名物命名的,具體有:泜,《說文》:“泜,水,在常山。從水,氐聲?!盵7]岻,《漢語大字典》:“山,《玉篇·山部》:‘岻,山名?!盵6]弤,《康熙字典》:“弤,雕弓也?!盵10]鴟,《說文》:“,也。從隹,氐聲。籀文從鳥。”[7]這些字的命名理據(jù)復(fù)雜,這里不作探究。
在33個形聲字當(dāng)中還有一些由“氐”得聲的轉(zhuǎn)注假借字,不能進行同源系聯(lián)。如詆,《說文》:“詆,苛也。一曰訶也。從言,氐聲。”[7]《古文字詁林》認(rèn)為:“詆為訶之轉(zhuǎn)注字。詆從氐得聲,氐從氏得聲。訶從可得聲。氏、可聲同歌韻,又詆音端紐,可音本在見紐,見端皆摩擦清音也,字從音?!盵5]呧,古同“詆”。又如彽,《玉篇》:“彽徊,猶徘徊也?!盵14]只出現(xiàn)在聯(lián)綿詞“彽徊”(又作“低徊”)當(dāng)中,聯(lián)綿詞重在表音,單字沒有實際含義。此外,在33個“氐”聲字當(dāng)中“眡、、、、秪”字義與“氐”的義素?zé)o關(guān),“眡”表“觀看、查看”義,“”《廣韻》釋為“隱也”,“”表“怒不進”義或“驚駭”義,“”表“網(wǎng)”義,“秪”表“谷物剛成熟”義,無法納入我們建立的詞義系統(tǒng)中,不作為“氐”族詞討論。
通過對由“氐”得聲的33個形聲字的系聯(lián)分析,歸納出“氐”聲詞族以“根柢”義、“趨向”義、“土石”義3個源義素為主要發(fā)展方向,加之還可作為命名理據(jù),形成了如圖1所示的“氐”聲詞族系統(tǒng)。
圖1 “氐”聲詞族系統(tǒng)
詞的同源關(guān)系以音近為必要條件,同源孳生呈網(wǎng)絡(luò)狀,既多層,又多向,演變層次越多、軌跡越長,距離越遠[19]。具體分析圖1顯示的詞族發(fā)展路徑:第一,“氐”的本義是“根柢”,依據(jù)本義通過添加形符突出“根柢”的某一特點產(chǎn)生分化字“柢”“奃”。第二,由“趨向”義產(chǎn)生的兩條引申路徑,根延伸的結(jié)果是與土地接觸,加之根的延伸沖破阻礙,故其產(chǎn)生的“相觸”義往往含有相互對抗的意思;根的延伸方向主要是向下,故產(chǎn)生“向下”的方向義,向下延伸到達事物的末端,由“向下”引申出表“末端”的含義。第三,“氐”因“氏”加指事符號“一”產(chǎn)生,“一”即地面,故得出“土石”義。分析這些形聲字,盡管“氐”聲詞族由3個主要的源義素進行同源孳生,但這3條路徑產(chǎn)生新詞的數(shù)量并不均衡,沿著“趨向”義孳生的詞明顯較多,而保留氐本義“根抵”的字則最少。這充分顯示了詞義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揭示出詞義演變過程中的不平衡性,也再次提醒我們聲符不僅可以表音也可以表義,恰當(dāng)?shù)剡\用音近義通理論對于研究詞義發(fā)展和演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