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婷
【關鍵詞】循證護理;小兒手足口病;療效;并發(fā)癥
手足口病多發(fā)于夏季,且5 歲下嬰幼兒為疾病高發(fā)群體,多數患兒病情較輕,患兒在發(fā)病一周內可自愈,而部分少數患兒因護理不當、治療不及時會加重病情發(fā)展,引起一系列疾病并發(fā)癥,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而積極治療的同時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1]。以往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療效不佳,循證護理是遵循證據進行臨床護理的護理模式,我院將其用于小兒手足口病護理中,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的手足口病患兒均來自我院接收的并且篩選出68 例研究,病例收集用時從2018 年4 月至2021 年9 月,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小兒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關于手足口病的診斷準[2],患兒多存在口痛、發(fā)熱等癥狀,同時肢體或口腔黏膜出現斑丘疹、皮疹、潰瘍、皰疹;排除先天性疾病者、存在感染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等。按照抽簽的方法分為數量相等的2 組各34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1.5 歲~5 歲,平均年齡(3.41±0.78)歲,對照組,男19 例,女15 例,年齡2 歲~5 歲,平均年齡(3.78±0.85)歲,兩組資料比較沒有差距(P >0.05)。
1.2 方法
對照組依然和以往實施的常規(guī)護理一樣,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首先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所有成員均參與循證護理培訓,了解循證護理的方法、理念。之后收集循證護理的問題,因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少數者會出現腦膜炎、循環(huán)障礙等嚴重并發(fā)癥,循證問題為如何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如何改善患兒的病癥,如何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再次給予循證支持,根據以上提出的問題在知網、萬方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根據臨床經驗、相關文獻選擇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并根據此制定合適的護理方案,再次進行循證應用。(1)因患兒年齡較小,疾病會導致患兒出現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保持溫和、親切態(tài)度,通過童趣性的語言以游戲、故事的方式給患兒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同時安慰、鼓勵患兒,緩解其負面情緒;(2)其次因該病會通過飛沫傳播,患兒的糞便、唾液等均有傳染性,因此護理人員需做好消毒隔離的制度;定期對病房空氣進行消毒,并用消毒液清潔病房物體表面、地面,定期對患兒被褥、衣物進行高溫蒸汽消毒或暴曬,正確處理患兒的糞便或唾液,嚴格控制探視人數,以免出現交叉感染;(3)因患兒容易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因此需要時刻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若有異常及時協(xié)助患兒翻身,防止出現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4)對癥護理:患兒用藥后會出現不良反應,給予針對護理,給予患兒皮膚護理及口腔護理,餐前使用氯化鈉溶液清理患兒口腔,督促患兒飯后及時漱口,勤剪指甲;護理人員定期監(jiān)測患兒體溫,及時進行物理降溫,鼓勵患兒多飲水;(5)給予患兒及家屬健康宣教,給患兒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要求患兒家屬監(jiān)督患兒運動鍛煉及飲食情況。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兒的皮疹消失用時、退熱用時及住院用時;(2)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 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 ± s)表示,進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兒的皮疹消失、退熱及住院用時
觀察組患兒的皮疹消失、退熱及住院用時明比對照組更短(P <0.05)。
2.2 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4%,對照組為14.7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 <0.05)。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科傳染性疾病,其是因柯薩奇病毒A16、A5、EV71 等多種腸道行病毒引起的,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需采用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本文分析了循證護理對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效果,以為手足口病患兒選擇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的皮疹消失、退熱及住院用時明比對照組更短(P <0.05);觀察組出現并發(fā)癥的情況比對照組更少(P <0.05),主要是由于循證護理給予了手足口病患兒更為專業(yè)、有針對性的護理,從而穩(wěn)定了患兒情況,提高了護理效果[3]。
總之,循證護理對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