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龍,姚甜靜,姜亞杰
(安陽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隨著生活品質(zhì)的提高,人們對生活中的產(chǎn)品也有了較高的要求,廚房用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廚房刀具的正確選用可以給人帶來良好的烹飪體驗。但是現(xiàn)在市場上的廚刀存在很多人機方面的問題,使人們在切菜的時候,體驗感很差,長時間作業(yè)后,會出現(xiàn)手疼、胳膊酸的問題,甚至引發(fā)一些手部關節(jié)疾病。因此,以人機工程學為理論依據(jù),針對廚刀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廚刀進行改良設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廚刀是一種常見的手握式工具,這類實用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幫助人們增加動作范圍、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如果手握式工具的設計不合理,導致人們在作業(yè)或日常生活中長久使用設計不良的手握式工具和設備,會造成很多身體不適、損傷與疾患,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人受傷致殘,增加了人們的心里痛苦與醫(yī)療負擔。因此,手握式工具的設計必須考慮其中的人機工程學要求。
由于手握式工具在使用過程中需要頻繁施力,因此,手握式工具必須便于施力,否則就容易引起疲勞,影響操作效率。而人們在操作活動中,肢體所能發(fā)揮的力量大小除了取決于人體肌肉的生理特征外,還與施力姿勢、施力部位、施力方式和施力方向有密切關系。因此,手握式工具的設計,必須盡量保證人們能夠以便于施力的姿勢進行使用,才能提高操作效率而又不易引起疲勞。
人們的抓握姿勢嚴重影響著工具的人機合理性。在使用抓握式工具時,當手腕處于順直狀態(tài)時,腕關節(jié)處于正中的放松狀態(tài),但當手腕處于掌屈、背屈、尺偏等別扭狀態(tài)時,就會產(chǎn)生腕部酸痛、握力減小,如果長時間這樣操作,會引起腕道綜合征、腱鞘炎等癥狀。
丁玉蘭在《人機工程學》一書中對傳統(tǒng)和改進的兩種鋼絲鉗的使用操作進行了實驗對比和分析[1]。圖1是使用傳統(tǒng)設計的鋼絲鉗與改進設計的鋼絲鉗患腱鞘炎人數(shù)的比較,傳統(tǒng)設計的鋼絲鉗造成掌側(cè)偏,而改良設計使握把彎曲,操作時可以不必采取側(cè)偏的姿勢,就能維持手腕的順直狀態(tài)。在傳統(tǒng)鉗用后第10到12周內(nèi),患者顯著增加,而改進鉗使用者中沒有此現(xiàn)象。
圖1 使用不同的鋼絲鉗后患腱鞘炎病人數(shù)比較
手握式工具的把手進行這種彎曲式設計,可以降低疲勞,較易操作,對于腕部有損傷者特別有利。
手是人體進行操作活動最好的器官之一,手握式工具需要頻繁與人手進行接觸和交互。如果長時間使用不合理的操作把手,可使操作者產(chǎn)生痛覺,出現(xiàn)老繭甚至變形,并影響勞動情緒、勞動效率和勞動質(zhì)量。因此,操縱把手的形狀除了應滿足操作要求外,還應符合人手的結構、尺度以及觸覺特征。
手握式工具操縱把手的設計,主要應該考慮到把手的形狀與手的生理特征相適應。就手掌而言,掌心部位肌肉最少,指骨間肌和手指部位是神經(jīng)末梢遍布的區(qū)域。而指球肌、大魚際肌、小魚際肌是肌肉豐滿的部位,是手掌上天然的減振器。如圖2(a)所示,設計把手形狀時,應避免將把手絲毫不差地貼合于手的握持空間,更不能緊貼掌心。把手的著手方向和振動方向不宜集中于掌心和指骨間肌。因為長期使掌心受壓受震,可能會引起疲勞和操作不準確,甚至會引起難以治愈的痙攣。圖2(b)-(g)是不同把手形狀與人手生理結構關系示意圖,其中(e)(f)(g)中的把手形狀直接與人手掌心緊密接觸,長時間使用會引起手部不適,甚至造成損傷。而(b)(c)(d)中把手形狀的設計既符合人手的結構、尺度等生理特征,也在把手與掌心之間留了一定的空間,符合人手掌心的觸覺特征,是較好的設計。
圖2 手的生理結構及把手形狀設計
要設計一種合理的把手,必須考慮手掌寬度、手握粗度、持握狀態(tài)和觸覺的舒適性等。通常,把手的長度必須接近和超過手掌寬度,使手在握柄上有一個活動和選擇的范圍。把手的徑向尺寸必須與正常的手握尺寸相符或小于手握尺度。如果太粗,手就握不住把手;如果太細,手部肌肉就會過度緊張而疲勞。
本課題針對傳統(tǒng)廚刀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根據(jù)問卷結果,不少人群反映在使用廚刀時,存在手部姿勢不舒適的問題,長時間使用會出現(xiàn)手腕酸痛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傳統(tǒng)菜刀的手柄與刀片大多都在一條直線上,人們在進行切菜動作時,腕部會處于抬起落下的扭轉(zhuǎn)狀態(tài),這就導致手腕頻繁處于一個尺偏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菜刀的刀片與手柄的銜接處理不好,導致人們在切菜時,食指和拇指也會一直抵在刀背或刀的側(cè)棱上,長時間使用會對手部造成磨損等傷害。
另外,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由于傳統(tǒng)菜刀的刀片裸露在外,有30%的被試者對于菜刀的安全問題存在心理恐懼,擔心菜刀因為存放不當,而造成意外事故。
本設計對廚刀使用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根據(jù)人機工程學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良設計,力求設計一款舒適、健康的廚刀。
傳統(tǒng)廚刀在使用時,手部的施力方向與阻力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就導致人們在使用時必須手腕下壓,虎口施力,而無法直上直下均勻施力,否則把手會向下旋轉(zhuǎn)產(chǎn)生力矩而使廚刀向上翹起,如圖3左圖所示。
圖3 廚刀施力示意圖
為了避免傳統(tǒng)廚刀的這個問題,如圖3右圖所示,把廚刀把手和刀刃做一定的彎折處理。這樣廚刀的用力與阻力在同一條直線上,不會產(chǎn)生使廚刀旋轉(zhuǎn)的力矩,并且這樣的設計使廚刀的施力集中在刀刃中部,增加單位長度上的切削力,避免消耗多余的力,提高操作效率。另一方面,根據(jù)人機工程學知識可知,把手的彎折處理也能使手腕處于順直狀態(tài),當工具的把手與工作部分成10°左右的夾角時,效果最好。
根據(jù)廚刀施力分析與人機工程學知識,本設計綜合考慮廚刀施力方向與手腕狀態(tài),取刀柄與水平面的角度為12℃,并且將刀刃部分也設計成弧形,這樣既保證了刀刃的阻力與用力共線,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在使用菜刀時手腕的不斷彎曲,如圖4所示,人在使用廚刀時,手臂自然下垂,保持手腕順直,處于放松狀態(tài),改善了施力的狀態(tài),減小了腕部的負荷,保證了用刀動作的流暢。
圖4 改良廚刀施力示意圖
本設計的刀柄外形與人手持握的弧線形吻合,手柄的截面近似橢圓形,使人在持握的時候,握感更強,更加舒適、便于施力。刀柄前端的凸起,可以防止刀從手中脫落。刀刃與刀柄之間采用一段過渡,避免拇指食指與刀棱直接接觸受到較大的局部壓力,以及與金屬直接接觸帶來的不適感。
對于廚刀把手的尺寸設計,其設計要素主要包括把手的長度、直徑、截面形狀等,把手尺寸的設計主要基于人機工程學中人的手部生理尺寸進行設計。①把手長度:把手的長度取決于使用者的掌寬,性別不同也會略有差異。通常,把手的長度必須接近和超過人體手掌寬度,故應以男性大尺寸掌款為設計依據(jù)。根據(jù)國標GB10000-88《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18-65周歲男性95百分位手寬為89cm,一般來說,手握式工具把手的長度尺寸在100-125mm之間,本設計廚刀把手長度取105mm,使刀柄的長度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求。②把手直徑:對于廚刀而言,把手的直徑直接影響著握感舒適性。把手直徑根據(jù)不同情況,一般接近于使用者的手握尺寸。本設計的把手直徑取25mm,既保證了使用時的握感,又不會因為刀柄太粗從手中脫落。③截面形狀:刀柄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外形更加圓潤,增加了與使用者手掌的接觸面積,也加強了使用者的舒適度且不易脫落。廚刀把手尺寸及形狀如圖5所示。
圖5 廚刀把手尺寸及形狀
廚刀是準備食材的過程中必要的工具,并且很容易被隨意放置,導致發(fā)生了很多嚴重的傷害。此外,根據(jù)問卷調(diào)研結果,廚刀裸露的刀片、鋒利的刀刃,一定程度上都會讓人產(chǎn)生恐懼感。本設計經(jīng)過對廚刀的改良,將原本廚刀的刀片設計成可收縮的刀片。在不使用時,可以將刀片旋轉(zhuǎn)收回刀殼里,避免因為廚刀的存放不當,導致意外發(fā)生,并減輕了鋒利刀刃給人們帶來的恐懼感,在外觀上看起來也更加輕巧。
本設計基于人機工程學原理對廚刀進行了改良設計,使廚刀在使用過程中更加的高效、舒服、安全。在保持菜刀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本設計主要對廚刀的造型進行重新設計,以解決長期使用廚刀過程中手部受到的損傷。但是,本設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由于刀片較窄,本設計改良廚刀不適用于大塊肉類等食物的切割,其定位僅適用于青菜、水果等較易切割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