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閩清高級中學 (350800) 林朝暉
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是數(shù)學學習的基礎,是提升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指的是學生在經歷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受、體驗與認知.對于學生來說,數(shù)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中獲得,在“思”中提升,在“悟”中遷移.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在觀察操作中把感受提升為經驗;讓學生經歷內化、反思等活動過程,從而提煉出具有數(shù)學本質的基本活動經驗.筆者以高中數(shù)學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平面向量的概念”的教學為例,談談積累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對概念進行歸納、抽象、概括的過程,經驗性認識常常是內隱的,教師應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一學生的基本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恰當?shù)膯栴}情境,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新知的“腳手架”,把一些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活動動機,幫助學生從“冰冷的美麗”中真正感受和體驗數(shù)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時的“火熱思考”,從而喚醒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教學片斷1 創(chuàng)設情境,抽象概念
問題1 某景區(qū)內有三個小島A,B,C,幾位游客乘觀光游艇先從A到B體驗雙向索道,再從B至C感受水上滑梯,請從物理角度談談在此觀光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量.
追問:請同學們回顧物理中學過的位移,說說距離與位移這兩個量有什么不同?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得到位移是矢量,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而距離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設計意圖:從熟悉的問題引人,引導學生把問題1的內容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引出向量的原型“位移”.
問題2 大家能再舉出幾個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嗎?
師生活動:學生舉出如下例子,如速度,加速度,重力、浮力等.
追問:能否舉出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量?(意圖通過對比,凸顯出向量的兩個要素.)
生:身高、體重、面積、體積……
師:在數(shù)的概念的學習中,我們從一本書、一支筆、一付眼鏡……抽象出了只有大小的數(shù)“1”.類比數(shù)的概念,可以對大小和方向兩個要素的量進行抽象(如浮力、重力、速度、加速度等),得到一種新的量,我們將這些量叫做向量.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列舉實例,提煉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抽象、概括出“向量”的概念.
問題3 請大家說一說,我們可以按照怎樣的思路研究一個新概念?
設計意圖:類比實數(shù)的教學,引導學生歸納出研究一個新概念的基本思路: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屬性——給出定義——用符號表示——認識特殊對象——研究特殊關系——數(shù)學應用.
“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學內容涉及到多個概念的形成、同化和命名.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喚醒學生基本活動經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受新知,并在腦海中形成新知的表象.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運用類比、特殊化等思想方法“賞玩”新概念,引導學生提煉研究新概念的一般思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學習新概念、研究新問題的方法,為后續(xù)的學習起到了“導游”作用,發(fā)展了數(shù)學抽象素養(yǎng).
學生在參與和經歷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直接獲得一些數(shù)學活動經驗,但如果這些經驗僅僅停留在感性的層面,只是膚淺的經驗,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智慧引領學生揭示感性經驗背后理性的力量.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做”探索知識和規(guī)律,在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感悟數(shù)學,直至獲得某些“再創(chuàng)造”的思維活動成果.這樣,才能使學生生成的基本活動經驗更加豐富、深刻,更“接地氣”,從而實現(xiàn)“感性經驗”向“理想經驗”的提升.
教學片斷2 形象表示,深化理解
問題4 為了方便起見,學習了向量概念之后,通常需要用符號表示.大家想一想,如何表示一個實數(shù)?
生1:可以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實數(shù),如a,b,c…
師:還可以怎么表示?
生2:畫數(shù)軸表示,如圖1,AB=1,OB=2.
圖1
師:實數(shù)可以這樣表示,那平面向量該怎樣表示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提煉出符號化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符號化意識.
師生活動:學生討論,然后請兩位同學板書,師生討論并完善.
追問1:這兩位同學都想到用有向線段來表示一個向量(如圖2),這是向量的“形”的表達方式,也可用符號表示,我們應該怎樣用符號表示呢?
圖2
師:生3將向量和線段進行類比,非常好!類比思想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設計意圖:進一步強調向量的方向性,深化學生對向量概念的理解.
教學片斷3 認識特殊,引出關系
問題5 大家知道,有兩個很特殊的實數(shù)0與1,是否也有特殊的向量呢?
生5:有,長度為0與長度為1的向量就是特殊的向量.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0與1這兩個特殊實數(shù),類比引出零向量、單位向量的概念.
追問1:零向量與單位向量的方向該怎樣規(guī)定?
追問2:若將平面上所有的單位向量平行移動到同一起點,想想這些單位向量的終點軌跡是什么?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學生容易忽略的向量的方向性,滲透規(guī)定零向量方向任意的合理性.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突破單位向量的方向這一難點.
追問3:剛剛已經學習了特殊模長的向量,是否具有特殊關系的向量呢?
問題6 說出圖3中各個向量的模,其中哪些向量是單位向量?
圖3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深化學生對向量的模與單位向量的理解.
追問2:平行向量從方向上刻畫了向量的關系,它們與大小是否有關?
追問4:兩個向量相等,是否與其位置有關?
師: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以“自由平移”,說明了向量是可以平行移動的“自由之軀”,與向量的起點無關.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感知、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參與向量概念的定義過程,歸納出平行向量、相反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使概念成為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后的自然產物,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也為引出共線向量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共線向量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問題7意在引導學生體會共線向量就是平行向量,自然獲得共線向量的定義.
以上探究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串為主線,啟發(fā)學生類比實數(shù)概念的學習,通過操作、分析、思考、討論,逐步抽象概括出向量的有關概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注重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并運用類比的思想、聯(lián)系的觀點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的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探索向量的有關概念.隨著學習活動的逐步推進,部分學生能主動地運用類比的思想進行探究,自然獲得與向量有關的基本概念,從而積累了“數(shù)學化”的活動經驗,提升了直觀想象、數(shù)學抽象、邏輯推理等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數(shù)學知識的類比性使得學生所積累的基本活動經驗具有遷移性,這些經過學生內化、感悟的經驗是學習新知的生長點.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數(shù)學學習活動所需要的情境,并給學生留足反思感悟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經歷內化、反思等活動過程,這樣有利于數(shù)學知識在深度思考中得到提升與完善,有利于建構系統(tǒng)化的認知體系.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積淀豐富多樣、“生長力強”的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
教學片斷4 辨析概念,深度思考
問題8 下列說法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2)單位向量是相等向量;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可能產生的理解偏差,讓學生辨析,強化他們對概念本質的理解,積累活動經驗.
問題9 設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
圖4
圖5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的含義,深化相等向量和共線向量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片斷5 反思總結,提升高度
問題11 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你能應用思維導圖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梳理嗎?
問題12 本節(jié)課學習中運用了哪些數(shù)學思想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深化向量有關概念,為學習向量的運算鋪墊;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數(shù)學思維方式、數(shù)學思想方法,獲得研究新概念的基本套路.
對上述問題的辨析與反思,發(fā)揮了一般觀念的思維引領作用,是學生對平面向量概念的再認,對向量概念形成過程中體現(xiàn)的研究方法、研究經驗的總結反思,有利于建立更高層次的認知結構,從“經歷”走向“經驗”.
總之,數(shù)學教學需要讓學生親身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在“做”、“思”與“悟”中不斷積淀基本活動經驗.數(shù)學課堂教學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豐富性和挑戰(zhàn)性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邏輯推理、反思總結等思維活動,促進個體經驗的交流與融合,從而“生長出”新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讓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更加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