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每個學校的核心目標。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以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要讓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兼顧自己的審美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對世界的感悟。老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尋找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語文審美。
【關鍵詞】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3-0099-02
【本文著錄格式】潘金平.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途徑探究[J].課外語文,2021,20(13):99-100.
引言
在當下,核心素養(yǎng)是中國教育界一個新興名詞,也是中國教育行業(yè)即將要發(fā)展的目標,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原先的傳統(tǒng)教育早已不能夠滿足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所以各學校為了滿足教育的深化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成為了接下來教育的關鍵。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他們一生發(fā)展都有所影響,所以對于中職語文教育來說,尋找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至關重要,在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文字魅力,學生對于文學的欣賞水平,以及在將來交流中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的理解和對世界各國知識的感知。而由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國家最新提出的教學目標,所以在途徑以及方法上沒有哪個學校有經驗,如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成為了當下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也是本次文章所討論的要點。
一、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概括
在探究中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首先,核心素養(yǎng)就是培養(yǎng)學生有關于學科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相應對之總體的概括能力,而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語文基礎知識,語文的文字語言詞匯積累,語文的學習思維,以及對文章的審美和最基礎的邏輯思維思考能力。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在小學以及初中學生都有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所以在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老師在這兩點可以較為省略,但由于中職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生活中,老師要首先為培養(yǎng)學生做出充足的準備,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構建屬于自己教學學生的學習體系,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激情,運用語言的魅力以及文字的美感,幫助學生強化語文學習思維、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對于本國的文化自信,發(fā)展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從而傳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理解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目的。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首先是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在中國的教育中語文學科大多是枯燥的,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高,使得后續(xù)的語文教學發(fā)展難以展開,并且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也是其他國家學生人數的幾倍,這就導致老師無法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老師對他的關注,使得在后續(xù)學習中越發(fā)的難以進行學習。并且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其中所思考的東西較少,使學生在上課時容易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老師上課所講的重點內容,學生會忘記或者完全沒有聽進去,這就導致許多學生的語文成績難以提升,達不到其他學科那樣的高度。并且語文學科是一個先易后難的學科,越往后面學習,其深度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學生在前期的學習就缺乏了基礎的掌握,在后期的學習中學生逐漸產生對語文的厭惡心理。并且語文是一個主觀性較強的學科,這就導致在具體的題目下,沒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答案,使得學生在做相應的語文習題時難上加難。
(二)學生缺乏語文的踐行力
學生缺乏語文的踐行力,首先,由于語文是一個純文學類學科,這就導致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下,并沒有相應的實踐方向,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想要實踐時很難找到目標,這就導致學生在生活中想要應用語文知識,很難找到應用點,許多知識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很少,這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語文的學習并不重要。其實不然,語文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明顯,就像春風拂過水面一般,只是略起波瀾,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教材中缺乏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語文的教學不僅僅是語言能力以及文章欣賞水平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學生繼承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在中職語文課本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所占比例過少,雖然許多描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過于枯燥,但是這更多是老師的責任,他們并沒有想方設法地將文章如何為學生表達得更加有趣尋找思路,而是只是照本宣科地為學生講述文章,這不僅僅會讓學生失去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上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三、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深挖教材內容,激發(fā)思考興趣
在教育中,老師想要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首先要從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出發(fā),從課本入手,探索其中的內容,讓學生對課本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的思考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閣五二至之中,景泰藍的制作這一課時,盡管有些學生可能在學習之前就對景泰藍這一瓷器有所了解,但更多的卻是只知青花瓷,而不知景泰藍。所以老師在具體教學中,首先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一些自己認為比較美的景泰藍瓷器的照片,然后了解該瓷器背后的歷史故事,通過課上的互相交流,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求知欲望。學生在具體調查資料時,通過景泰藍可以旁敲側擊地了解中國其他著名瓷器,例如唐三彩、元青花等。通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以讓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思考興趣,也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課外知識。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增強語文踐行力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首先老師在布置與課文相關的實踐作業(yè),其實并不像學生想的那般枯燥,甚至是難以完成。而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例如尋找即將學的一篇課文的其他內容。
在學習《長江三峽》這一課時,首先學生尋找長江三峽到底是哪三個,然后尋找長江三峽的照片,最后尋找長江三峽的具體長度,學生在尋找資料時,總會觸及到三峽水電站的相關知識,通過學習以及標記,學生可以談一談自己到底喜歡三峽的哪一階段。這樣的實踐活動輕松,所以在開展時可以十分的順利,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時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地理知識以及人文知識。
(三)增加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繼承力度
在語文課堂中,老師可以為學生融入更多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并且可以將其中的思想以及知識利用現代的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對學生的三觀進行重新的矯正。每一篇文章,并不是干巴巴的一些文字,而是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所以老師在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時,要讓他們像講故事一般,最終通過多次的朗讀,掌握文章的大意,然后小組之間互相為對方講解這篇課文,自己所領悟的含義。學生之間通過相互補充,相互完善,使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從課堂走進學生的內心,就如春風化雨一般,潤物無聲。
(四)提升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
對于中職語文教育而言,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是這一學科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所以老師在上課時,要重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鼓勵學生多說話,多說正確的話。真正好的課堂并不是只有嚴肅,而是學生喜歡尊重這份上課時間,老師要做到亦師亦友,上課為老師,下課作為朋友。每天一份日記,可以使學生很好地鍛煉自己的書面表達,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學生在寫日記時可以回想今天一天的所作所為,從中得到新的發(fā)現。古人云,溫故而知新,這不僅僅是對知識而言,對于生活人們也要時常溫故。
總之,中職語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語文學科和生活結合,學生嗅著生活的氣息,感悟課本中的知識,讓學生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讓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并且在教學中,老師要不斷尋求新的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斷地推陳出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建設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袁延緒.中職學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2]黃鑠芬.指向中職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語文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3]黃盼盼.“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誕生路徑探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8.
[4]朱維娟.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中職語文作業(yè)設計[J].職業(yè),2019(3).
[5]彭召軍.中職語文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兩點思考[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2).
[6]吳燕.中職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7]韋金介.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與專業(yè)整合的研究與實踐[D].江門:五邑大學,2019.
[8]楊澤松.本土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潘金平,女,1991年生,安徽亳州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