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王君,現任教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清瀾山學校。語文特級教師,百年中國語文人,首屆全國中語十大學術領軍人物,北京大學等全國多所大學特聘“國培”專家教師、兼職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出版專著20部,首先提出“青春語文”“青春教育”教學理念。
今年上半年,有兩部教育題材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小舍得》先后上映,將“雞娃”模式和家長的教育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看到,家長在教育上的焦慮,擠壓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導致他們活得擰巴、壓抑。在教育內卷化的當下,作為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消解這種教育焦慮,不強加干涉、不過度打擾,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不疾不徐,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親愛的孩子,見字如面》,是一位母親寫給兒子的書信集,也是一位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對自己雙重角色的思考探究和實踐:如何在自己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時,也能跟孩子保持順暢有效的溝通。王君用生活中、工作中、旅行中以及休閑娛樂時的經歷和感悟為媒介,通過獨到剖析,幫助孩子們認識生命的價值、成長的意義,回答了無數家長的困惑和焦慮。它不是傳統(tǒng)的上對下的諄諄教導,而是一位母親以廣闊的視野、超人的智慧、深刻的情懷與下一代的對話。它既是教子之書,更是母親自我反省、自我成長之書。在書中,王君寫道:“我親愛的孩子,最大的學問不在書本上,不在考卷上,而在天地間?!彼舱且赃@樣的體驗和理念不斷調整著對孩子、對學生的教育思路。
別讓教育焦慮破壞了孩子的本性
教育家:當下,教育焦慮在廣大家長群體中蔓延,您有什么經驗或建議可以分享?
王君:從教三十年來,我走南闖北,從農村到縣城再到都市,從西部到北方,從北方到南方,從底層學校到頂尖名校,從公立學校到私立學校,從高中到初中到小學……我最大的一個體會就是——我們當年為學生操的那些心,擔心他們成不了才、過不上好的生活,現在回過頭去看,其實大部分是沒必要的。當年我們?yōu)橹傩牡哪切W生,現在絕大部分都生活得挺好,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家庭,活出了自己。雖然不一定有多么成功,但每個人的人生都很豐富。
我感覺,當老師時間越長,對生命的成長越有信心。讀名校的有讀名校的人生,讀普通學校的也會有屬于自己的軌跡。所謂教育焦慮,其實就是擔心孩子在當下不如別人,未來沒有好工作、好地位,無法好好生存,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比其他人更強。作為老師、媽媽,要尊重所有的生命,認同所有生命存在的形式。如果能夠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承認孩子在很大可能上也將成為一個普通人,并能夠發(fā)自內心地祝愿孩子過一個普通人的幸福人生,焦慮就會大大減少。
回望從教三十年,當年那些讓人特別焦慮的孩子都好好地長大成人了。有幾個出問題的,反而是當年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孩子。這說明我們成年人眼里的優(yōu)秀(如學習成績好、能考上好大學),并不能保證孩子在漫長的人生中成為生活的真正贏家。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軌跡。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多,不允許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慢慢走。干涉太多,反而破壞了孩子的本性,導致孩子出了問題,脫離了本應有的人生軌道。過度焦慮的教育,會困住孩子身心靈里最美好的東西,他們就只能通過叛逆的形式跟家長對抗、跟老師對抗、跟學校對抗,甚至跟社會對抗。以至于他們需要走過一段漫長的路才能回歸自己原本的軌道。對于生命,我覺得不去干涉、不去打擾,它自會綻放出應有的姿態(tài)。反觀當下,我覺得是有些教育過度了。
教育家:前不久電視劇《小舍得》熱播,劇中呈現了不同類型教育理念的碰撞。不知您有沒有關注,有什么樣的感受與思考?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王君:我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特別普通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我也曾經犯過錯誤。孩子一年級時,放學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擁抱他、陪他玩,而是興致勃勃地要和他一起背誦詩詞……那個時候孩子小還不懂得拒絕,可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不情愿。但我還是執(zhí)意要他背誦完詩詞才放他出家門去玩。還有一段時間,我被所謂的國學弄得“五迷三道”,發(fā)誓要提前對孩子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于是,我從網上訂購了某某教授的教材,硬往孩子的小腦袋里塞……他當然無力反抗,但我分明看到了他無法表達的困惑和厭惡。現在想想,這么做是多么不顧及小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小孩子的體驗,是多么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多么不人道。
在孩子小升初的時候,其實不大愿意到我所在的清華附中去讀書,他想去其他普通但可能更適合他的學校,當時我就非常不理解,他終于沒拗過我。孩子進入清華附中之后,我就發(fā)現自己的一廂情愿真是害了他。因為他理科不好,但清華附中的理科整體特別好,所以他的弱勢馬上顯現出來,導致學業(yè)上出現了較大波折。接受了教訓之后,他初中畢業(yè)之后的學業(yè)選擇,我就不再有名校焦慮,而且能夠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意見,理解孩子的選擇了。
那幾年,我讀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書?!队H愛的孩子,見字如面》這本書就是在孩子讀初中的三年里我陪伴他一起成長所寫下的。這本書其實不是為了教育孩子,更多是我對自己的重新定位,一個自我梳理、自我提升的見證。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地放下心來,允許孩子根據他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和成長,從而也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和成長上。
其實,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可能會經歷教育焦慮的過程,因為我們對孩子有太高的期待。但通過那幾年的讀書寫作,我調整得比較快,慢慢地理解、接納和認同了孩子。如果家長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而孩子能力達不到時,就會產生尖銳的矛盾,孩子很可能就會選擇放棄學業(yè),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慘痛的代價實在太多了。
據我多年的觀察,如果孩子表現出各種奇奇怪怪的叛逆行為,那一定是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或期待與他當下的能力和認知不相匹配。這時就需要我們放孩子一馬,也放自己一馬。無論做老師還是做家長,如果我們能夠把孩子的成長放到整個人生的大背景下,在教育上就不會做出過激的行為?!缎∩岬谩返慕Y局,南儷的做法并不是妥協(xié),而是認清了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長之后做出的一個更適合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