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信茹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在六個單元之后編排了“古詩詞誦讀”板塊。對于此板塊,教師要基于主題來統(tǒng)整教學,以“形成主題—閱讀詩詞—回歸主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既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又習得積累古詩詞的方法,在對不同主題的古詩詞的鑒賞中強化運用,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提升審美品位。
【關鍵詞】主題;古詩詞鑒賞;古詩詞誦讀
古詩詞語言精練典雅,內容博大精深,情感豐富細膩,是學生豐富知識、發(fā)展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品”?;诖耍y(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在六個單元之后編排了“古詩詞誦讀”板塊。該板塊中的10首詩詞之間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但教學時絕不能一首首按部就班地“知作者、明大意、悟感情”。這一板塊更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積累與拓展。六年級學生已經習得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古詩詞,因此課堂教學活動應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基礎,以課本所提供的古詩詞為基點來組織開展,以此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一、立足整體,做好頂層設計
統(tǒng)觀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基于主題來統(tǒng)整教學,以“形成主題—閱讀詩詞—回歸主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既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又習得積累古詩詞的方法。(1)形成主題:教學前,教師按照一定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自由選取主題,并進行資料收集。(2)閱讀詩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拓展學習同一主題的詩詞。在課堂中,以朗讀、想象為重心,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和詩歌的深刻意蘊。(3)回歸主題:以提煉統(tǒng)整為主線,引領學生進行比較,探尋文本之間的共同特性、類似的表現(xiàn)手法等,或者發(fā)現(xiàn)同一種內容的不同表達形式,形成對某一主題詩詞的基本認識,并將相關方法遷移到其他主題詩詞的學習中。
通過這樣的“頂層設計”,教師立足整體,科學統(tǒng)籌課內教學與課外拓展任務,不僅落實了基本的教材內容,而且使學生在積累與運用中完成了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讓古詩詞教學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
二、引導整理,開展主題教學
(一)主題引路,指明探究的方向
教學要依據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師可以根據“古詩詞誦讀”的內容直接提供研究的主題,也可以與學生一起商定主題,引導學生將古詩詞歸類。以詩詞的內容為劃分標準,可以將其分為以“詠”“懷古”“詠懷”等為標志的詠史類,以“送”或“別”等為標志的送別類,以表達閨中懷人之情的閨怨類,以表現(xiàn)旅途的艱辛、寂寞、飄零之感以及思鄉(xiāng)情懷的行旅類,以“塞”“征”“軍”等為標志的邊塞類,以山水、田園、季節(jié)為描述對象的寫景類,以表現(xiàn)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為主的哲理類,等等。課上,有的學習小組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都是送別類詩詞,以此為研究對象。有的小組成員偏理性,拋開教材中的10首詩詞,轉而探索哲理類詩詞。確定了主題后,學生可以有目的地進行收集,并將收集到的文本互相關聯(lián),進一步探索同一主題的古詩詞,以此促進對古詩詞的積累與運用。
(二)方法引領,提供學習的技巧
基于主題組織教學,不僅是為了讀懂一組詩詞,還要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找到古詩詞的精妙之處,從而進入一個更加豐富的詩詞世界,掌握更多學習古詩詞的技巧。
【教學片段1】
師:現(xiàn)在,請大家想一想,我們該如何收集古詩詞并展開研究?
生:我們可以詩詞的主題為關鍵詞,通過百度來搜索信息。小組成員根據古詩詞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選取與主題相關的同類古詩詞來展開研究。
生:確定好要研究的古詩詞后,我們還可以確定通過什么方式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比如,送別詩中經常出現(xiàn)楊柳、酒。我們可以研究不同的古詩詞中的意象。
師:你的想法真好!可以通過送別詩中常見的事物把它們關聯(lián)起來,我們在收集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把帶有“柳”“酒”等字眼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探究。
通過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起基于主題的古詩詞學習網絡,其感悟能力逐步增強,學習能力自然也會提升。
(三)問題貫穿,形成思考的支架
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往往決定學生的思考方向。因此,要在充分關注學情的基礎上,引領學生主動挖掘同一主題的古詩詞的內涵。教師應設計既有寬度又有深度的問題,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為此可以嘗試通過古詩詞閱讀單(如表1)來呈現(xiàn)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進行比較閱讀。
表1
[主題 選擇的古詩詞 探究的問題 1.篩選古詩詞的依據是什么? 2.聯(lián)結不同古詩詞的關鍵字詞是什么? 3.所選古詩詞的共性內容有哪些? 4.所選古詩詞彼此之間有哪些不同? 5.通過探究,你對這一主題的詩詞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 ]
三、突出整合,促進能動輸出
(一)注重小組展示與教師指導相結合
研讀古詩詞獲得成果后,教師的指導需要與學生的展示相融合。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指導,提高學生理解、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的展示來檢驗探究的成效,促使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輸出與運用。
【教學片段2】
師:今天請“靜”小組匯報交流。
生:大家好!我們小組選擇研究的主題是寫景詩中的“靜”。王維的《鳥鳴澗》《山居秋暝》《鹿柴》、白居易的《山下宿》《夜雪》、張繼的《楓橋夜泊》、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王籍的《入若耶溪》等,都是以動來襯靜,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以靜寫靜,難免單調、沉悶;以動寫靜,往往比以靜寫靜更能奏效,不但愈見其靜,而且富有生機。同時,從景物的靜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那種寧靜。
師:你們的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你們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能否結合具體的詩句說明“以動寫靜”更能表現(xiàn)“靜”的境界?
生:以《鳥鳴澗》為例,如果王維的內心是躁動的,他就不可能長時間靜坐著看落下的一朵朵桂花,也不可能在寧靜的夜晚看到因月亮出來而受驚的鳥兒。從詩中具體的“靜”可以讀出詩人內心的那種恬適。
師:你是從“人閑”與“夜靜”中感受到“靜”的,把詩人內心的靜與周圍環(huán)境的靜讀出來了。你們組再讀讀這首詩,重點從“動”的部分來發(fā)現(xiàn)王維內心的靜謐。
(生閱讀、討論)
生:我們發(fā)現(xiàn),桂花的飄落是很輕柔的,詩人居然能夠聽得到桂花飄落的聲音。那聲音應該很小很小,小到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包括老師可能都聽不到,但王維卻在那個夜晚聽到了。
師:詩人寫桂花落地的聲音,是為了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我覺得這花落的聲音更能夠襯托王維當時寧靜的心境。
師:是啊,不僅因為夜靜,更因為看風景的人心靜,所以王維能感受到盛開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聲音。
生:老師,您這么一說,我覺得后面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就更能顯示出詩人寧靜的心境啦!你看,月亮從東邊悄然升起都能驚動山中熟睡的小鳥,那嘰嘰喳喳的啼叫聲在寂靜的山中是那樣地清脆、嘹亮。
師:你能夠將“桂花落”的讀悟方法遷移到“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真了不起。鳥兒本來已經休息了,因為月光而受驚,更加襯托出月夜的靜。整首詩中,“花落”“鳥鳴”都襯托了春夜山中格外幽靜,也凸顯了詩人內心的靜。這種手法經常被運用到古詩詞中,叫“以動襯靜”。
師:以王維的《鳥鳴澗》為切入點,“靜”小組能夠從詩句的表面走向詩人的內心,去領悟詩句的意蘊,真好!老師建議你們從“以動襯靜”這個角度來看看你們組選擇的群詩,體悟詩人情感表達方式的相同或不同之處。
主題探究的成果是在收集、分析的基礎上呈現(xiàn)的。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從詩句本身出發(fā),依據詩句,跳出詩句,走進詩人的內心,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蘊。通過探究,學生對同一主題的詩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教師以“古詩詞誦讀”作為依托,讓學生按照一定的主題,對小學階段所涉及的古詩詞進行及時的梳理并分類儲存,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二)注重個體品鑒與教師評析相結合
教師要以點帶面,以一帶多,引導學生積累同一主題的古詩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把握詩歌的意蘊與情感。比如,在小組匯報交流、播放短視頻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進行古詩詞鑒賞,進一步促進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片段3】
師:靜需要用心去感受。下面請欣賞一位同學錄制的短視頻,看他是怎樣感受的。
(視頻內容如下)
大家好,我喜歡王維《山居秋暝》這首詩中的“靜”。我讀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時,仿佛聽見清澈的泉水在灑滿月光的松林間流淌,發(fā)出叮咚的脆響。詩人用素雅的筆墨勾勒出清新而秀美的意境,讓我品味出幾分禪意。每每讀到王維的詩,都猶如欣賞一幅淡雅素潔的山水畫,韻味深沉而豐富,讓人心曠神怡。
師:請同學們根據課前小組交流的有關“靜”的素材或者你自己積累的關于“靜”的詩詞,仿照這個同學的讀詩體會寫一寫??梢詫懽屇闾貏e有感觸的某一首詩詞,也可以寫某一主題下的多首詩詞。
(生寫作、交流)
生: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王維的《鳥鳴澗》。這首詩讓我對“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人用短短二十個字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靜謐的春景圖。通過這首詩,我看見了隨風飄落的桂花,聽見了鳥的鳴叫,還有水的歌唱,仿佛置身于一個幽靜的世界。
師:是啊,這首詩呈現(xiàn)“靜”的方式很獨特。從夜幕降臨至月出東山,詩人靜靜地坐在那里,靜看桂花落。春山空寂的靜、月出山鳥驚的靜,還有黑夜之中聽見水流潺潺聲的靜……這些“心的靜、山的靜、夜的靜”融于詩句之中,看似簡單卻又內蘊豐盈。寂寞的人能從中獲得共鳴,煩躁的人能從中獲得平靜;畫家能從中獲得創(chuàng)作的靈感,詩人則從中獲得詩情……它是那樣耐讀,不同的人都能從這首詩中各取所需。這也是這首詩流傳至今、堪稱經典的原因所在。
上述片段中,《鳥鳴澗》所表達的靜,學生已初步感悟,但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使其深入體會詩的意蘊。通過對“心的靜、山的靜、夜的靜”的點撥,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王維的內心世界,真正領會詩句的韻味、詩人的情感、詩歌的價值。
學生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形成書面文字,是深化語用的有效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入情入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感受到學古詩詞就是與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情感輸出也就順其自然了。
綜上,基于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拓展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視野,引領學生品味古詩詞意蘊的重要途徑。通過“立足整體”的頂層設計,教師引導學生從內容、寫法等方面對同一主題的古詩詞進行整合,讓學生學會梳理歸類,在對不同主題的古詩詞的鑒賞中強化積累運用,促使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提升審美品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趙雪玲.小學高年級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9(32).
[3]蔡建軍.有效輸入善積累? ?能動輸出巧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07(16).
(廣東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 ?52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