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鳳
(山東省莒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莒南 2766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與長期高血糖導致的機體代謝紊亂、微血管病變、氧化應激損傷等因素有關[1]。四肢麻木、感覺遲鈍、刺痛等是DPN的主要臨床表現,隨病情進展可逐漸對患者神經、肌肉等組織產生影響,并造成長期潰瘍,增加肢體壞死風險,甚至導致截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3]。目前,DPN治療以降糖、營養(yǎng)神經、止痛等藥物為主,能夠延緩疾病發(fā)展進程,但不良反應較多,治療效果欠佳。近年來,除常規(guī)治療手段外,紅外線、高壓氧、運動等手段亦逐漸被應用于DPN臨床治療中。因此,該研究選取該院2019年4月—2020年8月收治的86例DPN患者為對象,以對照研究方式探討綜合康復治療在DPN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6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診斷標準;肌電圖檢查顯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45 m/s,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40 m/s;伴有不同程度跟腱、膝反射減弱或消失癥狀;患者及家屬均知曉該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存在其他影響神經反射性疾病;酮酸中毒及酮癥患者;紅外線或高壓氧治療不能耐受者等。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43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63.25±3.11)歲;糖尿病病程1~9年,平均病程(5.52±1.14)年;DPN病程3個月~3年,平均病程 (2.19±0.38)年;體質量指數(19.67±2.33)kg/m2;空腹血糖8.41~16.73 mmol/L,平均血糖(12.20±1.52)mmol/L。 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64.01±3.28)歲;糖尿病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07±1.25)年;DPN病程5個月~4年,平均病程 (2.08±0.45)年;體質量指數(19.88±2.61)kg/m2;空 腹血糖8.37~16.48 mmol/L,平均血糖(12.32±1.63)mmol/L。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降糖、降脂、營養(yǎng)神經、止痛、抗感染等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康復治療,具體如下:(1)紅外線治療。使用紅外線治療儀(北京澳爾華泰科技有限公司,HW-1000型,京械注準2018226 0194),儀器燈頭距離患者30~40 cm(垂直照射),設置照射光波0.85~0.95 mm,由弱-中等控制強度,每個二極光管功率設置2.50~0.30 mW,每次治療30 min,1次/d,10 d為1個療程。(2)高壓氧治療。使用高壓氧艙(煙臺朗格高壓氧艙有限公司,LYC24-8型高壓氧艙,魯械注準20143260215),設置壓力值200~250 Kpa,穩(wěn)壓吸氧30 min,休息10 min,再次吸氧30 min,共吸氧60 min,每日1次,間隔10 d休息2 d,10 d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30 d。(3)運動治療。第1~10天行體操訓練,患者坐位,雙臂緩慢高舉后降落,5次/min;患者站立,身體放松,雙手叉腰深呼吸,腳跟緩慢上臺后落下,10次/min;雙手抱頭,雙臂上抬的同時深呼吸,5次/min;患者坐位,雙腿交叉向上抬,8次/min。第11~20天在上述基礎上增加慢跑或步行,每日距離1~3 km,根據自身耐受情況增減距離與頻率。第21~30天增加游泳與自行車運動,每次運動20 min。上述運動均于餐后1.5 h進行,每周不可少于3 d。
兩組均持續(xù)治療30 d。
(1)臨床療效:①顯效:神經反射恢復≥65%,下肢末梢感覺功能障礙明顯減輕;②有效:神經反射恢復25%~65%,下肢末梢感覺功能障礙有所減輕;③無效:神經反射恢復<25%,下肢末梢感覺功能障礙減輕不明顯;治療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2)周圍神經功能:在治療前、治療30 d后,使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5]評價,包括反射評分(8分)、神經癥狀評分(6分)、感覺功能評分(5分)三部分內容,共19分,分數高表示周圍神經功能差。
(3)神經傳導速度:在治療前、治療30 d后,使用肌電圖檢測兩組患者的MNCV、SNCV。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如臨床療效、性別等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如周圍神經功能評分、神經傳導速度等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的95.35%高于對照組的8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在周圍神經功能評分方面,兩組治療前的各項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周圍神經功能對比[(±s),分]
表2 兩組的周圍神經功能對比[(±s),分]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神經反射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神經癥狀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4.87±1.31 4.75±1.23 0.434 0.663 3.27±1.06 4.24±1.12 4.125 0.000 3.76±1.08 3.89±1.10 0.553 0.582 2.01±0.52 2.73±0.62 0.835 0.000感覺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54±0.33 3.48±0.59 0.582 0.562 2.15±0.36 2.78±0.47 6.978 0.000
比較兩組治療前的MNCV、SNCV,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NCV、SNCV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m/s]
表3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m/s]
組別MNCV治療前 治療后SNCV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32.25±3.84 33.30±4.81 1.119 0.267 48.11±5.07 42.09±4.28 5.950 0.000 30.40±5.63 31.77±4.57 1.239 0.219 47.26±4.92 41.90±3.75 5.682 0.000
DPN是由長期高血糖、代謝障礙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對稱性、節(jié)段性感覺運動多神經病變,如不及時治療,可引發(fā)嚴重關節(jié)性病變,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一定負擔[6]。臨床對于DPN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多通過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止痛治療等方式延緩周圍神經病變進程,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但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無法根治,周圍神經病變控制難度大,常規(guī)治療不利于病情穩(wěn)定控制[7]。
DPN發(fā)病機制與高血糖引發(fā)的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壁細胞變形、脂肪沉淀致使神經組織缺氧等有關,臨床可針對這些機制采取相應的治療干預措施,以更好地控制病情。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周圍神經功能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康復治療在DPN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明顯改善患者周圍神經功能,控制病情發(fā)展。周蒨等[8]研究顯示,高壓氧、紅外線等綜合康復治療手段能夠提高DPN患者治療效果,加快神經傳導速度,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臨床針對DPN發(fā)病機制可采取紅外線治療、高壓氧治療、運動治療等綜合康復治療手段,其中紅外線治療儀可通過釋放紅光對病灶區(qū)域進行照射,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與新陳代謝,促進一氧化氮釋放,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抗炎反應能力。高壓氧治療能夠增強氧代謝,提高缺氧組織的氧含量,進而發(fā)揮神經保護作用;高壓氧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改善營養(yǎng)代謝過程,抑制神經軸突變性,促進受損病變神經修復[9]。運動治療與高壓氧治療的作用機理較為相似,可通過運動調整機體血氧水平,以強化其應激反應與生物作用,促進神經與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并能夠增強肌肉興奮性,抑制肌肉萎縮,進而推動髓鞘再生進程,恢復神經傳導速度[10]。運動治療能夠加快患者體內熱量消耗,并調節(jié)機體內分泌系統,增強胰島素受體敏感性,加快血糖代謝,以增加神經細胞的營養(yǎng)攝取,從而加強神經傳導,改善病變癥狀。采用紅外線、高壓氧與運動療法綜合治療DPN,可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相輔相成,更好地減輕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控制病情發(fā)展。但該研究存在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缺少后續(xù)隨訪調查等不足,今后需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以進一步論證該研究觀點。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治療有助于改善DPN患者的周圍神經功能,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增強疾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