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文,周興茂,徐強,嚴堅強,吳俊哲,劉永皚,徐耀寧
(中山市中醫(yī)院脊柱科,廣東中山 5284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系統(tǒng)性炎性疾病,關節(jié)病變主要侵犯骶髂關節(jié)、脊柱及周圍關節(jié),容易引起纖維強直和骨性強直,最后導致脊柱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尚未找到根治AS的方法,大多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生物制劑、抗風濕藥及糖皮質激素等治療,其中最常用的藥物是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長期服藥的不良反應較多[2]。近年來臨床觀察發(fā)現,中醫(yī)辨證治療在AS治療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且不良反應較小[3]?;诖?,該院選取2018年2月—2019年9月收治的濕熱型AS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觀察四妙散加減聯合西藥治療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就診于該院脊柱科門診的濕熱型AS患者60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38.2±5.2)歲,平均病程(7.07±0.66)年。 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5±6.8)歲,平均病程(6.54±0.3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紐約標準(1984年版):(1)下腰背部疼痛病程≥3個月,疼痛、晨僵等癥狀可在活動后緩解,休息時未見減輕;(2)腰椎側屈、前后活動受限;(3)與同一年齡、性別階段的人群正常值比較,胸廓的擴展范圍顯著變小;(4)單側骶髂關節(jié)炎Ⅲ~Ⅳ級或雙側骶髂關節(jié)炎Ⅱ~Ⅲ級。符合條件(4)且滿足(1)~(3)中的任意1條就可診斷為AS。
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濕熱型AS的相關標準。主癥:下腰部及脊背部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腰脊部、背部活動功能受限;腰背部有晨僵感。次癥:四肢關節(jié)出現疼痛,局部皮膚溫度升高;腰膝部有酸軟和困重感;發(fā)熱,體溫<38.5℃。舌質紅,苔黃或苔黃膩或苔黃厚,脈濡數或脈滑數。具有以上3項主癥及1項以上次癥,同時參照舌脈即可辨為該證。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醫(yī)和西醫(yī)的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的同意書;未服用AS相關藥物;無磺胺類藥物過敏反應史;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
排除標準:腰背部有明顯外傷史;關節(jié)嚴重畸形;合并有其他風濕性疾?。挥袀魅静∈返幕颊?;哺乳、妊娠期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有心腦血管、肝、腎以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的患者和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單純西藥治療,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誼嘉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57,規(guī)格:0.25 g),第1周0.75 g/次,3次/d;第2周1.5 g/次,3次/d;第3周0.5 g/次,3次/d;隨后維持第3周的藥量。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四妙散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柏15 g,薏苡仁30 g,蒼術15 g,牛膝15 g,葛根50 g,全蝎5 g,土鱉蟲10 g,絡石藤30 g,忍冬藤15 g,茯苓20 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
兩組均治療3個月。
(1)中醫(yī)癥狀評分標準: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主癥(關節(jié)冷痛、關節(jié)僵緊、關節(jié)僵痛)和次癥(口不渴、大便干結或便溏)進行評分,主癥由輕到重評為0、2、4、6分,次癥由輕到重評為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2)分別在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時的外周靜脈血,并檢測和對比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3)腰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分值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明顯。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如中醫(yī)癥狀評分、VAS評分等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如性別等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的關節(jié)冷痛、關節(jié)僵緊、關節(jié)僵痛、口不渴、便溏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對照組關節(jié)冷痛、關節(jié)僵緊、關節(jié)僵痛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關節(jié)冷痛、口不渴、便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對比[(±s),分]
組別 t值 P值 t值 P值 t值 P值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關節(jié)冷痛治療前 治療后關節(jié)僵緊治療前 治療后關節(jié)僵痛治療前 治療后3.97±1.01 3.83±0.94 0.555 0.580 2.02±0.76 3.04±1.03 3.364 0.000 8.449 3.103 0.000 0.003 4.78±1.03 4.63±1.07 0.553 0.582 2.27±0.96 2.18±0.95 0.365 0.716 9.764 9.378 0.000 0.000 5.01±0.79 5.15±0.68 0.735 0.465 2.58±0.99 2.41±0.61 0.800 0.427 10.508 16.428 0.000 0.000組別t值 P值t值 P值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口不渴治療前 治療后便溏治療前 治療后1.21±0.71 1.02±0.78 0.986 0.328 0.51±0.28 0.88±0.65 2.863 0.006 5.023 0.755 0.000 0.453 1.04±0.25 0.91±0.45 1.383 0.173 0.27±0.11 0.83±0.21 12.938 0.000 15.441 0.882 0.000 0.382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ESR、CRP水平均低于各組治療前,且觀察組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ESR、CRP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ESR、CRP水平對比(±s)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ESR(mm/h)治療前 治療后84.45±12.12 85.38±11.55 0.304 0.762 42.34±7.2 58.22±10.34 6.903 0.000 t值P值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16.361 9.596 0.000 0.000 46.24±9.17 45.52±10.05 0.289 0.773 22.22±4.32 26.13±4.19 3.558 0.000 t值 P值12.979 9.753 0.000 0.000
在VAS評分方面,兩組治療后的評分均低于各組治療前,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t值 P值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7.79±1.13 7.82±1.21 0.099 0.921 3.09±0.89 3.91±0.97 3.411 0.001 17.896 13.809 0.000 0.000
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中醫(yī)將早期AS歸于“腎著”“腰痛”等范疇,隨著病情逐漸加重,將后期AS歸于“腰腿痛”范疇。如果患者在后期出現脊柱彎曲、顯著變形、活動嚴重受限等癥狀,則屬于中醫(yī)“龜背”“腎痹”“骨痹”等范疇[5]。歷代中醫(yī)名家大多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腎虛和濕邪內侵有關。AS常見于青少年男性,該年齡段男性多為陽盛氣盛之體,加之嶺南地區(qū)氣候以潮濕炎熱為主,故該地區(qū)AS的證型以濕熱痹阻型常見??傊摬《嘤蓾駸岫拘盎ソY,濕聚熱蒸毒蘊,蘊于經絡關節(jié),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病情纏綿反復,因此治療上應以“清熱利濕解毒,透熱達邪通絡”為主要方法。
四妙散出自清代張秉成所著《成方便讀》,具有清熱燥濕之效,擅治濕熱下注之證[6]。四妙散是在二妙散(黃柏、蒼術)基礎上添加薏苡仁、牛膝兩味中藥而成。黃柏性寒,氣微,味極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在該方中為君藥,可瀉火堅陰,以清下焦?jié)駸釣橹?;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經,擅健脾燥濕、散寒祛風,主治肢體關節(jié)疼痛,以增君藥清熱燥濕之力;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肺、脾、胃經,擅于健脾祛濕除痹、舒經清熱排膿,助黃柏清熱燥濕,并增蒼術燥濕健脾之力;牛膝味苦,性酸,歸肝、腎經,有補肝腎、強筋骨、通經、祛瘀、引火(血)下行等功效,與蒼術、薏苡仁共為臣藥,共助君藥清熱燥濕。四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通絡止痛”之效。筆者根據嶺南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并結合該地區(qū)AS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證候特點對方劑進行加減。若患者常常出現腰背部僵硬不適、活動不利等癥狀,可用大量葛根以舒經活絡,解肌生津。葛根,性涼、味甘辛,《本草經疏》云:“葛根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之要藥也,發(fā)散且升,風藥之性也,故主諸痹”[7]。AS病程日久,濕熱毒邪瘀血互結,非一般活血化瘀藥物能清除,故可使用蜈蚣、土鱉蟲等蟲藥助牛膝破血逐瘀,使氣血通暢。加絡石藤、忍冬藤可增強該方舒經止痛之力?!侗静輩R言》云:凡藤蔓之類,皆可通經入絡?!兑幏謩e》云:絡石之功,專舒筋活絡,凡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用之無不獲效。最后加入茯苓以助清熱燥濕,使?jié)駸釓南陆苟?。《本草正》[8]云:“茯苓者,去濕則燥脾逐水,健胃補中?!本C觀全方,以清熱利濕解毒,透熱達邪通絡為主,重在治療濕熱導致的腰背僵硬不適、腰骶酸痛之標,除此之外更添藥物以健脾祛濕、舒經活絡,達到攻補同施、標本兼治的目的。
該研究結果表明,單獨使用西藥和四妙散加減聯合西藥治療均可改善濕熱型AS患者的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僵硬、活動不利、口渴、便溏、苔黃等中醫(yī)癥狀,降低患者的ESR、CRP水平及VAS評分,但在西藥基礎上聯合四妙散加減治療的效果更加明顯,更適合在臨床上使用。
綜上所述,四妙散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濕熱型AS患者的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該研究仍存在樣本數量較小等不足之處,使結論的可靠性降低,需要在后期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