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麗
【摘要】部編版教材中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以其凝練的語言、獨特的意境、真摯的情感,成為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資源。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詞屬較難掌握的一種文體,需要教師加強在教學中的引導,幫助其理解與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其古詩詞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國詩歌在經(jīng)歷幾千年的歷史洗滌后,表現(xiàn)出了勃勃的生機與顯著的文化價值,這也彰示著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與文化的博大精深[1]。如今,我們更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積極汲取幾千年的文化沉淀,自覺接受古詩詞的文化熏陶,成為新時代下有涵養(yǎng)、有文化的人。古詩詞中常常包含著一個朝代的背景、一個事件的啟示或是一個人物的情感,小學生通過學習,可對古代的風土人情進行充分了解,進而形成熱愛古詩詞的情感與態(tài)度,有利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啟蒙教育對個人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忙碌的生活會使人們淡忘許多記憶,但兒時的記憶卻很難被歲月抹去??v觀部編版語文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編者在設置教學內容時表現(xiàn)出對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充分尊重。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教材中完成拼音知識的教學后,在接下來的單元第三課就設計了符合兒童年齡段的古詩《江南》帶入到對閱讀文章的學習,同時配有漂亮的插圖,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趣的識字情境,并做到了語言與識字的同步訓練。由此可見,古詩詞教學可為學生其他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從而提高其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有利于小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古代文化在不同朝代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形式,例如詩歌在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而詞則于宋代受到了廣大文人的親睞,此外還有楚辭、元曲、明清小詩等,無不向我們彰示著古代文化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與當時人們?yōu)槿颂幨赖膽B(tài)度[2]。例如《春曉》表現(xiàn)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嘆息,《憫農》則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勞作的艱辛,這些律詩與絕句合轍押韻、短小精悍又情感飽滿,能夠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并對語言的培養(yǎng)與詞匯的積累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陶冶其情操。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激發(fā)興趣,合理設置導語
古詩詞教學中導語的設置藝術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路徑。在設計導語時,教師一方面可通過介紹古詩詞的背景或是設置問題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另一方面則需要設計導語來創(chuàng)設情境,主張用描述性的語言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共鳴,進而更好的理解古詩詞中傳遞出的情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論語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教師就可以結合北宋范仲淹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范仲淹是北宋的大文學家,有一次寫了一篇文章讓李泰伯看,李泰伯看后覺得應該用“風”替換文章中的“德”字,與“山”、“水”呼應,而且意蘊深遠。范仲淹覺得有理,于是改為“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通過這個故事更容易讓學生感受“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內涵,激發(fā)學生的求學興趣。
(二)加強誦讀,體會語言美感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便向我們指出了誦讀的重要性。古詩詞的誦讀方式有很多種,包括群讀、對讀、聲讀、默讀等,通過采用不同的誦讀方法,可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是詩詞的結構與節(jié)奏[3]。古詩詞的語言具有精煉、內涵豐富的特點,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復誦讀,對其中蘊含的語言美進行充分品味,幫助學生同作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望洞庭》這首詩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全詩共二十八個字,但就是這簡短精煉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其準確領悟詩人所描繪的意境,首先可通過自由讀讓其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不認識的字,接下來以齊讀、對讀、打節(jié)奏讀、理解后美讀、配樂讀等方式進行反復誦讀,感受作者就比喻這一修辭在古詩中的妙用,由此體會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由此看來,這首詩以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豐富的信息,具有較高的美感與價值。
(三)創(chuàng)設意境,強化美的感悟
古詩詞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fā)著無窮的魅力與美感。其雖然看起來只有幾十個字,但內部卻飽含著豐富的意境與情感,并且通過誦讀古詩詞,我們還能感受到一種細膩感,給人以啟發(fā)作用?;诠旁娫~的不同特征,教師首先便要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理解能力,讓其明白作者這篇作品的整體情感方向。之后,教師便要基于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進入到相關的情境中去學習,進一步增強其美的體驗與感悟。
例如在進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的教學時,前兩句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這首詞描寫黃沙嶺夜里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的情景。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描寫,寫出夏夜的山村風光。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或動畫,向學生詳細介紹當時的背景,讓學生感受到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結束語:
總的來說,古詩詞不僅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結晶,還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素材。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積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導語的合理設置,并強調加強小學生的誦讀訓練,讓其充分感知古詩詞的美感。另外創(chuàng)設情境也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做到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切實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吳海俠.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91.
[2]秦治紅.淺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24.
[3]陳紅英.小學語文中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教育觀察,2019,8(18):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