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教學要有效,必須精準;教學要精準,必須立足學情。
要摸清學生知識的“家底”。精準教學的對象是動態(tài)的學生而非靜態(tài)的教材。就教材而言,有的內容不教學生已會;有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會;有的內容學生怎么都學不會;還有的內容必須通過教師教,學生才能學會。因此,要在精準把握學生“會”與“不會”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shù)慕虒W內容和教學方法。如果沒有摸清學生的“家底”,或者忽略學情,只根據(jù)教材和教參選擇“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學恐怕很難真正奏效。
要醫(yī)好學生的“心病”。影響學習結果的因素很多,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學生沒有學會,未必就是知識的疏漏或者方法的缺失,很可能是關乎“心”的問題。教師先要“把脈會診”,然后“對癥下藥”。例如,要讓無心學習的學生愿意學習,讓信心不足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用關注細節(jié)的訓練應對粗心大意,用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應對三心二意;對時學時怠的學生側重培養(yǎng)恒心,對缺乏自制力的學生著重培養(yǎng)靜心和耐心。如果無視學生的“心病”,只在教學內容上用力,很可能南轅北轍,自然也就無所謂精準了。
要從自我反省中貼近學生的“心聲”。找準學情不能只從學生那里找答案,教師也要善于自我反省,從而更快捷地走進學生的心田、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對我所教的內容是否感興趣?我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我的教學指導是在學生的“憤悱”之間還是多此一舉?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有促進學生學習的價值,我評價學生學得好不好時是否有科學的評價指標?……一次聽課時,聽到一位教師質問學生:“為什么我教了三遍,你們還是學不會?”我很理解這位教師的沮喪。但是,如果這位教師反躬自省“為什么我教了三遍,學生還是學不會”,也許能夠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從學生最可能出現(xiàn)的潛在問題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fā)設計教學,教師教起來省力,學生學起來也省力,也容易見效。我曾有幸觀摩過一位特級教師的備課筆記,上面寫滿了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甚至還有許多學生的姓名——他把具體的學生和具體的問題有效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什么樣的問題問什么樣的學生最適合,哪些問題“投放”給哪些學生最精準,學生仍舊不會怎么辦……這樣的“狙擊式點射”才精準,才是真正立足學情的精準教學。(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