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百家湖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內心的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1]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是教師正式實施教學內容前引導學生進入課程學習的一種教學手段。[2]導入的是否成功關系到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率,正如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3]因此,教師大都非常重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實踐了一些導入方式,例如:故事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謎語導入、律動導入、游戲導入、畫圖導入等等。那么,導入在課堂教學中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人把音樂教學中的導入看成是音樂作品的前奏,結構短小,未成曲調,先有其情;就好像是一場戲劇剛剛拉開了序幕,觀眾的目光都聚集在舞臺上,大家對結尾都有無限的猜測。特別是在新授課時,教師更是想盡辦法讓課堂導入變得新穎別致,以期望這樣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對音樂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能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做到自主學習,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導入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部分,不應與整個課堂教學割裂開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下來后,課堂的導入形式可以是A,也可以是B。然而真正有效地導入應像春雨——潤物無聲,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調動起全身的感官,在已有的學習經驗下,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導入是開始,也是橋梁。
分析:在本真教育理念下的音樂教學中,首先要以學生為本,還原音樂教學的“真味”。本真教育理念結合音樂的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把學生的學習課程分為三個步驟,即“準備性學習”,“針對性學習”,“延展性學習”。顯然,學生在正式學習新授課前,已經有了一些準備,那么課堂教學的導入必須有一定的指向性,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快速高效地進入“針對性學習”。
音樂課堂教學,尤其是新授課的教學不應是說相聲、講評書,它是一種指向性很強的活動。[4]新課導入必須目標明確,迅速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起到搭橋鋪路的效果。[5]結合教學實踐和教學案例,筆者發(fā)現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指向性不明確,主要是因為教師對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立足點不同所導致的??偨Y起來,大致有兩種: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知道“教無定法”。但是在“激趣論”的影響下,很多時候,導入環(huán)節(jié)只是一個引子,無足輕重。導入的作用僅僅是為了完成教者既定的教學路線,為接下來的教學找一個由頭。例如以下案例:
(1)有趣味,無樂味。在講《螢火蟲》 一課時,教師帶來了這樣一條謎語:“身穿電光衣,夜行青草里,暗里發(fā)亮光,日里看不見。這個小動物是什么呢?”學生很快猜出是螢火蟲?!澳峭瑢W們對螢火蟲了解多少?”生答:“螢火蟲到了晚上會發(fā)光,一閃一閃地,真可愛”;“螢火蟲會飛來飛去”……教者順勢引導:“那我們歌曲中的螢火蟲又是什么樣子呢?一起來聽聽看!”這是一個常見的“猜謎語導入法”。但是這樣的導入僅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又能貌似自然地揭題而已,實則導入太過于老套,普通,意義不大。
(2)有音樂,無目標。在欣賞《圓圈舞》(墨西哥民間音樂)這一課時,教師特意穿上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舞蹈服裝,并戴上了一頂符合音樂情緒的帽子。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教師和著音樂跳起了墨西哥舞蹈。不難發(fā)現,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很高,隨樂而舞,學生很新奇,可是這樣的導入,雖然煞費苦心,卻偏離了課堂教學原本的目標,學生會因過多地專注于教師的形象而缺少對音樂的理解與欣賞。課堂不應該只是教師自我展示發(fā)揮的陣地。
(3)重技術,無藝術。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的使用在音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自然在課堂的導入上也十分常見,但是有很多情況下,多媒體這種非藝術的教學手段在音樂課堂上被濫用。例如這樣一節(jié)課:
在教授《長大要當宇航員》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有關宇航員、航天器、太空宇宙為主的介紹視頻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看似不但掌握了歌曲,還額外地了解了豐富的航天知識。
學生學習的最好狀態(tài)就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下,學生能完成求知欲的自我實現。教師的教學就是不斷地發(fā)現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如果不了解學情,教學的實際效果往往會事倍功半,或與學生的學習期待背道而馳。[6]要使教學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新課前有怎樣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困惑,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課堂教學的導入就變得至關重要,這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在導入,新課時力求做到如下案例的效果:
(1)生活化。一位教師的節(jié)奏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從感性認識入手,將日常烹飪中切包菜、打雞蛋、炒菜,刷碗等畫面,另外配上音樂給學生聽,并提出問題“這些聲音的特點是什么?”學生仔細聆聽之后發(fā)現,這都是一些很有規(guī)律、并且富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的音樂音響。并且學生能根據課件里的節(jié)奏圖片選擇能很快地意識到“切包菜、剁肉泥”的音響幾乎和我們學過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很類似,短短幾分鐘就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接著,教師趁熱打鐵,從興趣點入手,繼續(xù)追問“大家還能想到在平時生活中與今天所學節(jié)奏類似的有特點的音響嗎?”師生自此展開討論,師生、生生互動,分析并聯想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節(jié)奏,導入一句經典的話:“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其實不光是音樂,我們的生活也處處離不開節(jié)奏。學生通過回憶、討論,驚喜地發(fā)現“敲門的聲音類似于三連音節(jié)奏”、在運動會上加油打氣的常用語“加油,一(1)班”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前十六后八的節(jié)奏型嗎等,從而感悟出“音樂中的節(jié)奏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提煉升華”。
(2)本真化。在小學的高年級階段,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導入算得上見多識廣,加上年齡和心理上的變化,結合教材特點,有些新課的導入不需要太過新奇。最為有效的辦法是:上課開始前,教師直接闡明本課的學習目標和教學安排,通過簡短的敘述和有效的設問,引出學生在“準備性學習”中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例:小學音樂教材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導入:“藝術來源于生活,民歌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從名族音樂出發(fā),去溯流探源。先請同學們來分享,你在預習時的收獲?!?/p>
(3)藝術化。音樂教育是特殊的,其最基本的性質是審美性即審美教育,集聽覺、感受、創(chuàng)作、表現和情感于一體。如:在低年級學段教唱《鐘》《包子、剪子、錘》等節(jié)奏歡快、節(jié)拍明顯的歌曲時,教師采用律動或舞蹈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做出相關動作反應,以達到無意識的學習。
分析:在教學實踐中,導入的形式樣式繁多,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優(yōu)劣之分。同樣的導入方式,對不同的學生、教材、教師來說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應當對導入有清晰的認識,在明確的教學目標下,結合學情靈活多變地實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結合目的分析與形式的討論,這里列出了一些筆者常用的導入方式:
音樂導入是一種常見的音樂課導入方式,對后續(xù)課程的理解與演唱時很有幫助,這是一種開門見山的導入形式,簡單而有效。正因為簡單,往往會有些片面,對學生音樂靈感的啟發(fā)還不夠,有時候是可以在聽賞音樂之后加上提問的,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其更好地完成課堂目標。
情境導入首先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語言功底進行挖掘,進行整體考慮構思,既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又要考慮課堂實際情況,盡可能地不過分夸張,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展開合理的想象。
《小烏鴉愛媽媽》一課中。教師語言鋪墊,結合歌詞,讓孩子們回憶自己與媽媽的點點滴滴,走入故事,走進音樂,引起孩子們的共鳴,一起去理解這首歌曲。
《小星星變奏曲》中,教師通過分段聽賞,每段結合語言引導學生:孩子們,音符密集起來了,就好像小星星跑起來,他們玩起了捉迷藏,有的躲在了厚厚的云層里,就在這時候,突然聽到了一顆星星在小聲哭泣,這又是為什么呢?哦!原來他迷路了,和同伴走丟了,我們大家快來幫幫他吧。通過這樣的生動有趣的語言,孩子們就好像真的處于神秘的星空中,看見小星星眨眼,微笑,甚至是哭泣。一首很長且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聽起來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音樂就這樣被消化了。
低年級學生偏愛游戲的導入,這是他們的天性,不過如何設計游戲很重要,因為這不是為了讓學生單純的玩游戲,而是希望他們能通過做游戲去掌握本節(jié)課的音樂知識。
《我是小鼓手》中教師模仿當時風靡一時的大型親子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的通關游戲,帶著學生勇闖5關,每一關解決了一個難點,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輕輕松松學會了歌曲,并且解決了重難點。
音樂教學中的導入設計,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結合多種方式,例如說、聽、想、動、看等方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并且能更好地表達音樂。[7]任何一種導入的方法都不能本末倒置,為了導入而導入,那樣的導入只是一個空洞的花架子,對課堂教學的意義不大,尤其是在學生已經預習的情況下,導入的設計更不應該自欺欺人。在素材的選擇上,導入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出發(fā),做到讓新舊知識有機銜接,依舊出新,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針對性,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藝術性地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