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鳶”,即風箏。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唐代元稹《有鳥二十章》中的詩句:“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抑或是想起了南宋陸游《觀村童戲溪上》中的詩句:“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钡f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眼下,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們何不“忙趁東風放紙鳶”,讓自己的思緒隨著紙鳶飛向夢想中的那方天地呢?
前世今生
東周春秋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發(fā)明了風箏。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翟的風箏材質(zhì)。到了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后,坊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用風箏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當時由于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制作風箏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yè)。明清時代是中國風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shù)、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之后,風箏就廣泛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廣泛地出現(xiàn)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宋人周密就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贝颂幍摹傍S”指的就是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人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關(guān)于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始傳到世界各地。
提到今天的紙鳶(風箏),我們不得不說說世界風箏之都——濰坊。風箏是濰坊的象征。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wèi)·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主席團會議上,確定濰坊市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第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成立了由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等16個國家和地區(qū)風箏組織參加的“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總部設(shè)在濰坊。至此,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
品種類別
現(xiàn)代紙鳶的制作過程可謂異彩紛呈。在我國,尤以著名的風箏故鄉(xiāng)楊家埠村為甚。其制作的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wěn)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多達六十多個品種。在濰坊風箏博物館中——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yè)博物館里陳列展出了歷屆風箏節(jié)的中外風箏佳作,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好的紙鳶和放紙鳶用的線的制作方法其實并不簡單。首先要用“蠟玻璃線”,就是先將一些玻璃瓶子敲得粉碎,輾成尖銳的顆粒粉狀,然后用砂鍋煮一種叫“牛皮膠”的東西(就是印刷廠裝訂書籍封皮的那種膠),膠煮好后把玻璃碎粘在線上,經(jīng)過一夜的風干,系風箏的線便變得鋒利無比。諸事俱備之后,紙鳶就做成了。
詩情畫意
陽春三月,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古往今來,風箏牽動著詩人的情愫,成為世人爭相吟詠的題材。
最早描寫放風箏的詩歌應(yīng)是唐人元稹,他寫了一組詠物詩《有鳥》:“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風吹繩斷童子走,馀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fù)憐?!痹婏L淺直易懂,借物諷人,意味深遠。
到了宋代,“風箏詩”漸漸多了起來。南宋詩人陸游就曾以擬人化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痹娋洳粌H生動地刻畫了紙鳶的姿態(tài),且讓人聯(lián)想到那些放風箏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快樂。
明代,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就很普遍了。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風箏迷,他的《風鳶圖詩》:“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jù),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對當時放風箏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風箏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們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中曾這樣描繪兒童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jié),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歡樂情景,繪成了一幅生活氣息濃厚的畫面。
更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還以斷線的風箏為謎底制作了一條燈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边@條燈謎為賈探春所作,以斷線的風箏暗示她的遠嫁不歸,體現(xiàn)了曹雪芹的獨具匠心。
周作人對風箏很有研究。他在一首《兒童雜事詩》中說:“鲇魚飄蕩日當中,蝴蝶翻飛上碧空。放鷂須防天氣變,莫教遇著亂頭風。”詩句講述的是放風箏時最怕的就是遇上風向不定的亂頭風,真可謂經(jīng)驗之談了。
郭沫若對風箏也十分喜愛,并頗有研究。他在《詠風箏》詩中云:“橫空欲縱又遭擒,掛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宮里去,碧海晴天話素心?!痹娋湟饩硟?yōu)美,借物喻人,讀后回味無窮。
人物故事
七旬“風箏爺爺”:
樂享人生、放飛快樂
晴天的傍晚,清風拂面,散步在聚亨路大橋,常??匆娨粋€放風箏的老人。老人身材魁梧,滿是褶皺的臉在夕陽下笑得特別燦爛。身邊不遠處,一個大布袋里裝著四五個風箏。
風起了,老人跑起,放線收線,起飛、操作、回收,動作干脆利落、拿捏自如。他就是被人們稱為“風箏爺爺”的朱熙昌老人。
在朱熙昌家中,記者見他正在整理一款蜈蚣形狀的風箏。這個風箏展開有7米多長,蜈蚣頭呈立體狀,身體由一個個用綢布制成的圓片用結(jié)實的錦綸線連成,圓片之間還用一兩端粘著雞毛的細蘆柴隔著。他說這個風箏是讓兒子幫自己在網(wǎng)上買的,如今不缺吃穿,花錢買自己愛好的風箏玩樂,是很開心的事。在他家客廳及房間里,記者見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風箏足有30多個。交談中,他告訴記者,到鹽城這邊來,人生地不熟的,沒人與自己玩,就放放風箏,既鍛煉了身體,又收獲了諸多快樂。
……
交流中,朱熙昌告訴記者,放風箏時,有時慢跑有時側(cè)身跑,這對增強腿部力量和腳步的靈活有一定好處。放風箏時,雙臂還要不停地抖動風箏線,并伴有屈腿動作,可使軀干和四肢的關(guān)節(jié)得到充分活動。同時,雙眼面對藍天,望著飛舞的風箏,可以消除眼睛疲勞,改善視力,預(yù)防近視。他認為,愛好放風箏,還可讓人們放下手機,到空曠場地呼吸新鮮空氣,有益健康。
(摘編自“新浪網(wǎng)”2021年1月20日)
你會放風箏嗎?放風箏的時候,遇到過什么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快告訴我們吧。
風箏百科
世界上最長的風箏:2015年4月4日,重慶武隆2015國際風箏放飛節(jié)開幕,專業(yè)人士現(xiàn)場舉行世界最長風箏(6000米)放飛表演,遠超5000米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該風箏由2000片印有“中國夢”的片葉組成,全部放飛升空需要花上6-8個小時。
最多人同時放風箏:2011年4月16日,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吳曉紅在此間宣布,中國濰坊舉辦的萬人同放風箏活動,以10465只同時放飛的風箏,刷新了2010年加沙6198人在此項目上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為體現(xiàn)此次創(chuàng)紀錄活動的公平性,整個活動嚴格按照世界吉尼斯的規(guī)則,對放飛、場地、計算等規(guī)則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參與活動的每名放飛者只放飛一只風箏,線的長度10英尺以上,所有風箏在空中持續(xù)30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