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國人對父愛的表達和歌頌并不如母愛那般直接而明朗。下面這幾位父親的教育理念,是否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示?
司馬光: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nèi)容
北宋杰出史學家司馬光,進士出身,屢官天章閣侍兼侍講、御史中丞、尚書左仆射,后追封為溫國公。他工作作風穩(wěn)重踏實,并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nèi)容。
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jié)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后敢行,頓足而后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兒子愛護書籍的經(jīng)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干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cè)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告訴兒子: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為了實現(xiàn)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司馬光15年來始終不懈,經(jīng)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jié)煩勞”,他卻回答:“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于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對他的兒子及他的同僚都有深遠的影響。
南懷瑾:人貴自立
南懷瑾經(jīng)常教導兒子南一鵬,人貴自立。南懷瑾從不愿接受子女的回報,也從不要求子女參與他對國家和社會的工作。南懷瑾對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為而不有”的原則,南懷瑾對出生地的捐贈如是,對金溫鐵路的建設亦如是。南懷瑾為了保護子女免受爭名奪利的無妄之災,從來沒有要求子女參與他做的任何事,一家人也從未因任何自身利益向父親開過口。孩子們從小就學習“放下”,對名利權(quán)情、世俗世事、物質(zhì)欲望等大多沾而不黏。
傅雷: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傅雷對教育子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在孩提時期,父母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并進行正確引導。
傅雷在給周宗荷的信中寫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長于理工者未必長于文史,反之亦然;選擇不當,遺憾一生。愛好文藝者未必真有文藝之能力,從事文藝者又未必真有對文藝之熱愛;故真正成功之藝術(shù)家,往往較他種學者為尤少。凡此種種,皆宜平心靜氣,長期反省,終期用吾所長,舍吾所短。若蔽于熱情,以為既然熱愛,必然成功,即難免誤入歧途。”基于這樣的想法,當傅聰還在三四歲時,傅雷就在他稚嫩的心靈活動中尋找其天賦的閃光點。
達·芬奇父親:尊重孩子的興趣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yǎng)孩子的信條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fā)展自己的興趣。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
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后,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夸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yǎng)他在這方面的才華。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里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成一代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