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思
摘 要:“大語文”教學,即聯(lián)系實際生活、著眼整體教育、豎持完整結構、重視訓練效率的語文教育理念。筆者認為,農村語文教學應盡可能利用自身特殊條件,聯(lián)系獨特鄉(xiāng)村生活,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關注自身成長、關注傳統(tǒng)文化、關注社會生活。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 大語文; 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30-002
“大語文”教學概念由語文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提出,即聯(lián)系實際生活、著眼整體教育、堅持完整結構、重視訓練效率的語文教育理念?!按笳Z文”思想是針對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弊端有感而發(fā)的,讓語文課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聯(lián)系起來,使生活無處不語文。
筆者認為,在“大語文”教學概念的背景下,農村語文教學應盡可能利用自身特殊條件,聯(lián)系獨特鄉(xiāng)村生活,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三種維度: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即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關注自身成長、關注傳統(tǒng)文化、關注社會生活。
一、見自我——關注自身成長
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是生命的健康成長,是個性的健康發(fā)展。“見自我”,即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同時見到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見到自己的個人價值,見到自己當下的情感體驗,最終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面對自己,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筆者所在學校為蘇州市吳江區(qū)的一所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蘇州自古為江南富庶之地,相比其他地區(qū)的農村,這里的村民收入較高。農村學生的父母或為本地農民,或為外地人來此在工廠打工。留守兒童的現(xiàn)象在農村并不罕見,父母早早的離開孩子,使孩子從小缺乏感情體驗,從而導致孩子出現(xiàn)性格孤僻、為人自私、不善于與他人溝通等問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顯然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觀念的落后,父母并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經濟需求,“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思想依然占主導地位。這就導致學生對家庭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等問題缺乏關注,更遑論對生活中自我價值的思考。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李鎮(zhèn)西曾經說過:任何人為“導演”的“高潮”、“亮點”都不及學生感情激蕩、思想噴涌時自然而然綻放的心靈花朵燦爛奪目[1]。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充分的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使文本內容與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產生共鳴有著非凡的意義。前文所述農村家庭生活的特殊情況,正是農村學生最熟悉卻又未曾留意的生活,也是農村語文教學中可以著重關注地方。筆者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原文結尾處有父親所寫的信,筆者就信的內容提出問題:“這封信的內容前后有所矛盾,那么朱自清的父親究竟是‘身體平安還是‘大去之期不遠呢?”此時一位成績并不好的男同學站起來說:“朱自清的父親身體一定沒什么問題,因為我的爺爺也經常打電話給我爸爸,說自己快不行了?!?/p>
“那么你爺爺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男孩回答說“因為他想我們了,想看看我爸爸和我?!彼nD了一下,想了想又說:“小時候是爺爺把我?guī)Т蟮模芟矚g我,可我們一年也很少回一次老家。朱自清的父親也一定是很想念他才這樣說的……”
男孩在回答的時候,很多同學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此時的課堂已經融入到了農村學生的生活之中。因為隨著交通的便利,闔家團聚對于城市的家庭而言并非難事,唯有大量外出務工農村的家庭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筆者進而將課文“父愛”的主題升華到“如何理解、接受、回報親人的愛”,引導學生思考,并布置了給家人寫信的作業(y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生活經驗的大門也由此得以打開。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見天地——關注傳統(tǒng)文化
語文課堂的“見天地”,便是讓學生見到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所謂“見天地”,不僅要讓學生見到語文的天地,更要讓學生見到人類社會世代相傳的文化與文明的天地。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同時,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傳遞高尚的情懷節(jié)操。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寧靜的夏日傍晚,孩子們聚在果園或池塘岸邊……孩子們便產生反復欣賞描繪夏夜之美的樂曲的愿望,在重復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情感記憶得到發(fā)展,對旋律美的敏感性和感受性得到增強。逐漸的孩子便開始從曲調中領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感受、心境和體驗。[2]”
與城市相比,在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與教育設施配備上,農村學校是遠遠落后的。但在自然資源方面,農村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農村學校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不僅僅體現(xiàn)在景色優(yōu)美的田野風光、多姿多彩的鄉(xiāng)村生活,更體現(xiàn)在被保留至今的民風民俗之中。此外,農村還保存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這些古跡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和豐富的文化價值。如筆者所在的蘇州吳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里古鎮(zhèn)、黎里古鎮(zhèn)的水鄉(xiāng)風情,蘇式園林的精致優(yōu)美、慈云寺的古老傳說,這些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加以利用?!缎抡n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語文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當讓學生了解、認識身邊的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將這些文化資源加以發(fā)掘加工,在增強學生文化底蘊的同時,又可以喚醒學生的強烈文化認同感,進而使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李澤厚先生認為:“內容積淀為形式,想象、觀念積淀為感受。[3]”任何一篇文章都蘊藏著一定的文化元素,這些文本或蘊含了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數(shù)千年的思想積淀,或傳遞著來自工業(yè)文明、信息文明的現(xiàn)代化思考,或彰顯著不同地域、不同信仰背景下的人類普世價值。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在學生對文本中的相關語文元素進行充分探究的基礎上,語文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去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文化現(xiàn)象。這樣的挖掘拓展,并非為了故作高深或彰顯博學,因此應將挖掘的深度調整到學生跳起來能摸到的程度,從而帶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的文化內核之中。
生命的成長離不開歷史傳統(tǒng),語文的教學離不開文化價值。農村語文教學,應當承擔起傳承文化星火的重任。
三、見眾生——關注社會生活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謂“見眾生”,是指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不僅關注文本中的眾生,更要關注現(xiàn)實社會的眾生,關注社會上的各階層人士,從而見到他人喜怒哀樂背后的人情人性,認知客觀社會,正確對待他人。
農村語文課程資源大多源于自然,在反映現(xiàn)代文明與進步、社會的生活與熱點的方面是遠遜于城市的。農村人與人交往雖然較多,但學生每日所能見到的都是村中的熟面孔。為了農村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將城市社會生活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城市文明、走進社會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彌補農村語文課程資源的不足,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貓》是現(xiàn)代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主旨被選入歷代初中語文課本中。農村學生對于貓可謂見怪不怪,由于文章語言淺顯,因此筆者在授課時將理解尊重生命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授課初始,首先讓家中有寵物的學生談一談自家寵物的名字及故事。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報之以極大的熱情。隨后帶領學生閱讀文本,概括文中作者所養(yǎng)的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地位及結局。此時學生意識到兩個問題:第一,這三只貓在文本中并沒有姓名;第二,三只貓雖有著不同的外貌、性情、能力,但最終都不得善終?;谶@兩個問題,在師生間的不斷交流中,學生最終認識到,三只貓之所以沒有姓名,是因為文中“我”只是將它們當作寵物而非平等的生命來看待,“更難過”表現(xiàn)出自以為熱愛生命的“我”在自省后對自己的失望;可愛的大貓死去,有能力捕老鼠的二貓被偷走,不幸的三貓含冤而死,都是社會不公正的寫照,而這種不公正,正是由于人們對卑微生命的漠視所導致的。
講授完以上內容后,學生的表情都略顯沉重,此時,筆者講課堂從文本引入到社會現(xiàn)實中,向學生拓展以下材料,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
材料:網絡上有一段視頻,其中兩個女子打一個女子,被打的女子不斷地求助,但是周圍的人除了看熱鬧就是拍照。“等我拍完,就幫你報警?!边@句話,真的讓人不寒而栗。面對他人生命遭受痛苦,竟然還那樣輕松地拍照,在網上賣弄一下自己的視頻,真的是比生命還重要的事嗎?
經過了教材文本的學習,面對這樣離自身生活遙遠的社會熱點,學生開始進行深入思考,并有話可說。這樣的實踐與交流中,學生不僅深刻地體味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樣的語文課堂利用文本引向社會眾生,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從課本到社會生活中去,帶著生活走進課堂,將知識、情感內化為生活的內在需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堂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把語文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進行理解與應用?!边@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現(xiàn)在的生活需求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生活來理解語文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讓學生融入生活的火爐之中,以自己的親身生活體驗來理解文字語言背后的意義與情感,從而關注自我成長,關注傳統(tǒng)文化,關注人生百態(tài)。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3
[2]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426
[3]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