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良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所,福建 泉州 362000)
關于閩南文化,許多學者都強調了它的堆積層壘特征。劉登翰指出,閩南文化“是以移民自身為載體,最先進入閩南,并與閩南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因素發(fā)生融合而產生變異,形成源于中原又異于中原,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形態(tài)”[1]。陳支平也指出,閩南文化“既向往追求中華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頑固地保持邊陲文化的變異形態(tài)”[2]。由此可見,閩南文化既具有中華主流文化的明顯特征,又被烙印上閩南地域的鮮明印記,是中華主流文化和閩南地域文化堆積層壘的結果。泉州天后宮是閩南文化的載體之一,其建筑風格充分體現(xiàn)了閩南文化堆積層壘的這一特點。本文對泉州天后宮的建筑文化特征進行分析,并針對泉州天后宮的保護和利用提出建議。
泉州是具有1 3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唐嗣圣元年(684年),唐王朝在今南安豐州鎮(zhèn)設州建制,稱“武榮州”;唐久視元年(700年)及景云二年(711年),武榮州治向東南遷移5 km,即今泉州城區(qū),并于景云二年(711年)改稱“泉州”。開元六年至二十九年(718—741年),泉州建城。此后,“屢廣而大,屢增而高,屢培而厚,屢易而堅”,從3 km2擴至6.8 km2,成為泉州乃至閩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晉、唐末和兩宋之交,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中原漢人攜家?guī)Э冢?次大規(guī)模南徙福建。其中一部分移民來到晉江流域,在這里繁衍生息,這奠定了今天泉州人口的主體。中原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促進了泉州地區(qū)的開發(fā),同時也使得泉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原文化因素,帶上明顯的中華主流文化色彩。
泉州地處東南沿海,邊陲的地理環(huán)境對泉州文化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首先,泉州最早是閩越人居住之地,中原移民遷入后,閩越文化在與中原文化的沖突中走向融合。因此,在泉州文化中可以明顯察覺到閩越文化的底色。其次,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海外貿易極為繁盛,呈現(xiàn)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景象。海外交通帶來的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各國文化,與閩越文化以及自中原傳來的中華主流文化交匯融合,形成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景觀,泉州也因此而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匯合地。再者,明清以后,泉州人下南洋謀生,并將南洋的一些文化要素帶回泉州,使泉州多元文化并存的色彩更為突出。綜上,泉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此時正是泉州經濟文化趕上和超過中原地區(qū)的時期。泉州儒學發(fā)達,人才輩出,執(zhí)中華主流文化之牛耳。與此同時,泉州港開始走向繁盛,外國蕃商不斷涌入,帶來了外來文化。從“建于同時代的開元寺東西塔融會了多元文化”的例子可知,泉州文化既堅持中華主流文化,又兼?zhèn)涠嘣幕实奶攸c,這對泉州天后宮的建筑風格產生了影響。明初,泉州仍然是明王朝對外開放的港口,外來文化融入泉州文化的過程仍在繼續(xù)。此后,市舶司遷移到福州,泉州港失去了官方的地位。但是,明清以后泉州人下南洋的貿易與移民活動,使得泉州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接觸從未間斷。因此,泉州天后宮在明清以后的重修中,仍然保持了中華主流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層壘性特點。
泉州天后宮是現(xiàn)存年代最久、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媽祖廟,素有“溫陵圣廟”之稱,其整體建筑布局嚴整,風格獨特,藝術價值極高,是海內外諸多媽祖廟宇的建筑范本,更是媽祖信仰重要的傳播中心。
泉州天后宮地處泉州古城南,內通城區(qū),外連海港,北枕清源山,南臨浯江,西扼筍、巽二流,東控法石,為全城繁華要地,是歷史上蕃舶客航聚集之處。
宮址坐東北朝西南,占地總面積7 200多m2,建筑總面積3 310 m2,中軸線依次由山門、戲臺、拜庭、天后殿、寢殿和梳妝樓組成,兩側翼有東西闕、東西廂、四角亭、東西廡。建筑群數(shù)量眾多、體制宏偉、主從有序,共同組成中軸對稱、以正殿為核心的廟宇建筑群,凸顯其作為媽祖信仰發(fā)祥地尊貴崇高的地位(圖1)。
圖1 泉州天后宮總平面圖(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泉州天后宮山門面闊三開間,長23.23 m,深3.93 m,高9.42 m,牌樓式造型,青石龍柱,雕花漆繪木構斗。大門兩側為浮雕麒麟,青石透雕螭虎八角窗。屋頂上半部分是懸山,下半部分是重檐四面坡。歇山頂,屋頂舉折,屋面起翹、出翹,雕有8條龍、2條鱷,形成的鳳尾伸展而卷曲,曲線柔美,結構壯麗。門上高懸著“泉郡天后宮”直木匾額,門前側立著兩尊石獅(圖2)。
圖2 泉州天后宮山門(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山門后筑有戲臺,坐南朝北,面向正殿,呈長方形,寬6.4 m,深5.15 m,高8 m。巧妙的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功能主要是天后誕辰、升化之日,或春秋朝祭,或香客獻演戲曲時的演出場所(圖3、圖4)。
圖3 泉州天后宮戲臺(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圖4 泉州天后宮戲臺藻井(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天后殿即正殿,供奉媽祖圣像,平面為矩形,面闊5間24.6 m,進深5間25.6 m,占地面積630 m2,殿高12 m。四周臺基座高出地面1 m,全部用花崗巖砌筑而成,圍堵浮雕各種圖案,正方兩側有“鯉魚化龍”各三方,襯有“文房四寶”圖;東西兩面作“八駿云火”各兩方,襯有“仙家八寶”圖;背面為“鶴舞云中”六方,襯有“寶蓋蓮花”圖,均系二度空間動態(tài)藝術造型,形態(tài)傳神,呼之欲出。
殿前增建檐廊(俗稱拜廊)一間,故總進深大于總面闊。建筑主體為木構架結構,框架式的木梁骨架。殿內使用34根、每根高4 m的圓形花崗巖石柱來承托頂梁檁架,較為規(guī)整,但金柱減柱兩根,中柱后移,其脊檁由隔架科斗栱承托,使祭壇空間開闊且高遠。柱頭為圓形浮雕仰蓮珠斗,挑出橫栱承托梁架,作九架梁,柱頭科和平身科用方形斗栱四挑。明間和次間梁上置一斗三升兩層。門窗彎枋雀替花雕精致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鳥獸人物。所有柱礎全系青石雕刻,呈圓形、八角形、瓜瓣形多種形狀,并浮雕八駿、仙家法器及各種花卉,如梅花、茶花、荷花、蘭花、牡丹等,有的搭配二方連續(xù)圖案,非常精細,為清代石雕藝術的杰作。整座木架梁柱、斗栱均施以朱紅色為主調的油漆彩繪,適當配搭黑漆和白、綠、金黃的雕花,沖淡了大面積朱紅色的單調感,顯示出正殿的凝重肅穆、富麗堂皇。
天后殿(圖5)的殿頂作九脊重檐四坡頂?shù)男绞?,正脊為“燕尾脊”,兩端向上翹起,如鳥翼展翅欲飛。屋頂脊中段采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雙龍戲珠,脊端和重檐之間雕彩的各種飛禽走獸、花卉人物,配合屋面金碧輝煌的琉璃筒瓦,五彩斑斕,使殿頂更加華麗精美。
圖5 泉州天后宮天后殿(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殿前檐廊明間透雕一對青石龍柱,據(jù)傳為鄭成功宿校師徒二人所制,二龍騰挪身子,搏浪駕云,直欲騰飛而去,雕工精湛,紋理、走勢自然流暢,許多宮廟中的龍柱無能出其右,匠藝高超,為泉州天后宮內一絕。媽祖神座龕壁背后存有一幅清道光年間的巨型壁畫《敕封天上圣母圖》,為清代莆田湄洲島媽祖故居全景墨線填彩圖,氣派宏壯,畫工熟練雅樸,為全國媽祖宮廟中所僅見,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圖6)。
圖6 泉州天后宮天后殿后照壁清代《敕封天上圣母圖》(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寢殿位于天后殿之后,又稱后殿,單檐懸山頂,較天后殿地面高出1.5 m,結構和營造法式保留著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修后的特征及風格。該殿面闊7間36.7 m,進深4間21.7 m,建筑面積796.4 m2。殿內構造,金柱間橫架三、五、七架梁,前后用雙步梁、三步梁支承屋頂。各縫主梁的兩端豎立瓜柱,柱頭施丁頭栱承托檁枋。各縫檁枋間用單栱造隔架科,外檐斗栱用重翹承托檐檁,減去橫。木作精細,依稀可見部分油彩殘跡。兩側突出部位設翼亭,左右設齋館。前檐設廊,硬山式,體量之大為古代天后廟宇所罕見。前檐鋪作次序,斗栱間距較大,明間及兩次間為兩朵補間,其余各間均為一朵補間,且補間為二層單栱素枋,宋元建筑特征明顯。明間雙扇板門和槅扇式樣都與天后殿形式相同。前檐明間木石接柱,木柱上刻有清代楹聯(lián)一對:“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檐廊還有一對十六角形廊柱,為元代印度教寺青石雕石柱,應是明代大修時從附近印度教寺廢址移置。柱身上中下各有3組方框,框內圓形浮雕四合如意、六串梔花等四季吉祥花草圖案(圖7)。
圖7 泉州天后宮寢殿(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泉州天后宮建筑風格既傳承了中華傳統(tǒng)建筑特色,也融入了泉州地域文化特點,是多元文化堆積層壘的結果。
2.2.1 泉州天后宮建筑文化中的中華主流文化因素
自宋朝詔賜“順濟”匾額,到清朝皇帝將之編入國家祀典,詔行“春秋諭祭”,媽祖信仰與媽祖廟宇一直被歷代統(tǒng)治者視為教化工具,為各地禮樂教化之重心。既然媽祖廟作為教化之用,各地的統(tǒng)治者在媽祖廟的選址、建筑形制方面,就須遵循王朝禮制的要求。王朝禮制其實就是歷代王朝將中華主流文化推廣到中國廣大地區(qū)的一種重要形式,即文化的“標準化”。泉州天后宮是歷代泉州官方祭祀媽祖的地方,自然也不例外。
從選址來看,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城南,瀕臨晉江下游,地處江海交匯之所,是宋元時期泉州交通貿易最繁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疤莺饺f國,此其都會”“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藩琛貢,皆于是乎集”①出自莊彌邵所著《羅城外壕記》,轉引自泉州海外史博物館調查組.天后史跡的初步調查[J].海交史研究,1987(1):2,50-69,115.?!度莞尽芬灿涊d:“胡賈航海踵至,富者資累巨萬,列居郡城南”。可見,泉州天后宮的選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建筑服務于教化需要的特點。歷代王朝崇奉媽祖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媽祖“護海”的功能來安撫民眾。因此,將媽祖廟建于江海之傍,最易于達到統(tǒng)治者的目的。
從建筑形制來看,泉州天后宮也深受中華儒學思想的影響。泉州天后宮的總體布局遵循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軸線布局形式,即在中軸線上布置山門、天后殿、后殿、梳妝樓組成三殿兩院落的平面形式,院落成為祭祀活動空間。因建筑群需分清主次尊卑,便以中軸對稱為布局,這種空間格局的布置展現(xiàn)了和諧的空間形式和外貌,凸顯了中華文化的尊卑等級觀念。
尤為重要的是,泉州天后宮風格獨具、規(guī)制嚴整的建筑對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qū)影響深遠,是海內外眾多媽祖廟宇的建筑范本,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輻射海外的重要載體。
如臺灣媽祖根據(jù)來源地的不同,大略分為“溫陵媽”“湄洲媽”和“銀同媽”?!皽亓辍睘槿菖f稱,“溫陵媽”即分靈自泉州天后宮之媽祖。澎湖馬公天后宮(圖8),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由移居澎湖的泉州先民創(chuàng)建,建材均從泉州運去,廟宇建筑結構精巧,浮雕技藝精湛,為閩南傳統(tǒng)建筑風格。
圖8 臺灣澎湖馬公天后宮(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臺南市溫陵廟建于清嘉慶年間,奉祀“溫陵媽”。該宮“啟建之初,規(guī)模相當宏大,為二、三落建物,且建材購自大陸,并聘請?zhí)粕綆煾狄?guī)劃興建”[3]。
澳門媽祖閣(圖9)坐落于澳門半島南端媽閣山的西側,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明代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商人來此經商,漸成聚落,創(chuàng)建媽祖廟。天福宮(圖10)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媽祖廟,肇建于公元1839—1842年間?!妒饭袍E》記載,該宮“所有的建筑材料,據(jù)說全是從中國搬運來的”[4]。天福宮為泉州石獅祥芝華僑所創(chuàng)建,石獅的媽祖宮廟多為泉州天后宮分靈,所以天福宮的建筑形制受到泉州天后宮較大的影響。2008年建成的江蘇昆山慧聚天后宮,分靈自臺灣鹿港天后宮。該宮的建筑形制在受其母廟影響時,也受到泉州天后宮的極大影響。據(jù)《昆山慧聚天后宮志略》記載,該宮為“皇宮起”建筑,“以清康熙二十二年敕建的鹿港天后宮為古建筑原型,木構節(jié)路簡捷中有泉州天后宮古早的莊重典雅……營造技法上承襲了鹿港天后宮和泉州天后宮的古制”[5]??梢娙萏旌髮m的建筑風格至今仍為海內外其他媽祖宮廟所模仿的典型。
圖9 澳門媽祖閣(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圖10 新加坡天福宮(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2.2.2 泉州天后宮建筑文化中的地域因素
泉州天后宮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同時,也受到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刻影響。
天后宮整體建筑群在形制、風格及其營建方法上基本承襲了閩南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保持“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的特色,是閩系紅磚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天后宮的建筑細部處理也體現(xiàn)出地域文化的影響。閩南傳統(tǒng)建筑多喜裝飾,常在建筑物上雕飾各種吉祥紋案以求福,泉州天后宮在尾梁、墻脊、臺基、斗、欄桿等地方,或彩繪、或雕飾龍鳳、花卉等奇花異獸,反映了閩南地域文化對天后宮建筑風格的深刻影響(圖11)。
圖11 天后殿檐廊清代龍柱(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泉州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色在天后宮建筑上也有所體現(xiàn)。天后宮寢殿大門前兩根輝綠巖石柱,上面雕刻的四合如意、六出梅花錦帶及四季花等吉祥圖案為印度教所有(圖12)。據(jù)考證,這兩根石柱是明代天后宮重修時,從已圮廢的元代印度教寺廟拆運來的。它們與天后宮其他的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相得益彰,完美結合,凸顯出泉州多元文化和諧并存的特色。
圖12 泉州天后宮寢殿檐廊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泉州天后宮于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被列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是體現(xiàn)航海文化與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質遺存,具有突出的文化景觀普遍價值。天后宮是民間奉祀媽祖的場所,是廣大媽祖信徒活動的地方,也是臺灣以及東南亞廣大媽祖信眾尋根謁祖的圣地。在新時代條件下,應以申遺為契機,不斷完善保護與管理措施,做好泉州天后宮的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以確保遺產的永續(xù)利用。
科學保護,規(guī)劃先行。遺產地的保護管理規(guī)劃,作為《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要求的遺產地保護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以遺產價值為基礎,針對整個管理體系制定的管理實踐框架,為文化遺產地應對變化提供戰(zhàn)略性的長期保護策略②國際文物與保護修復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世界文化遺產管理[M].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譯.2015.轉引自魏青.從鼓浪嶼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規(guī)劃的編制與實施談規(guī)劃系統(tǒng)中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與動態(tài)性[J].中國文化遺產,2017(4):34-45.。泉州天后宮作為珍貴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保護工作歷來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先后制定了保護規(guī)劃,采取了嚴格的保護管理措施,并取得實效。在《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和《泉州市古城控規(guī)修編》等城市規(guī)劃中,泉州天后宮被列為古城區(qū)中“三片一線”(開元寺為中心西街片、文廟為中心城中片,天后宮為中心城南片,中山路)的保護核心區(qū),采用核心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二級保護規(guī)劃管理。
2019年,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管理規(guī)劃》《泉州天后宮保護規(guī)劃》等泉州系列遺產保護管理規(guī)劃編制完成。規(guī)劃以建立泉州系列遺產價值及其要素的整體保護管理體系為目標,基于保護整體價值特征及其關聯(lián),呈現(xiàn)泉州整體景觀結構,提出適用于分類景觀特征和保存環(huán)境條件的系列管理策略,建立了泉州系列遺產的基本保護管理框架。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管理規(guī)劃》的制定和申遺工作開啟以來的實施成效,證實了規(guī)劃整體策略的有效性和適應性。而對于具有一定規(guī)模、遺產要素構成較為復雜的《泉州天后宮保護規(guī)劃》,則需從關聯(lián)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等方面加強規(guī)劃的系統(tǒng)性,完善規(guī)劃的策略組織和執(zhí)行機制[6],從管理體系建設、遺產要素保護、歷史環(huán)境恢復、價值闡釋展示、遺產資源利用和社區(qū)參與等方面構建整體保護框架,明確保護管理任務[6],為泉州天后宮的保護維修、文物安全、環(huán)境整治、展示利用、遺產價值研究等提供科學依據(jù)和法律保障,以期望泉州天后宮可以在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的指引下,步入科學、長效、可持續(xù)保護管理的軌道。
文物保護的政策性、專業(yè)性較強,需采取多種措施,將之納入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管理的軌道。
第一,要努力完善法律保障。申遺工作啟動以來,泉州市先后出臺《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天后宮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律規(guī)章,建立具有遺產地特色的泉州系列遺產管理體系法定框架,有效保障了泉州天后宮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第二,加強泉州天后宮古建筑群保護修繕,做好經常性保養(yǎng)和日常監(jiān)測工作。1996年以來,泉州天后宮古建筑群文物維修工程有序推進,先后實施了山門、寢殿、天后殿、梳妝樓等維修工程。2008年12月26日,全國涉臺文物保護工程啟動儀式在泉州天后宮舉行。在維修過程中,堅持“保護與研究并重”,將研究貫穿于工程的全過程;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并堅持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四保存”原則,嚴格保持木構架、紅瓦坡頂、紅磚墻立面、抱磚出石、剪瓷堆塑、細部木雕等“閩南紅磚建筑文化”的傳統(tǒng)工藝技術,盡可能真實、完整地保存歷史信息,保留和延續(xù)傳統(tǒng)工藝,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對天后宮進行定期監(jiān)測,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進行測繪建檔及保護研究,建立了詳細完整的記錄檔案。因此,30多年來,泉州天后宮天后殿、寢殿等維修工程均為優(yōu)質,泉州天后宮天后殿維修工程獲評首屆(2013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成為文物古建筑維修工程中的精品。
第三,實施環(huán)境整治與風貌修復。泉州天后宮是宋元以來泉州城南商業(yè)性城區(qū)的重要地標,見證了海洋貿易繁榮下泉州城市的發(fā)展和布局,是泉州古城1 000多年城市發(fā)展史的重要見證。德濟門遺址是宋元以來泉州古城的南門遺址,緊鄰天后宮。2001年規(guī)劃天后宮廣場建設時,經過考古發(fā)掘,德濟門遺址被完全揭露出來。2002—2004年,泉州市文物局組織實施了德濟門遺址維修保護工程,對天后宮-德濟門遺址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整治,加固修復遺址石構件,重浚內外壕溝,建設德濟門考古遺址公園,將其整體納入泉州天后宮遺產區(qū)和緩沖區(qū)進行統(tǒng)一保護管理。
2017年,根據(jù)泉州系列遺產保護管理體系提升行動計劃,實施了泉州天后宮環(huán)境整治與展示利用工程。為保留其歷史文化遺產且延續(xù)原有的功能,除了對文物建筑本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進行正常的保養(yǎng)和修繕,還將建設控制范圍內街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按原層原高原樣修繕,整治與歷史風貌不協(xié)調的周邊建筑,保護“出磚入石”和紅磚、紅瓦、坡屋頂?shù)拈}南泉州傳統(tǒng)建筑特色,以求與天后宮歷史風貌相協(xié)調。結合天后宮的追憶恢復,按原樣原材料整修路面、廣場,使其成為泉州古城休閑活動的廣場空間,賦予文物古跡以新的活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媽祖文化是一種活態(tài)的文化。天后宮不同于一般傳統(tǒng)建筑,是一個活態(tài)文物,是海內外媽祖信眾活動的地方。因此,不僅要保護天后宮的文物價值,還要進行有效的活化利用,充分展示其社會文化價值,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
第一,加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天后宮古建筑群舉辦“閩臺媽祖信仰源流展”“閩臺民間藝術展”“閩臺緣”[7]等專題展覽,開展傳統(tǒng)文化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媽祖文化研究,舉行“泉州與媽祖信仰的傳播”學術研討會,出版《媽祖研究》《泉州天后宮志》等圖書,為保護泉州天后宮提供專業(yè)支撐,以利于文物保護和泉州天后宮功能的發(fā)揮。
第二,盡量使天后宮融入現(xiàn)代城市和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并賦予其新的活力,真正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泉州天后宮的媽祖祭祀活動自宋元傳承至今,當前通過恢復媽祖祭典節(jié)慶祭祀活動(圖13)和“溫陵媽祖會”等民俗節(jié)慶平臺,舉辦泉州天后宮媽祖神像到臺灣、東南亞巡游,泉州·澎湖媽祖直航會香,媽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閩臺“乞龜”民俗文化節(jié)等活動,以創(chuàng)意活動活化傳統(tǒng)人文空間,使泉州天后宮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堡壘和市民民俗文化生活的中心,顯示出媽祖信仰所承載的文化交流功能。近年來,每年都有數(shù)萬媽祖信眾從全球各地前來泉州天后宮進香分靈或進行學術交流,其中臺灣地區(qū)的信眾最多,展現(xiàn)了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為促進兩岸關系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獨特的紐帶作用[8]。
圖13 泉州天后宮媽祖祭典(來源: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提供)
泉州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匯合地,形成了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觀。泉州天后宮具有鮮明的建筑特色和時代特征,其獨特的景觀特征與豐富的景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閩南文化的多元堆積層壘的特點,是我們祖先留存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泉州天后宮建筑格局和形制信息完備,遺產要素保存完整,是體現(xiàn)航海文化與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質遺存,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保護好這份歷史文化遺產,對于今天和未來泉州人民弘揚媽祖文化、進一步推動海內外媽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在泉州系列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對泉州天后宮保護利用工作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使其成為媽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可資借鑒的實例。泉州天后宮保護利用應堅持保護與利用并舉,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實現(xiàn)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