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婷 方 舟 田皓源 孫孟哲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 100081)
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所面臨的重要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政策,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關注力度加大,學界也從不同角度解析未成年人保護的新情況和新形勢。
為進一步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情況予以整體性的把握,作出與時代發(fā)展相符的理解,本文從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受害以及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政策制度的修改和頒布情況進行實際考察,對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的規(guī)模、類別和結構性特征進行實證研究,體悟我國近些年發(fā)展的成果。
以下案件數據來自“北大法寶”,以“未成年人犯罪”為關鍵詞進行檢索,選取“刑事案件”類型,得到數據。為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整體性、全面性的理解和把握。梳理自 2014年起至2020年審結的案例數量,得到圖 1 的數據。由圖1可知,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量較多,具體情況冗雜,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4-2018年未成年人犯罪情況趨于平穩(wěn),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數量規(guī)模達到高值,2020年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回落,這一趨勢受政策和社會環(huán)境影響。未成年人犯罪越來越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為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司法機關加大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發(fā)現和管控。2020年受疫情影響,未成年人犯罪數量較2019年減少,且司法機關打擊未成年人犯罪力度有所減弱。
圖1 未成年人犯罪數量趨勢
以上述調查為基礎,為進一步預防和管控未成年人犯罪,保護和教育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情況進行調研。選取審結年份為2020年的共4549個案例進行進一步調研,得到未成年人犯罪類型情況,詳見圖2。由圖2可知,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財產類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等,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類犯罪也占據較大比例。其中,財產類犯罪在各類犯罪類型中占比最高,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類罪以及其他類型的犯罪較少,共占比6.14%。
圖2 2020年未成年人犯罪類型情況
在以上犯罪類型中,具體的犯罪罪名情況如下。由圖2可知,擾亂公共秩序罪、盜竊罪、強奸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是我國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主要類型。其中,擾亂公共秩序類型犯罪主要表現為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行為,未成年人正值青春期,其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易產生矛盾或出現沖突情緒,由此引發(fā)打架斗毆。
未成年人侵犯財產類犯罪多表現為盜竊、搶劫、詐騙行為,這一特點與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相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極易受到誘惑和教唆,其犯罪多為滿足金錢物質需求,且其邏輯并不縝密,多為較直接、簡單的行為,如盜竊、搶奪等。
家庭因素對于未成年人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家庭不良環(huán)境可能導致未成年人踏入犯罪的道路,也是導致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諸多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中,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留守家庭。留守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因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父母的監(jiān)管職責長期缺位,易受到社會種種的不良誘惑產生行為偏差,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早熟”一詞已經不再陌生,電子產品的普及,未成年人接收到信息的速度和范圍更快更大,心理和生理上的早熟已經成為趨勢。然而,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還是國家,
對于未成年人的“早熟”現象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和家長采用的固有的、僵化的教育方式對于身體和心理“早熟”,逐漸有獨立思考的未成年人來說往往難以接受,無疑加重了這些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
雖然我國對娛樂經營類場所進行了較為嚴格的管理,但仍存在較多的網吧、舞廳等營業(yè)性場所只顧吸引未成年人娛樂消費,對于未成年人通宵打游戲、在歌舞廳抽煙喝酒等行為采取默許的態(tài)度,逐漸導致未成年人形成不好的習慣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間接導致一些未成年人墜入犯罪的深淵。[1]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墒牵斝@暴力事件發(fā)生時,家庭、學校往往對施暴者的行為不以為意,認為是“小孩子間的玩鬧”,一再縱容,未盡到學校應有的教育、監(jiān)管責任。受害者因受多種原因影響,或被威脅,或出于內心的羞恥和恐懼,不愿、不敢向家庭、學校尋求幫助。社會對于校園暴力的感知較弱,往往在暴力行為已經發(fā)生,且已經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時才被關注……這讓校園暴力問題成為學校教育的“毒瘤”,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產生巨大威脅。
直至今日,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建設滯緩,在實踐中,法官在審判未成年人案件時,審判標準不一,判決結果大相徑庭。于此,我國應該盡快建設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制度,當然,亦可制定獨立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各方面制定較為詳細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1.社會調查制度
社會調查制度是審判者即法官在偵查、審查、審判時期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的制度[2],在此調查過程中,需要制作書面的社會調查報告。在我國的實務中,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啟動時間上沒有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在調查主體上不夠統一。
2.觀護制度①少年觀護制度是將進入法院司法系統的涉罪少年委托給觀護人監(jiān)督、輔導和保護,促進改過自新認真懺悔,使之回歸社會的非監(jiān)禁處置方式。
觀護制度的工作已經在我國展開,通過許多地方的試點,發(fā)現各種法律體系不夠完善。因此,需要不斷的實踐活動來完善未成年人的司法程序和刑訴體系。
3.保護處分制度
何謂保護處分,是指未成年人犯罪在處理結果非通過嚴厲的刑事處罰而是通過教育來矯正。筆者認為保護處分制度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也給予了一個不慎觸及法律底線的青少年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此制度也為國家未來考慮。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希望本小組對未成年人法律保護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能夠為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園欺凌問題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