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榮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差點兒VP”與“差點兒沒VP”成為學界比較關注的熱點話題。朱德熙對“差一點VP”結構中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現象進行了解釋,用是否“企望”來說明造成這一句式肯否不對稱的原因[1](P435)。后來,沈家煊、石毓智、江藍生、袁毓林等學者相繼對“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之間的語義不對稱進行了解釋。如石毓智用“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來解釋“差點兒沒VP”句式的羨余否定現象[2](P13-16);江藍生提出了“概念疊加”和“句式整合”來解釋“差點兒VP”與“差點兒沒VP”的正反同義現象[3](P286-288);袁毓林用“差點兒”中隱性否定的語義溢出來解釋“差點兒沒(有)VP”格式中冗余否定的形成機制[4](P56-62)。盡管這些學者對漢語“差點兒VP”和“差點兒沒VP”格式的肯否語義不對稱現象作出了相關說明,但是對“差點兒沒VP”這一復雜結構中肯定語義與否定語義不一致的形成機制尚未形成更有力的解釋,還需作進一步的探討。
近些年來,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論引起了中國學界的高度關注。美國語言學家、構式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Goldberg認為,構式義與構式中主要動詞的意義可能相同、補充或否定,是一種互動關系[5](P33-35)。也就是說,構式意義是整體意義大于部分意義之和,句子意義不能只根據組成句子的詞匯意義推知出來,構式理論可以為“差點兒沒VP”構式的肯否語義不一致現象的形成原因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本文立足“差點兒沒VP”構式的以往研究成果,依據語料所反映出的語言事實,自上而下地討論該構式的肯否語義不一致的生成機制,并進行語用動因的解釋。本文語料有兩種來源:一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料庫(下文稱“BCC”);二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語料庫。
這里,我們只研究“差點兒沒VP”構式。對于這一類現象的解釋很多,例如:
(1)*差點兒沒洗凈≈沒洗凈
*差點兒沒站穩(wěn)≈沒站穩(wěn)
√差點兒沒洗凈≈洗凈了
√差點兒沒站穩(wěn)≈站穩(wěn)了
√差點兒沒摔倒≈沒摔倒
√差點兒沒打死≈沒打死
在例(1)中,“差點兒沒洗凈”就是“洗凈了”,“差點兒沒站穩(wěn)”就是“站穩(wěn)了”;然而“差點兒沒摔倒”就是“沒摔倒”,“差點兒沒打死”就是“沒打死”?!安铧c兒沒VP”結構表現出了肯定語義與否定語義不一致的現象。
對于這一語言現象,朱德熙總結說:“凡是說話的人企望發(fā)生的事情,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義?!盵6](P189)這就是說,凡是說話的人不企望發(fā)生的事情,不管是肯定形式還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朱德熙指出,在說話的人看來無所謂企望不企望,例如“她差一點留起辮子來了(沒留)——她差一點沒留起辮子來(沒留)”,不管是肯定形式還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本文認為,朱德熙的“企望說”對一些特殊的“差點兒沒VP”句子難以解釋。例如“我急得差點兒沒跳起來”,這句話表示說話人“非常著急”,并且是“急得想要跳起來”,但事實上是“沒有跳起來”。根據朱德熙的“企望說”,“差點兒沒跳起來”應該是“跳起來了”,但事實上是沒有跳起來。再比如“(我太想念她了),我的心差點兒沒飛到她那里去”,這句話表示說話人“非常想念”,并且“想念得心都要飛向她那里”,根據“企望說”,應該是“心飛到她那里去了”,但事實上是“(我的心)并沒有飛向她那里”??梢?,“企望與不企望”很難對一些特殊的、帶有夸張意味的“差點兒沒VP”作出全面的解釋。
石毓智用“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分別代替“企望發(fā)生的事”和“不企望發(fā)生的事”[2](P13-16)。他認為,這兩種說法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重要的差別:前者強調普遍性、穩(wěn)定性;后者隨著說話者的主觀愿望而變化。石毓智還以“辦成”和“修好”為例,論述了積極性述補結構的“述語”和“補語”之間關系松散,可以分離,可以有多種句式變化;而消極性述補結構的“述語”和“補語”之間關系緊密,一般不能分離,句式變化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究竟什么是“積極成分”,什么是“消極成分”,石毓智并沒有作出詳細的概述,不能為我們提供準確分辨積極概念和消極概念的標準。
沈家煊在《不對稱和標記論》這部書中談到了“差點兒”和“差點兒沒”在字面上肯定與否定相互對立[7](P9-12)。沈家煊指出,凡是說話人期望發(fā)生的事情,“差點兒”表示否定,“差點兒沒”表示肯定,兩者對立;凡是說話人不期望發(fā)生的事情,“差點兒”表示否定,“差點兒沒”也表示否定,兩者對立消失。他只說出了這種對立的規(guī)律,并未進一步解釋“為什么當說話人不期望發(fā)生時,‘差點兒’和‘差點兒沒’都表示否定,對立消失”。
袁毓林認為,“差點兒”包含隱性否定的意義,他從隱性否定的語義層次入手探究隱性否定的語義溢出及其條件,以此來解釋羨余否定的形成機制[4](P56-62)。他認為羨余否定類句式的語用動因是人類心理的樂觀原則。筆者考察了較多的“差點兒沒VP”句子,發(fā)現類似“差點兒沒氣死”“差點兒沒發(fā)瘋”“差點兒沒嚇暈”等,雖然表示否定,但并非全是人類的“樂觀心理”促使這種用法泛化,還有別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可見,“差點兒VP”的意義永遠是否定的,而“差點兒沒VP”的意義比較復雜?!皼]”究竟是不是羨余成分,該句式究竟是表示肯定語義還是否定語義,還需作進一步討論?!捌笸f”、“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樂觀原則”等還不能對“差點兒沒VP”的肯否語義不一致現象加以全面解釋。本文認為,“差點兒沒VP”是一個結構固定、意義完整的標記性構式。本文專門討論現代漢語“差點兒沒VP”構式句,著重討論三個問題:一是在對大量語料分析的基礎上,觀察和討論VP的構成對“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有怎樣的影響;二是分析這種構式義對否定副詞“沒”語義的壓制與激活機制是怎樣的;三是分析探討“差點兒沒VP”構式義如此復雜,為什么大眾會如此高頻率地使用并準確而快速地理解這類構式。
筆者在BCC語料庫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語料庫中輸入“差(一)點兒沒VP”進行檢索,共搜到399條符合條件的語料。通過對這些語料分析發(fā)現,VP的構成具有很大的傾向性,多是由表示消極的、不如意的動結式短語或是“把”字句、被動句構成,這些消極意義的成分不一定是說話人可以想到的不企望事情。例如:
董純《保姆》:
(2)解放前,白局長在那兒打過游擊,差點兒沒讓反動派害了。
肖復興《中學生夢幻曲》:
(3)好不容易擠上車,差點兒沒把我擠成豆餅。
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4)她坐在廚房的凳子上捶腿,看金秀、金枝把那螃蟹往盆里撿,抱怨說為這螃蟹,差點兒沒把腿給遛細了。
可以看出,以上例子中VP事件的、結果都是說話人沒有預料到的、不如意的、消極的事件。例(2)中“差點兒沒讓反動派害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一結果歸入說話人“不企望”,而是“反動派迫害白局長”的結果是很難預料的,這一結果對于說話人來說是消極的、不如意的?!安铧c兒沒讓反動派害了”的真值語義解釋就是“白局長險些被害但沒有被害”。例(3)中“差點兒沒把我擠成豆餅”是對上車后沒有預料到的、不如意結果的主觀評價,表示上車后非常擁擠。該句的真值語義解釋是“險些把我擠成豆餅但事實上沒有擠成豆餅”,帶有夸張、慶幸的感情色彩。例(4)中“差點兒沒把腿給遛細了”是對“她為了這螃蟹跑來跑去”的沒有預料到的、不如意結果的主觀評價,表示非常勞累。該句的真值語義解釋是“險些把我的腿跑細了但事實上沒有跑細”,帶有夸張、抱怨的感情色彩。從對以上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差點兒沒VP”主要是對VP表示的不如意的結果給予夸張的表述,這一夸張的結果并沒有完全實現,說話人心里甚至還帶有慶幸沒有實現的意味。這種“慶幸”的意味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盲目樂觀”,而是在“心理預期不如意結果”基礎上的感慨,帶有一定的主觀評價意義。進一步探究,否定副詞“沒”究竟有沒有否定VP的結果,還需要對VP的語義類型、“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差點兒沒VP”的肯否語義不一致的表達規(guī)律。
筆者對BCC語料庫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的“差點兒沒”進行搜索,共搜集語料399條。對這399條語料中“VP”組成成分分為積極意義、中性意義和消極意義,評價標準為VP是否符合客觀世界中人們普遍認定的如意效應還是不如意效應。如果是積極的結果,則是極力實現的、如意的;如果是消極的結果,則是極力避免的、不如意的。“差點兒沒VP”中VP語義類型數據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差點兒沒VP”中VP語義類型數據統(tǒng)計結果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語言使用者在“差點兒沒VP”構式中對VP的選擇結果,呈現出某種壓倒性的傾向和趨勢。這種傾向和趨勢表現為:有89.5%的“VP”都是由表示消極的、不如意的動補短語、“把”字結構、被動結構組成。這一類消極事件的VP具體的語義類型可分為七種:第一,VP的動詞由“死”充當,表示已達到人們評定的、消極的、不如意結果的極限,例如“死了、死過去、死在外面”等;第二,VP的結果補語由“死”充當,表示已達到某種消極行為動作的極端程度,補語“死”表示虛義,例如“整死、悶死、砸死、把人急死、把他揍死、把伯爵掐死、把她嚇死、把人磨死、把我嗆死、把自己噎死、把我踢死、被人打死、被水淹死、給堵死在里面、給他氣死”等;第三,VP表示會產生某種嚴重后果的行為事件,如“急瘋、出人命、見馬克思、殺了他、要了他的小命、攤了人命、出人命、把他魂嚇掉、把我槍斃掉”等;第四,VP表示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的行為事件,如“唱岔了喉、割了手指頭、踩到腳、咬著舌頭、把他扔到窗外、把他熏得閉過氣去、把他甩下來、把我們撞倒、把我脖子摔斷了、把他當場砸扁了”等;第五,VP表示比較消極的、不好的行為事件,如“暈過去、嚇癱、昏過去、干[gn]起來、把他嚇糊涂了、把她辭退、把這檔子事兒忘啦、把他的褲子揪掉、把她休了”等;第六,VP表示對物體造成損傷的行為事件,如“(繩子)掙斷、(樹枝)壓折、(木板)踏斷、把房頂兒都揭起來、把筐子掉了地下、把菜碟子掉在地上、把我的斧子砍壞、把酒杯碰碎、把池子炸塌、把油燈打翻”等;第七,VP表示人情緒悲傷的行為事件,如“哭起來、氣哭了、流下眼淚來、哭出聲來、把老淚流下來”等??梢钥闯?,這些消極事件就是指具有破壞性的、以邪惡和毀壞為出發(fā)點的、令人感到非常不如意的事件。
可以看出,在“差點兒沒VP”構式中,VP的語義類型會呈現非常強的表達趨勢。我們不禁要思考,VP如此高頻率地由這些表示消極的、不如意的成分構成,會不會對“差點兒沒VP”構式的語義表達產生影響?接下來,本文分析“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
關于VP的語義成分,本文統(tǒng)計結果已說明VP多是由表達消極的、不如意的語義成分構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壓倒性的語義傾向呢?之前已有學者較早就認識到“差點兒(沒)VP”中的VP會是由比較特殊或是不一般的事件構成。渡邊麗玲指出,“差一點”句式提出的事態(tài)“在說話人的心目中必是一個比較不一樣的、非尋常的事件”[8](P88)。江藍生在談到該“差點兒沒VP”格式時指出,該格式“表達出說話人對該事態(tài)的態(tài)度或看法,語句中同時傳遞出一種主觀性的評價意義”[3](P487)。楊子也用“預期”一詞來詮釋“差一點沒VP”的使用,指出“VP事件”包含一定的“意外程度的高低”,這種意外程度“體現了交際者對VP發(fā)生可能性高低的推測”[9](P32-34)??梢钥闯?,學界對“差點兒(沒)VP”中VP構成成分的特殊性和意外性早有關注,但對VP這一充滿特殊性或意外感的事件對該構式的構式義有何影響,還需要我們結合該構式的其他成分進一步討論。
可見,我們對“差點兒沒VP”構式語義的肯定與否定的理解必須結合社會常識和說話人的心理或立場加以判斷。從社會常識和人們的普遍心理來看,“趨利避害”的主觀心理是造成該構式肯否語義不一致的緣由,“差點兒沒VP”表示“險些達成或實現某種心中沒有預設的結果”的構式義。這里,我們強調的是這一結果在形成之前會在說話人心里形成一個“心理預設”,即“說話人認為自己會或應該、不會或不應該做某事”。而用“差點兒沒VP”就是表達對心理沒有預設結果的實現與否的慶幸、抱怨、感慨或是夸大。例如:
蕭紅《馬伯樂》:
(5)但是那夜在小板路上,他差一點兒沒吻了她。現在想起來,才知道那真是萬幸的。假若真吻著她了,到現在不成了證據嗎?
在例(5)中,他與她在小板路上約會,根據上下文意思,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心里最先預設的結果是“不會吻她”,然而客觀事實是他險些要吻她,但最終結果是“沒有吻她”?!安铧c兒沒”后面“吻了她”與“他”心里最先預設的結果“不會吻她”相矛盾,“差一點兒沒吻了她”的構式義表示“幾乎要吻了她,但事實上沒有吻她”。這個推演適于說話人不希望發(fā)生的中性或消極事件,用否定式表示,說話人覺得有必要強調事情沒有發(fā)生。再如:
謝敏、胡子鴿《旗幟》:
(6)最按捺不住的要數梧州市輕工化局的王漢文副局長,他一個箭步跳到周處長面前,一把搶過電報,可是,沒等他看上一行字,大家已蜂擁到他周圍,差點兒沒有把電報紙撕破了。
在例(6)中,“王漢文副局長搶過電報”是為了看電報的內容,王漢文副局長心里最先預設的是“電報紙不會被撕破”,而客觀事實是大家蜂擁到他周圍的行為“險些要撕破電報紙”。“差點兒沒有把電報紙撕破了”的構式義表示“險些要撕破電報紙,但最終結果是沒有撕破”。
一般來說,人們在與客觀世界交往或相互交際的過程中都會“趨利避害”,在通常情況下都會預設良好的、如意的和積極的結果。構式中“差點兒沒VP”的否定通常是對說話人心中沒有預設結果的否定,說話人心中沒有預設的結果大多都是一般結果或消極結果。事實上,上文的數據顯示,95.0%的VP是由表示消極意義或中性意義的成分構成的?!安铧c兒”具有反預設的語用效果,“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就是“幾乎或險些接近、遭受某種心里沒有預設的結果”。
“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表示“幾乎或險些接近、實現某種心里沒有預設的結果”,帶有某種慶幸、夸張或是感嘆的意味。上文分析VP構成比例大致由表示消極、不如意的事件(89.5%)+中性事件(5.0%)+積極、如意的事件(5.1%)構成。本文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來討論,即VP表示積極義時,VP表示中性義時,VP表示消極義時,“差點兒沒VP”構式義對“沒”否定語義的壓制與激活。
若VP表示如意的、積極意義的事件,那么“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是:險些接近[沒VP],但最終結果是VP了。例如:
(7)差點兒沒洗凈。
構式義是:險些或幾乎接近沒洗凈,但最終結果是洗凈了。
(8)差點兒沒考上。
構式義是:險些或幾乎接近沒考上,但最終結果是考上了。
從例(7)可以看出,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結果是“洗凈”,VP也正是表示“洗凈”這一積極結果,VP和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結果一致。在例(8)中,說話人的心理預期是“考上”,VP也正是表示了“考上”這一積極的結果,VP和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結果一致。VP不包含隱性否定語義,“沒”的否定語義被激活,表示真值否定。該構式肯定語義的生成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肯定語義的生成機制
圖1表現出“[差點兒+[沒+VP]]”的句法層級結構,“沒”的否定語義沒有受到排擠,直接用來修飾限制VP?!安铧c兒沒洗凈”的構式義為:險些接近沒有洗凈,但事實上是洗凈了。在這一構式義的管轄之下,VP′和VP重疊,“沒”這一否定副詞的語義被激活,表示真值條件的否定語義。
若VP表示不如意的、消極意義的事件,那么“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是:險些接近VP,但最終結果是[沒VP]。例如:
(9)差點沒摔倒。
構式義是:險些或幾乎接近摔倒,但最終結果是沒摔倒。
從例(9)可以看出,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結果是“不摔倒”。這里的“心理預期”說話人判斷走在這個地方是“不會摔倒”,這與“不企望”是有區(qū)別的?!安黄笸笔侵浮安幌Mさ埂?,至于會不會摔倒,說話人沒有作出客觀的判斷。因此可以看出,例(8)中的VP與說話人的心理預期相反,“摔倒”這一消極意義的結果與心理預期的“不會摔倒”結果相反。由此可見,VP本身就隱含否定意義。當VP的隱性否定語義上浮到句法層面,與“沒”隱性否定語義結合,否定加否定得出肯定語義,句法表面的否定副詞“沒”的語義被壓制,表示羨余的否定成分。該構式否定語義的生成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否定語義的生成機制
圖2表現出“[差點兒+[[沒+不]VP]]”的句法層級結構,“沒”的否定語義受到排擠,沒有直接用來修飾限制VP,而是和VP在句法底層溢出的隱性否定語義中和,[沒+不]表示肯定語義,“沒”在句法層面就表現為羨余的否定成分?!安铧c兒沒摔倒”的構式義為:慶幸?guī)缀踅咏さ梗聦嵣献罱K沒有摔倒。
若VP是表示中性意義,根據說話人心理預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如果VP和說話人心理預期一致,那么心里預設的VP′和事實表達出的VP重疊,構式底層沒有溢出否定詞“不”,那么“差點兒沒VP”中的“沒”的否定語義沒有被壓制,反而被激活,“差點兒”也表示否定語義,負負得正,所以最后表示“VP了”;二是若VP和說話人的心里預設不一致,那么心理預期的VP′和事實表達出的VP不能重疊,構式底層就會溢出否定詞“不”,那么“差點兒沒VP”中的“沒”的否定語義被壓制中和,表示“沒VP了”。例如:
西奧多·德萊塞《美國的悲劇》:
(10)這個法國姑娘胖墩墩的肩膀和整個兒袒裸著的胳臂,差點兒沒擦著他呢。
從例(10)我們很難判定“差點兒沒擦著他”最后結果究竟是“擦著他”還是“沒擦著他”。根據上下文語境可以推導出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結果是“不擦著他”。這時,句法結構底層就會溢出否定語義“不”,這個否定詞“不”和“沒”相加抵消否定語義,表現在句法層面就是否定副詞“沒”的語義被壓制,“沒”就是冗余成分,所以“差點兒沒擦著他”最后的結果是“沒擦著他”。
可見,“差點兒沒VP”的肯否語義表達不一致的形成機制與說話人心里預設的結果有較大關聯。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在心里預設良好的、如意的、積極的結果。說話人會比較曲折地使用“差點兒沒VP”構式表示對說話人心中沒有預設的、消極的、不如意結果的否定。因此,調查結果會顯示有95.0%的VP由表示消極意義和中性意義的成分構成?!皼]”在該構式中表示冗余否定?!皼]”的話語功能不是用來修飾限制VP,而是起到強調、突顯說話人的主觀感受的話語功能。例如否定詞“沒”和“不”在其他句式中的使用:
(11)a.他住了沒幾天就走了。
孩子沒一會兒就醒了。
b.他住了幾天就走了。
孩子一會兒就醒了。
(12)a.媽媽不一會兒就把飯做好了。
孩子不一會兒作業(yè)就做完了。
b.媽媽一會兒就把飯做好了。
孩子一會兒作業(yè)就做完了。
例(11)a中的“沒”并不表示實實在在的否定語義,而是強調說話人的主觀感受,即“時間很短”?!八×藳]幾天就走了,(沒有留他多住幾天)”表示比較惋惜的意思;“孩子沒一會兒就醒了,(沒有睡好覺)”,帶有心疼的意味。例(11)b中沒有加“沒”,只是客觀實在的描述,不附加說話人的主觀感情色彩。例(12)a中的“不”并不表示實實在在的否定語義,也是強調說話人的主觀感受,即做飯的“時間短”,而不是否定“一會兒”這個時間量,它是為了表示特殊的交際意圖,表示說話人夸贊媽媽做飯做得快,或是夸贊孩子做作業(yè)做得快。例(12)b中不加“沒”,只是客觀實在地描述媽媽做飯的速度和孩子做作業(yè)的效率,并不附加說話人的主觀感情色彩。
雖然“差點兒沒VP”構式比較復雜,甚至還帶有歧義,可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人們卻易于選擇使用,聽話人也會快速理解這類構式的意義。這是由于該構式的語用動因比較符合人們內心情感表達的需要,具體歸納有如下幾點:
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安全需求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12](P124)。這說明人們內心非常注重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的安全和諧相處,這種心理促使個體渴望與外部世界建立平和的關系。當人們遭遇某種災難時,逃離災難后的僥幸心理就會得以凸顯,用“差點兒沒VP”構式更加強調“我與社會關系、自然關系”的、發(fā)生災難后的復雜心理,同時也體現出人們主體性的覺醒和主體意識的增強。例如:
劉流《烈火金剛》:
(13)前些日子我為了去保小李莊被抓走的婦女,叫敵人把我扣起來了,差點兒沒有要了我的命!
電影《歷史的天空》:
(14)幾個回合下來,不僅沒把梁大牙抓住,反而被梁大牙的槍托子著實砸了一家伙,差點兒沒把肋巴骨給砸斷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
(15)您知道嗎,一年半以前,他讓我多么吃驚和震動,差點兒沒把我折磨死!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16)朱延年一看張科長的眼光就知道他不相信福佑藥房是做大買賣的,他連忙暗示地說:“唉,我們福佑因為給解放區(qū)往來,叫國民黨反動派恨透了,逼得我們解放前不得不歇業(yè),差點沒搭上我這條小命。
Boucher和Osgood通過心理實驗證明了“樂觀假設”(the pollyanna hypothesis),即人們總是樂于看到和談論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好的事情、好的品質),摒棄壞的一面[13](P8)。因此,當人們遇到險些造成消極結果的事件時,總是會繞一個圈子使用積極的方式表達。這種“差點兒沒VP”構式就是用強調性否定表達形式來表達積極心理,包含人的樂觀心態(tài)。例如:
老舍《二馬》:
(17)馬老先生拉過張椅子來,在小茶幾前面坐下;把脊梁往后一仰的時候,差點兒沒把電話機碰倒了。
果戈里《死魂靈》:
(18)他是個十二三歲的家童,腳上的靴子那么大,以致邁步時,差點兒沒有把腳抽出來。
王安憶《長恨歌》:
(19)她還是戴眼鏡,卻穿一身舊軍裝,袖子卷在胳膊肘,腰里系一根皮帶,他差點兒沒認出她來。
伍迪·艾倫《庫格麥斯插曲》:
(20)庫格麥斯把愛瑪塞進一輛的士,又把她帶回廣場酒店,自己差點兒沒來得及去上課。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一書中指出:“說話上張皇夸大過于客觀的事實處,名叫夸張辭。”[14](P128)夸張辭格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內在情感激動所致。而人的感情是最具擴張性與起伏性的,夸張方式隨著人們情感的變化便自然“應情而生”??鋸堖@種方式能夠很好地傳達出說話者的感情,完成語言的感染功能。有的“差點兒沒VP”的VP采取夸張方式表達“險些遭受某些消極的、不如意的結果”,但是聽話人可以從中推導出說話人的會話含義或意圖。這是因為聽話人在句法層面雖然言過其實,但在語義真值上是以強調性的否定形式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情感,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表達效果。例如:
白先勇《孽子》:
(21)那時我們四個人轟轟烈烈,差點沒把整座公園鬧得翻過來!
劉興詩《北方的云》:
(22)可是他的話差點沒把我從椅子上嚇得跳起來。
齊明昌《童年拾記》:
(23)他們可著嗓門爭論,差點沒把房蓋挑起來。
陳建功《皇城根》:
(24)金秀差點兒沒叫她拿話噎死,眼淚都憋出來了,也只說出來一個字:“你……”
《成語大辭典》(第2版)對“心有余悸”的解釋是:“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還感到害怕?!盵15](P1 205)人們在遭受災難后往往會表現出恐懼與害怕,為了避免這樣的災難出現,通常會感慨自己的悲慘遭遇,尋求聽話人的認同與共鳴?!安铧c兒沒VP”符合人們表達對險些遭受危險事件的驚嘆與感慨。例如:
原建邦《雨中產房》:
(25)這時候,大夫說了一句話,差點沒把我嚇死!
于晴《紅蘋果之戀》:
(26)“自從乃文那天回去之后,整個人都變了,我和乃亭差點沒被他折磨死,所以我和乃亭決定來解決你們之間的誤會?!?/p>
白先勇《孽子》:
(27)“我也到過東北,冰天雪地,耳朵差點沒給凍掉!”楊教頭插嘴道。
陳建功《皇城根》:
(28)小王這家伙,差點沒捅出大漏子來!
可見,“差點兒沒VP”表示積極的評價意義,帶有“僥幸”“慶幸”“夸張”和“感嘆”的語用動因。這些語用動因都和人們“趨利避害”的社會心理有關,人們總是喜歡向往好的、吉祥的、如意的事情,并會期待一個好的結果。所以,“差點兒沒VP”中不論VP的意義如何,最終這一構式的構式義表示積極的結果,慶幸或是感慨沒有達到心理預期的最差的結果。這一語用動因也是語言運用的強化現象。
“差點兒沒VP”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這也說明該構式的復雜性。這一結構中VP的構成具有很強的傾向性,即大多由產生極端嚴重后果或對人對物有損害的動補結構、“把”字結構或被動結構構成。這一構成特點對“差點兒沒VP”的構式義產生影響,使得構式義帶有“趨利避害”的反預期效果。研究顯示,由于“差點兒沒VP”表示“險些遭受到某些心里沒有預設的后果”,當VP表示消極或中性意義時,構式義壓制“沒”的否定語義,“沒”只表示說話人主觀意愿的突顯;當VP表示積極意義時,構式義激活“沒”的否定語義,“沒”表示真值的否定語義。